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申”聚两会|考试合格就能当老师了?委员谈教师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2024-03-04 18:29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师范类和非师范类考生通过同样的考试方式获取教师资格证,但应对考试通关的培训,能否弥补用四年时间学习的专业理念和能力?考试合格、拿到资格证,是否就意味着可以进入教师队伍?

“教师的核心素养和能力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培养。而现在的考试制度有一个弊端,以考代培,只要通过了,就能做老师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说,“我们现在强调的现代师德、跨学科素养、国际视野、学科能力、(了解)学生心理等能力,不是靠一门考试就能解决的。”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将围绕该问题建言,建议增设教师资格核心能力必修课程,建立“开放+专业”的教师资格制度。

袁雯介绍,教师资格制度是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制度。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从2016年开始,全国教师资格证统一考试制度(以下简称“考试”)全面推行。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教师资格制度(包括准入和更新)的实施在促进教师来源多元化,保障教师专业水准,推动教师终身学习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然而,面对建设教育强国的新使命和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新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开放”与“专业”的矛盾、“考试”与“育人”的矛盾。

袁雯说,目前的“考试”制度设计,对于师范类专业应考生和非师范类专业应考生,均采用同样的资格筛选、考试内容与评价体制,无法体现应考者在职前培养中“专业”培养与“非专业”培养的差异。

同时,由“考试”应运而生了各种培训机构,按照应考者是否通过“考试”的标准来培训,替代了在职前教师培养阶段应该有的“育人”环节,比如教师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能力等——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知识积淀和实践体验。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出意见。其中第四项第十六条明确提出“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政策,逐步将修习教师教育课程、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

为此,袁雯建议,建立“专业+开放”的教师资格制度,将面向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核心能力和关键性经历作为取得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

第一,坚持教师资格制度的开放性,吸引全社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通过广纳高水平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实现“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在基础教育学段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培养基础。

第二,强化教师资格制度的专业性,建立教师资格认证必备条件的专业门槛。这样的专业门槛包括教师教育的“必修能力课程模块”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必备经历实习模块”。教师教育的“必修能力课程模块”建议由3-5门核心课程组成,除了指向教育行业理解的《教育学综合》课程和教师职业理解的《教师职业伦理》课程外,当前建议增列3门课程:指向教师本身“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和教师培养青少年儿童 “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心理能力建设与培养》课程;指向未来时代人类数智素养培养和开展人机协同学习教育的《人工智能与教育》课程;指向开展跨学科综合创新教育的《STEM+》课程。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必备经历实习模块”,建议遴选一批有优秀的办学积淀、先进的办学思想、卓越的办学成果、丰富的带教经验的中小学校作为实习资质学校,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和人事、经费保障。

第三,发挥高水平师范大学的主体作用。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意愿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研发制定教师教育的“必修能力课程模块”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必备经历实习模块”。可以参照英美等国“大学+教师教育”的教师资格经验,在高水平师范大学为综合院校毕业生和社会人员设立立交桥式的“教师教育项目”,高水平师范大学一般都建有完善的附属学校体系和见实习基地学校体系,可以直接转型为承担教师资格“必备经历实习模块”的基地学校。

第四,建立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可依托国家智慧学习平台,为广大应考生提供教师教育“必修能力课程模块”线上教学和评测,既方便应考生随时随地学习,又能形成规范的学习记录和成果。

    责任编辑:徐祯曜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