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如何让大学生不再只盯着升学考公考编

澎湃特约评论员 夏研
2024-03-04 14:3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就业形势比往年更加严峻。”近日,全国多所院校相继发出倡议书,动员2024届毕业生积极就业。

这些倡议的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是呼吁学生不要只盯着升学考公考编,要找准自我定位,合理调整就业预期,时机合适时就积极就业。

升学考公考编,为何越来越卷

学校发出这样的倡议可以理解,如今有相当多的学生,把升学考研和考公考编看得过于重要,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且不说这二类选择的学业、职业前景,单就过程本身而言,就要付出巨大的成本。

以考研为例,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虽然较上一年减少36万人,依然达到了438万,但录取人数仅约125万人。也就是说,三分之二多的考生注定要落榜。这就直接导致了数百万学生一年的时间可能被“浪费”,考虑到很多学生还会选择“二战”、“三战”,这又将是一笔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此外,考研队伍臃肿,还会带来诸如学历通胀、教育时间过长、成本过高等社会问题。

考公考编也类似,甚至比考研更卷。据统计,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已突破283万,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3万,创历史新高,竞争最激烈的岗位达到了3679:1。此外,还有各地的省考、市考及各种事业单位考试。这些考试难度不一,但都会占据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之上岸率并不高,从投入和回报本身来看,未见得划算。

当然,学生蜂拥而上考研考公考编,其实也是一种无奈,是就业形势倒逼的结果。比如社会招聘对学历的“一刀切”、学生渴望稳定的工作等。

此外,也不排除这当中有从众的原因,考研考公考编被视作一种理所当然的“好出路”,很多学生一入学即朝这个方向努力。这就可能导致盲目,无论自身个性怎样、禀赋如何,一股脑地涌入狭窄的赛道。

除了呼吁,高校还能做些什么

如今高校集体发出呼吁,也说明高校确实意识到了问题。学生全部只盯着升学考公考编,对高校是不利的,这不仅有可能拉低高校就业率,也会导致高校的办学丧失方向——既然学生最后都是考试,那么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等还有多少细致研究的必要呢?

高校呼吁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停留在一纸呼吁显然不够。这些道理相信学生也并不是不懂,关键是高校更应当由此做好就业服务,让学生看到及时就业的好处和收益,进而调整人生的职业选择。

比如,高校应当做好学生和企业中间桥梁,积极走访企业,组织各类双选会,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这些工作事实上近期也在密集开展,2024年1至2月,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4届高校毕业生“寒假促就业暖心行动”,不少高校都通过提供访企拓岗、就业指导等方式,帮学生解决就业难题。

而这种就业帮扶工作,除了在毕业季密集开展,更应当贯穿于学生全部的学习过程。学校应当对自己的培养机制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从学生入学之初开始,就进行充分的就业引导,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支撑。

过去,有些学校有意无意将自身定位为“考研工厂”“考研基地”,学生一入学即开始为考研准备,高校也成为了类似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般的存在。这种定位在考研回报率尚佳的年代,不失为一个现实的选择。但在考研愈加内卷的当下,高校也应当尽快调整,重新回归就业导向的办学思路。

企业单位应努力破除“唯学历论”

高校的呼吁,社会也有必要聆听。大学生涌向升学考公考编,也不会只是大学本身的问题。公务员、编制的容量终究有限,而研究生的快速膨胀,也造成了公共资源的紧张。就在前两天还有媒体报道,“研究生多到无宿舍可住”,不少高校已经无法为研究生提供足够的宿舍就是一个缩影。

所以,希望学生不只盯着升学考公考编,社会也应当尽可能激活就业市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保证充分就业机会。考虑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都是由民营经济提供,那么社会还是应当把引导学生流向企业作为中心工作,指望升学或是考公考编来容纳大学生就业,显然是不现实的。

此外,企业单位还应当努力破除“唯学历论”,保证相对平等的就业环境。

早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那么公共部门就应当做出表率,扭转对学历门槛“一刀切”的做法。本科生也好、大专生也罢,都可以各展所长,而不是被裹挟着挤到卷学历这一条路上去。

只盯着升学考公考编,看似是一个观念问题,但在观念的深处,必然有一个坚硬的现实内核。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界,逐渐去拆解复杂问题的各个环节,保障学生在毕业时有充足的可选项,自由、灵活地去选择适配自己的人生方向。

    责任编辑:王磊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