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浅谈中国餐馆的发展史
这段时间,我读到一本书,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凯蒂·罗森写的《下洒馆——一部餐馆全球史》。他在该书中写道:“世界上最早的餐馆,出现在公元1100年前后的北宋首都开封......”对于这个结论,我实在不敢苟同。
中国餐馆究竟是何时出现的,史书中虽然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据《韩非子》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宋国城乡就有庄氏等多处酒肆,“为酒甚美”,且“遇客甚谨”,酒肆门外“悬帜甚高”。这里的“帜”,相当于后世酒肆招揽顾客的“幌”或“帘”。同时,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年轻时好色喜酒,常常到王媪、武负那里赊酒喝,喝醉了躺倒就睡。王媪和武负还发现,但凡刘邦在店中畅饮,来买酒的人就会成倍增加。
东汉著名诗人辛延年曾在《羽林郎》一诗中写首:“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这些诗句生动地说明了,早在秦汉时期, 中国不仅已经出现了专门卖酒的酒肆,还使用上了精美的酒具,就连金盘里的脍鲤鱼丝也切得很丝,很精美。
凯蒂·罗森之所以将中国餐馆出现的时间定于北宋时期,可能是受中国分餐制的影响。中国分餐制的历史很久,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仍然流行分餐制。分餐进食时,大家都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餐桌,餐桌上面放着食具和酒具。如果有人前来敬酒,就餐者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和对敬酒者的尊敬,就要离开小餐桌而伏于地上,故称之为“避席”。
汉武帝时期,皇帝刘彻的娘舅田蚡纳亲,朝中文武皆去贺喜。席间,田蚡为了答谢宾客,起身敬酒,在坐的宾客纷纷离开席位,伏在地上,表示不敢当。当朝丞相窦婴为了缓和与田蚡的矛盾,亦借机站起来宾敬酒。在场的宾客中,除了窦婴的几位老朋友起身离开了席位,其余半数的人照常坐在那里,只是稍微欠了欠上身。于是,窦婴的知交灌夫为了给窦婴挽回面子,就大闹宴席。最终导致田窦交恶,灌夫和窦婴先后被斩杀。
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乱使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以及与之紧密关联的礼仪制度,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西域高桌大椅的流入,中原地区席地而坐的分餐制饮食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中国的分餐制过滤到会餐制的时间也是模糊的,但是,至少我们在南唐著名画家顾闳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中,已经看到了会餐制的雏形。在这幅名画中,不仅已经出现了高桌大椅,还出现了多人同桌共餐,虽然他们每个人面前放置的食物都完全相同,但是跟秦汉时期的分餐制还是有了很大的区别。
而到了北宋时期,会餐制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这一点我们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可以看出来。我这里再给大家讲述一段典故:北宋时期,王安石的同僚请他吃饭,发现王安石只吃面前最近的一盘芋头。王安石的同僚以为王安石喜食芋头,事后把很多芋头送到了王府。王夫人惊讶道:我相公不喜欢吃芋头啊,是不是别的菜没有放到我相公跟前吧。
从这段典故我们也可得知,北宋时期的分聚已经很盛行了。分聚的盛行,正如凯蒂·罗森在《下洒馆》写得那样,“得益于开封城庞大的人口规模、经济相对繁荣,以及食物品类和烹饪方式的丰富”。仅以北宋都城东京而言,比较著名的餐馆就有樊楼、潘楼、会仙酒楼等,如果《水浒传》的情节可信的话,宋江正是在江州浔阳楼里打着饱嗝、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在那白粉墙壁题写了那首让他再无回头之路的“反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