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袁隆平:一生有两个梦,一是禾下乘凉,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2018-11-22 13: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编者按:18日,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袁隆平和其他两位科学家共获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袁隆平说自己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的心愿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在现代社出版的《先生们:他们传承了中华文明的气脉》一书中,收录了《环球杂志》记者采访的文章《袁隆平:一粒种子造福世界》。

走进远离闹市的湖南长沙马坡岭,很远便能看到“隆平高科”的大牌子,这里就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也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袁老现在每天至少还要工作7个小时。”2010年12月24日,采访袁隆平时,他的秘书告诉笔者。几十年来,袁隆平就是靠着这样的坚持,培育出一批批杂交水稻,为解决国人的吃饭问题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伟大科学家”日常的工作就是“守田”。他说:“我的工作就是试验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几十年了,只要田里有稻子,我都会坚持下田。我们所取得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点摸索总结出来的。”

不迷信权威的“杂交水稻之父”

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北京。小时候,一次去园艺场的参观经历,让他对农业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高中毕业,他选择了农学院,对农业知识进行系统学习。1953年,大学毕业后,为了追求心中的梦,他来到偏僻的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在那里他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从此就没有离开过他的“水稻”。

“当时,全国都是一边倒,农业科学也是倒向苏联,特别迷信米丘林等科学家的学说。”因此,在科学研究上,袁隆平被他们误导了很多年。直到1961年,一次,袁隆平在试验田里观察水稻时,突然发现其中一株穗大粒多,籽粒饱满,杂种优势现象十分明显。“可是,这与当时的经典遗传学教科书上所说的完全不符。”为了探明究竟,袁隆平做了多次实验,结果证实水稻确实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存在着‘天然杂交稻’,那我们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就能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来。”袁隆平坚定了信心,开始研究培育。杂交水稻育种首先要找到天然雄性不育的稻苗。从1964年到1965年,在水稻开花的季节里,袁隆平和助手们每天都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在稻田里观察寻找,最终找到了六株这种稻苗。

此后,袁隆平和助手们花了六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100%达标的水稻来。面对各种质疑和一次次失败,袁隆平没有气馁,他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重新选用材料,提出了“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通过一次次的实验,袁隆平在1995年成功研究培育出两系杂交水稻。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仅用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增产的粮食,“每年就能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说:“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不能害怕冷嘲热讽,不能害怕标新立异,否则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

袁隆平(图 视觉中国)

“首富科学家”的简单生活

2000年,中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八年后,名誉董事长袁隆平所持有的股份,以市值计算已经过亿。从此,袁隆平又多了个“首富科学家”的名号。而他身边的学生和工作人员,却很难把这位老人和“富翁”联系起来。

“他哪里有富人的样子。”袁隆平的学生们笑着议论。在学生们的印象里,袁老师永远黑黑瘦瘦,穿一件软塌塌的衬衣或T恤衫。在一次会议上,袁隆平坦言:“不错,我身价2008年就1008亿了,可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15块钱的衬衫,穿着很精神。”袁隆平认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搞科学研究就是要淡泊名利,踏实做人”。

在工作人员眼中,袁隆平其实就是一位身板硬朗的“人民农学家”,“老人下田从不要人搀扶,拿起套鞋,脚一蹬就走”。袁隆平说:“我有80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20多岁的肌肉弹性。”为了证实这一点,他还给笔者展示了一张他的“好身材”游泳照片。袁隆平的业余生活也非常丰富,钓鱼、打排球、听音乐……他说,就是喜欢这些不花钱的平民项目。

2010年9月,袁隆平度过了他的80岁生日。当时,他许了个愿:到90岁时,要实现亩产1000公斤!笔者问他:“这个愿望能实现吗?”袁隆平信心满满地笑答:“今年我们的试验田里估计有三块亩产量可以超过900公斤。”袁隆平说,目前正努力将杂交水稻向全球推广,如果全球50%的稻田种植杂交水稻,每年可增产1.5亿吨粮食,可多养活4亿~5亿人口。“我想再努一把力,过两三年时间,便可以达到1000公斤这个目标。”

本文摘选自《先生们:他们传承了中华文明的气脉》,现代出版社2016年4月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