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华语青年导演首作成为柏林意外之喜
2024年的柏林电影节已落下帷幕,本届柏林电影节除了几部备受关注的获奖华语作品之外,还有一部虽没获奖但仍值得我们关注的作品。
今天的影评文章来自三部影片,第一部 便是入围本届新生代的华语影片《小半截》,另外两部影片需要避雷,一部来自全景单元 ,一部来自主竞赛单元。
小半截
(THE GREAT PHUKET)
导演:刘耀楠
主演:李荣坤/杨烜/康航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香港/法国/德国/比利时
语言:云南方言
华语影片《小半截》入围本届柏林电影节的新生代单元。影片讲述十四岁的李星生活在一个充满废墟和正在重建的地区。学校给他带来的只有问题,他的家人也根本帮不上忙。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地下避难所,那里发生了奇怪的事情......
影片开场是一对初中男孩穿行在城中村的废墟之中,不远处,冰冷的工程设备下发出的隆隆声响不绝于耳。尚不更事的少年带着探索和好奇的目光在废墟中游走,又或者这番景象是放学归家途中再平常不过的日常。破碎重组的家庭,像钉子一样扎在城中村的废墟里,继续顽强地生活。
《小半截》剧照
电影并非聚焦于城中村改造带来的冲突,亦不聚焦于重组家庭的矛盾,只是勾画了一个初中男孩的日常生活。其他所有尖锐的、粗糙的、冲突的一切,都只是他的生活背景,它们的出现从未因男孩的存在而改变。男孩在这之中,意识朦胧,挣扎着,很困惑,很痛,没有出口。
一方面看来,创作者不停打破普通观众陷于窠臼的审美期待,仿佛制造悬念。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影片的故事内核并不具有新意。创作者必须重新建立审美秩序以安抚观众期待的落空。所以,即使城中村的设定并不是矛盾冲突所在,图像却给影片制造了一种“秘境”以及提供了秘境的入口。荒芜的废墟之中有男孩觅得的一方天地,而在这一方天地之中,观众得以窥探男孩荒芜表象下真实的内心。
《小半截》剧照
同时,片中几段灵动的动画与城中村营造的秘境氛围共同作用,使得一个懵懂的、萌动的、困惑的、害怕的......男孩形象跃然于银幕之上。影片所入围的新生代单元的总监,塞巴斯蒂安·马克特,形容本片“动画序列的优雅而美丽的运用,进一步增加了影片的这种复杂性,提供了一瞥未见之物。”
影片中的男孩,总是身着校服漫无目的地穿行在街道上,许久不肯回家。于是在观影时,一个朋友的身影时常浮现在脑海。
《小半截》剧照
那时的他刚转了校来到一个崭新的城市。每天放了学,背着母亲亲手给他缝制的书包,穿行在热闹的街市里。阳光穿过老旧天桥围成的天井,洒下一片光晕,周围的小商铺里传来的是他听不懂的方言。他很害怕和同路的同学一起回家,也会为母亲给他缝制的书包感到羞耻。
回到家中,他和外公外婆也没有话要讲。在学校,喜欢的女孩总是藏在心里,从不曾言明,哪怕上了高中有幸和她同班高一,也只在一次回家的路上偶遇她,把自己口袋里的巧克力送了出去,却往后也不曾再提起。想来,共鸣大抵如此。
《小半截》剧照
作为导演的首作,影片中对于兄弟情谊、性意识萌动、爱情懵懂、家庭关系等等的描写都恰到好处,真实而又平淡,没有那样的波澜起伏,却也不乏涟漪。该电影项目曾于2017年获得“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举办的优秀青年导演电影项目评委特别奖。依据有关人士分析,想必这几年间,导演曾沉心修改剧本。这样的创作已然是成熟的、完整的。
影片比较容易让人在意的一个点在于,(继)父、母亲性格的设置上,创作者有没有无意识地陷入某种意识形态?父、母亲的设定置换一下应该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当然,并非说创作者一定有这样的义务,非常有意识地去“修正”创作,因为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识形态。总之,这或许同导演本身的经历有关,又或者这根本是某种集体无意识。
以下两部避雷预警
LES GENS D'À CÔTÉ
(MY NEW FRIENDS)
导演:André Téchiné
主演:Isabelle Huppert、Nahuel Pérez Biscayart、
Hafsia Herzi、Romane Meunier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该影片入围本届柏林电影节的全景单元。退休的露西(伊莎贝尔于·佩尔饰)被安排在技术科采集罪犯的身份信息(后自身又以罪犯的身份同样被采集)。生活中,孤独的她和新邻居一家很快打成一片。但几乎是在与他们结交的同时,她亦发现邻居家那个男人Yann(Nahuel Pérez Biscayart饰演,曾是电影《每分钟120击》及《波斯语课》的主演)是“反动分子”。于是,她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
除脱于佩尔饰演的角色身份之外,该影片仅是一部借助警察和反抗者的对立(某种社会背景。但这种对立,又不必然是正义的,对警察方如是,对反抗者一方亦如此)来制造戏剧冲突的一部家庭片。
《MY NEW FRIENDS》剧照
电影十分寡淡。社会问题的背景就像桑塔格笔下的战争摄影,早已屡见不鲜,非但不能引人深省,反而教人麻木。可能创作者(有无意识)基于此的创作,本身就是想借力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但是很可惜,这种情感也没有多么深刻。甚至让人感叹,法国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是多么的随意和充斥着自我感动,其背后是某种深入骨髓而很难自知的伪善。相比之下,09年有一部《非法入境》(Welcome, Philippe Lioret),以爱情故事作为驱动力去展现难民、移民问题,“爱情”和“爱情之外”相得益彰,更为“有效”。
《MY NEW FRIENDS》剧照
MÉ EL AIN
(WHO DO I BELONG TO)
导演:Meryam Joobeur
主演:Salha Nasraoui、Mohamed Hassine Grayaa、
Malek Mechergui、Adam Bessa、Dea Liane
制片国家/地区:突尼斯/挪威/卡塔尔
/沙特阿拉伯/法国/加拿大
语言:阿拉伯语
该影片入围本届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艾莎住在突尼斯北部的一个农场里。她的儿子迈赫迪和阿明去打仗了。当迈赫迪带着一个神秘的怀孕妻子回到家时,黑暗随即降临,似乎要吞噬整个村庄。
这是Meryam Joobeur作为导演的第一部长片。近几年女性导演持续在各大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可能有人认为是某种“政治正确”(尤其是在当下电影产业的某种生态之中),但,毋宁说是在该行业中尊重女性变得十分紧迫。
《我属于谁》剧照
不知是因为最近接触国内的女性主义研究变多,在这一方面变得敏感,还是导演确有这样的考虑,此次长片中导演对“母亲”这一角色的着墨相较于她六年前的短片而言,不仅占绝对的篇幅,甚至有“力透纸背”之感。只是,“纸已经破了”。
导演的这部长片《我属于谁》(Who Do I Belong To,又名Motherhood)改编自她2018年获奖无数的短片《手足情深》(Brotherhood)。在篇幅上,影片并非单纯地对后者进行延伸,补充故事背景和细节,而是完全进入了不同于短片气质与风格的走向。值得一提的是,长片中的主要演员和短片中是同一批,且饰演完全相同的角色,但是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塑造。
《我属于谁》剧照
如果说,之前25分钟的短片游走在家庭关系和宗教战争意识形态对阵的暧昧之中,显得十分轻盈和恰到好处。那么这部两个小时的长片,则囿于表现母亲(的“护犊情切”)和宗教战争的残酷。
并且,这种残酷的表现过分地诉诸于一种或恍惚或梦魇式的PTSD——母亲困于对两个儿子的思念和担忧之中,归来的长子困于宗教战争带给他的悲惨之中——充盈着绚烂的视觉情绪,意象堆叠,象征意味繁复。或将为人乐道的摄影(沿袭了短片同样的风格)里,特写的篇幅几乎占据1/3,而且焦点总是不合时宜地游移不定,似乎玩得有点过火。
《我属于谁》剧照
时隔六年,导演将短片中的“父亲”部分地转嫁到长片中的“母亲”之中,却抹去了“母亲”原本内心的柔和与安定。矫枉过正的结果是拥有强大主权的“母亲”极度情绪化地迷失在孩子身上,反而失去了自主性。
— F I N —
文字:糸文
排版:何初蕾
编辑:留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