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龙年话龙,这些我们应该知道!
在人类文明之初,甚或史前时代,龙即已出现在远古人遗留下来的堆塑、雕刻和绘画中。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澳洲的广大地区,也都有龙的传说。世界各地的龙有着很多共性,如常与瀑布、池塘、山洞有关,对雨有掌控力;外形通常像蛇,还集合很多其他动物的特征;既能潜渊又能升天,还能吐水或火。人类早期对龙的认识,有着令人惊异的默契,也给后人留下了或许永远无法解开的谜题。
古埃及与两河流域的蛇龙
在西方世界,龙的形象与蛇有关。英语dragon(龙)一词源自希腊语drakōn,意为巨蛇。古埃及神话中,掌管幽暗世界的神阿佩普(Apepi)的形象是巨蛇,生活在水中,是混沌、黑暗和破坏力的化身,与太阳神拉(Re)为敌。每晚的特定时间,阿佩普都会与穿越冥界的太阳神相遇,赛特神(Seth)会守护在太阳神的神轿前,用长矛将阿佩普制服。不过到了下一晚,阿佩普又会出现,妄图再次攻击太阳神。古埃及人相信,国王通过举行宗教仪式能够辅佐太阳神,维持世界秩序,对抗阿佩普。在古埃及纸莎草手稿或墓葬壁画中,都有太阳神战胜阿佩普的画面。
古埃及纸莎草手稿中,赛特神用长矛刺杀阿佩普。
在两河流域南部古巴比伦城中,最大的城门——伊什塔尔门上有一种蛇龙(Mušḫuššu dragon)的图案:在蓝色釉砖的背景色上,橙黄色蛇龙图案凸出,有浮雕的效果。蛇龙由多种生物组合而成:蛇的头、颈、尾巴,还像蛇一样吐着信子;狮子的前爪、鸟的后腿,身上还有鳞片,头上有角,尾巴尖儿还有蝎子的蜇刺。浮雕上,蛇龙昂着头、翘着尾,似在前行。新巴比伦王国的建造者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 公元前604~前562年在位)曾这样记录他在巴比伦的建筑成就:“我推倒那些大门,重新在水边用沥青和砖块打下地基。我用亮蓝色的砖块重新精修大门,上面描绘着公牛和蛇龙。”
德国佩加蒙博物馆复原的伊什塔尔门(局部)及蛇龙形象
在古代两河流域,蛇龙本意为猛蛇、凶蛇。它的形象早在公元前三千纪晚期就出现在建筑物上,比如以浮雕形式装饰在神庙的入口处。它通常是侧身像,头朝右,呈前进的姿态,有时后爪着地、上身抬起。也有被制作成青铜雕像,放置在神庙两旁。据记载,蛇龙铜像是可以向敌人喷射毒液的守护者。另外,蛇龙也象征着巴比伦宗教中的马尔杜克神(Marduk)。马尔杜克最初只是巴比伦城的保护神和农业之神,在新巴比伦王国时发展为国家之神和巴比伦众神的主神,具有崇高地位。至于巴比伦城门上的蛇龙形象,究竟是马尔杜克的象征还是守护者的形象,至今仍是学界讨论的问题。
明朝景德镇的龙形把手瓷罐,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为依照伊斯兰金属工艺传统制作的出口品。
亚述学家道格拉斯·凡布伦(E. Douglas Van Büren)曾撰文总结:纵观古代两河文明的历史,似乎没有证据显示蛇龙与神明作对或与人为敌。这里的龙不是喷火的怪兽,而是普降甘霖的象征,是神明的助手或坐骑。蛇龙因具有超自然的法力和特性而令人敬畏。
尽管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蛇龙形象随着两地文明的中断而消失,但它们的形象以及传说早已伴随着两大古文明的传播力而扩散到周边地区,并带去了长久的影响力。
龙在欧洲的多元样貌
提起欧洲龙,人们的脑海中常会浮现出一个长着翅膀的四脚怪兽,有角、麟和可怕的眼睛。不过18世纪前的欧洲人认为,龙是一种有许多类别的巨蛇,其典型形象是獠牙尖锐、脚有三爪、额头或鼻上长角、耳朵有毛。龙的颜色也有多种,绿和棕色最常见,也有金、红和蓝色。但无论样貌如何,在欧洲人心中,龙都是如鳄鱼般凶恶的巨蛇,常常危害人,能喷射火焰或将水染毒,凡人无法逃出它的魔爪,只有神、天使、圣人和英雄能制服它们。
在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艺术中,屠龙的主题非常常见,其中圣乔治屠龙是基督教中广为流传的故事。圣乔治生于公元280年左右,是罗马贵族。罗马皇帝曾贿赂他让他改变信仰,他不为所动,最后被斩首殉道。有关圣乔治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从6世纪起,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他作为战士圣人(warrior-saint)屠龙的故事。据基督教圣人传记《黄金传说》中记载,利比亚省西来那镇(Silene)的一个湖中有条恶龙,当地人为了安抚它,每天献祭两只羊。羊被吃光后,就只能以人当祭品。后来镇上制定一项法令,用抽签的方式决定人选。一天,抽签抽中了国王的女儿。正当公主准备赴死时,圣乔治路经此地。得知缘由后,他制服了恶龙,将其处死。这个故事最初在东正教中流传,后来在10、11世纪十字军东征时被带回欧洲。
《圣乔治和龙》,拉斐尔,约1506年,木板油画,28.5X21.5厘米,藏于美国国家美术馆。
在《圣经·启示录》第12章中,记载着天使长米迦勒(Michael)大战红色巨龙的情节:末日审判时,天空出现一条大红龙,七头十角,七头上戴着七个冠冕。这条龙是撒旦的化身,是迷惑普天下的。米迦勒最终将大红龙制服,结束了撒旦的统治,为末日审判中死者的复活以及重建人间天堂做好准备。
欧洲艺术史学者、策展人路易丝·利平科特(Louise Lippincott)曾撰文说,在《启示录》中,龙的特性是多重的——蛇、魔鬼和撒旦,这就给中世纪艺术家们的创作带来多种选择。有关米迦勒战胜大红龙的作品中,有的龙是两条腿、长着翅膀,有的则是人形的魔鬼形象。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开始追溯希腊和罗马古典时期的学术思想和价值观。希腊神话重又引起人们的兴趣,其中关于龙的不同态度再次重现。利平科特在文章中写道:“在希腊神话里,龙虽然是光明之神阿波罗、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英雄伊阿宋和珀耳修斯的敌人,代表着原始的混沌或一种自然力,却不是异教徒或魔鬼,也不代表厄运或诅咒。相反,如果得到适当控制,龙会带来好运。比如,罗马神话中农业和丰收女神克瑞斯(Ceres)能驾驭龙,这时的龙代表丰收和硕果。同样,智慧女神雅典娜身边也有一条龙,它暗示着女神的智慧,同时又是‘处女守护神’。”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学者也接受龙作为神庙或宝藏的守护者角色。他们认为,龙的警惕性高、视觉和嗅觉敏锐,所以众神选择它们作为守护者,那些鲁莽的、冒犯神的人才会受到龙的惩罚。根据学者研究,希腊神话中关于龙的形象和观念皆源自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化圈。
苏美尔时期的滑石瓶,其外侧雕刻有握着门柱站立的神龙。此石瓶是苏美尔国王古迪亚献给神明的贡品。
此外,中世纪以前,就有国王因龙既有守护者的特性,也有威吓敌人的作用,而将龙作为战争的标志,如《荷马史诗》中的阿伽门农王(Agamemnon)、英国亚瑟王的父亲尤瑟·潘德拉贡(Uther Pendragon)等。
文艺复兴思潮中对龙的重新发现和肯定,使龙从16世纪开始拥有更多正面形象。尽管17世纪时罗马天主教进行过反宗教改革运动,重新强调龙的负面印象,将龙描绘成魔鬼的化身,但随着18世纪启蒙运动的开展,受过教育的人不再相信龙是真实存在的动物。而这一时期,中国龙吉祥美好的形象随着中国艺术的广泛传播而到来,颠覆了西方人对龙的印象,龙开始作为一种装饰图案出现在茶具等物品上。到了20世纪,龙被正式纳入英国威尔士王子的纹章中。目前,欧洲约有500个家族以龙图案作为盾徽。而在流行文化中,龙更是被赋予了奇异和魔幻色彩,成为科幻小说、网络游戏中的神秘角色。如今,西方人眼中的龙就是在这种多重因素影响下,正负面形象同时存在的环境中发酵出复杂多元的样貌。
英国威尔士亲王纹章,右下方有象征威尔士地区的红龙。
东方龙文化——祥瑞的神物
龙在古代中国人眼中是实有的神物。在古代神话中,龙经常是神人的坐骑;龙也与星象有关,在东西南北“四象”中,青龙代表东方;龙又有兴云布雨的本领,给万物带来生机;龙作为沟通天地的媒介,在历朝历代都受到重视,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皇家御用图案;龙是十二生肖之一,属龙之人被认为有理想、有胸襟、有活力;有关龙的民俗有很多,如端午节赛龙舟、节庆期间的民间舞龙、二月二龙抬头等;龙在宗教中也有一席之地,在道教和佛教中都受到推崇。
舞龙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壮观、热闹的龙舟“顺水”仪式
龙的形象多变。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龙之像,马首蛇尾。”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描述龙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宋代罗愿《尔雅翼》中解释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借曹操之口描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唐代十二生肖陶俑中的龙头人身陶俑,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院。
龙在不同时期的艺术表现上也是千姿百态。从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约公元前4500年的天然蚌壳龙形堆塑,到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红山文化玉玦形龙,再到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中的绿松石龙形器,都展现出早期的龙形样貌。
玉玦形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藏于辽宁考古博物馆。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龙形图案也多有体现,这时的龙可能具有沟通天地、护佑避邪的功能。秦代大一统时期,也喜用龙纹装饰,秦始皇也是第一个使用龙的形象代表帝王的皇帝。据国家博物馆介绍,中国古代有“五德终始说”,认为夏朝是木德,商朝是金德,周朝是火德。商取代夏是金胜木,周取代商是火胜金。秦始皇根据秦文公狩猎时曾获一条黑龙的传说,作为秦得水德的象征;秦灭六国,即秦朝代替周朝,是水胜火。咸阳的秦朝宫殿遗址中,使用刻有龙纹的砖铺设踏步(台阶)。从汉代开始,龙的样貌更加生动写实,栩栩如生,是我们今人眼中熟悉的龙形象。比如在汉代墓葬陪葬品和壁画、北朝佛教建筑、南朝墓葬画像砖、隋唐石桥和陶瓷、宋元时期建筑、陶瓷、绘画、天文仪器以及明清各类皇家器物上,都可见到龙的形象。
龙纹铜禁,西周,藏于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禁是中国古代贵族摆放盛酒器的几案。
中国龙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也深深影响了周边国家。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国家都将龙视为吉祥的动物。此外,在东南亚和南亚一些地区,对龙的印象不仅受到中国影响,也受到印度早期佛教、之后的印度教中龙文化的影响。
北京北海公园内的九龙壁(局部)。九龙壁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一座仿木结构彩色琉璃砖影壁。
兽形刀柄匕首,印度,16世纪下半叶。左侧雕有一条盘龙。
在越南,龙通常为三爪、四爪,而非元明清皇家专属之五爪。在民间信仰中,尤其在庙宇和祠堂中,龙的形象十分常见。受佛教的影响,龙被视作佛陀的使者或坐骑,是佛法的保护神和佛陀的守护神。随着近代以来与西方的接触增多,越南的一些基督教教堂中也采纳了龙的正面寓意,将龙的图案置于门上。
在越南的庙宇和祠堂中,龙的形象十分常见。
在日本,龙文化主要受中国影响。奈良时代(710~784或794年),日本到大唐长安学习儒学的学生以及求法的僧侣将“龙”带到日本,起初只是在小部分人中流传,后来在佛教建筑和绘画中流行,尤其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年),佛教受到推崇,有关龙的图像盛行。另外,日本绘画中的龙也吸收中国五行、道家阴阳及“四象”学说,同样视青龙为东方、阳气的象征。在日本,龙主要有两种颜色,青龙和黑龙,青龙象征高贵,黑龙象征风调雨顺和富足。在日本民众眼中,龙最主要的角色是雨神。到了现代,日本崇尚西方文化,在龙的运用上逐渐淡化了象征意义,而倾向于装饰之用。加之,在大多日本人看来,龙这一形象既有些过时又是外来文化的标志,难以成为当下日本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于是更倾向于采用其他祥瑞的动物,如凤凰、麒麟、狮子、仙鹤等。
青龙画像砖,西晋,藏于敦煌市博物馆。
为迎接2024龙年到来,日本和歌山县熊野那智大社竖起彩绘“龙”图案的大屏风。
丰富精彩的世界龙文化
在中亚及其以西的伊朗、土耳其、亚美尼亚、叙利亚等地,也有龙的身影。这些地区古代就有自己的龙文化,可能是受到两河文明中的龙文化影响,同时这里又是沟通东西方的要道,是各种宗教文化接触和互通之地,也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政权频繁更替之所,龙文化因此显露出更为复杂的样貌,龙的象征意义也极为丰富:是战争和狩猎的象征、财富的守护者、幽冥力量的化身,或是基督教圣徒所战胜的邪恶力量、英雄的手下败将,抑或是龙王或守护神,能趋吉避凶,守护一方土地。这些多层次的含义交织在一起,以图像的形式出现在很多建筑物上,如清真寺、宗教学校、修道院、教堂、堡垒、城门和宫殿中,也出现在陶器、硬币、丝织品、镜子和带扣上。
叙利亚阿勒颇城堡的“巨蛇门”上雕刻的双头龙,约1209年。这里的龙可能是力量的象征,代表堡垒不可侵犯。
在美洲的广大地区,也有关于龙的传说。在北美洲原住民塞内卡人中流传着一种有角的蛇,是天神的助手,掌管风雨雷电,能带来丰收。这个神还能教人趋吉避凶,逃离水中毒蛇的侵害。而在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中,传说水中有种圣蛇,掌握着降雨,当地人要定期用童男童女祭祀圣蛇以求平安,防止洪水暴发。在南美洲法属圭亚那的奥扬比(Oyampi)原住民中,流传着每个瀑布都有一条怪蛇守卫的传说,它们藏在漩涡中,有时也会浮现出巨大的头。
在澳大利亚原住民中流传彩虹蛇之说。这是一种巨大的蛇,深居在滨海的湖泊或水潭中,身体能像彩虹一般跨过天空。它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给人类提供血液,控制着血液循环和女人的月经,当地医者和求雨者会在仪式中用石英水晶和海贝唤醒彩虹蛇。
在非洲的苏丹,也有“彩虹”动物之说。据说它有着蟒蛇的身体、骆驼的耳朵和嘴巴,生活在洞穴和瀑布中,是一个容易饥饿的肉食动物。
世界龙文化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在人类文化史上拥有复杂的象征意义。而在如此纷繁复杂的“龙世界”中,有一种龙因长久的生命力、吉祥的寓意、极富变化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对其国民的深远意义而成为举世瞩目的龙中巨星,这就是“中国龙”。
本文载于《世界知识画报》杂志
2024年第2期
原标题:《龙年话龙,这些我们应该知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