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马上评丨词穷,一种互联网时代的“文字失语”
走亲访友不知该说什么、拜年信息要复制粘贴……在离开网络环境、需要进行规范化表达时,很多人只剩下干瘪的文字和磕绊的语言。
近日,中国青年报公布的一份社会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1333名受访青年中,53.3%的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过半受访青年认为阅读量少和依赖网络语言及表情包是“词穷”的主要原因。
“词穷”,不是一个现在才出现的新现象,也不只是年轻人才有。但“词穷”者越来越多、演进越来越快,却是一个新问题。
对造成“词穷”的原因,很多人总结为“看书没有上网多”,这道出了某种真相,但还不是全部。诚如专家所言,“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下降,反映出互联网时代‘文字失语’的现实问题。”
短视频“杀死”了太多时间
早有人说,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当然这里的“图”,是指广义的图像,包括图片、视频等。
以短视频为例,《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已达10.12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间超过2.5小时。
这个数字有多庞大,不妨和文字阅读对比一下。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合计8.11本。
且不说阅读质量,就从绝对数字上换算一下:如果把人均2.5小时看短视频的时间,变成看书,按照“一小时看一万字”的速度来计算,平均每天可以看2.5万字。按照一本书10万字算,4天就可以看完一本书。
按这个速度,一个人的月均阅读量就应该有七八本了,一年就是七八十本,应该远超现在的8.11本。
这个换算或许不见得完全科学,但人们可以从中看到一种明显的落差:且不说其他的网络娱乐形式,单就说短视频一项,在大多数人耗费的时间是远高过阅读时间的。
在没有短视频的时代,文字阅读是主要的信息获取和娱乐方式。但今天,文字阅读的份额已经大幅度让给“读图”了,久而久之,人们对文字的熟悉程度必然会下降。
进入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社交、娱乐占据了我们生活的主体。除了在校学习期间,很多人进入社会后很难再有用笔写字的机会,保持长期阅读纸质书习惯的群体也在减少,提笔忘字、开口忘词的出现,也不奇怪了。
网络传播对语言的宰制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很多人对文字虽然不太熟悉,很难流利写出“诘屈聱牙”“沆瀣一气”等词汇,但却对网络梗非常熟悉,各种流行语的更新换代很快。这说明,很多人不是不会文字表达,而是学会了另一种表达。
就像此前有媒体报道,身为网络原住民的这届小学生,会在作文里使用大量流行网络梗,诸如“你个老六”“我真的会谢”“芭比Q”。将网络语言熟练运用于线下生活场景,乃至严肃的教育教学语境中,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日常。
这其实是一种传播生态的演变,一种娱乐化、轻松化,往往也是某种肤浅化的环境,成了当前很多人人习得文字习惯的主要培养皿。
不要小看这种传播生态对语言能力的影响。比如著名的“洛阳纸贵”故事,左思写完《三都赋》后被争相传写,导致洛阳的纸都涨价了。苏辙在出使辽国时也发现自己“每被行人问大苏”,被人追着问苏轼的情况。
这些不只是文学轶事,而是说明了前图像时代的信息传播语境——文字阅读是最主流的方式,《三都赋》就是热搜,苏轼就是顶流。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语言习惯自然也会被这些作品和人物所塑造。
正如梦境研究领域的一个经典话题:在电视机发明以前,人的梦都是黑白的,传播形态的变化会对人们的大脑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语言也类似,当社会最重要的信息空间变成了网络,洛阳纸贵的故事就会被铺天盖地的网络烂梗取代。
于是,人们感到兴奋也说不出完整的句子,只能来一句“666”;“顺颂时祺,秋绥冬禧”的礼貌,被一个个小猫小狗的表情包取代。和过去的典雅语言相比,我们确实在经历语言表达的退化。
当然,这并非完全是坏事,表情包在某些时候,甚至可以起到提高沟通效率的作用。繁忙的日常,人们也没必要一本正经、字斟句酌地交流,一个会心一笑的表情包能表情达意,也不错。
但这一切不是没有代价的。浸淫在这种语言空间里,不知不觉间,人们就会滑向“不会说话”的一端。
语言文字表达依然是最核心的能力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字惜纸的传统,文字、语言被赋予了一种神圣色彩。“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文章太守,挥毫万字”等说法,都透露出古人的价值观:能言会写不仅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更与其品格、修养、职业等深度关联。
这也是很多人对提笔忘字、不会准确口头表达感到焦虑的原因。人们担心千百年传承的语言文字会就此式微,也担心自己会丧失语言文字这种最显著的身份标识。
如何重塑语言文字能力,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比如2022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要求,要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口语表达、书面写作、汉字书写、经典诗文和书法赏析能力培养,促进语言文字规范使用,并且强调高校要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标准并纳入毕业要求。
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也明确,学校应当将提高学生网络素养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上网习惯。
而在更早的2013年,教育部还出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将书法课正式纳入中小学日常的教学体系。
相关部门的努力,和来自普通人的反思和呼吁,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和合力:在互联网时代,拯救我们的书写和语言能力。
而且,这种共识和合力,并非只是一种“复古”风尚,而是有着深沉厚重的现实意义: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最基础的智力活动和思维习惯,依然是人们最核心的能力之一。但同时,它的生存发展又高度依赖人们的实践,它的生命力是强韧的,但受损也是潜移默化的。
比如随着AI时代的到来,图片和视频都可以一键生成了。早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我们最需要就是“会提问的人才”,是能够用语言描述清楚、让机器能够理解的人。
这或许也是个意想不到的趋势。我们自以为进入了读图时代,但没想到兜兜转转仿佛回到了原点,“好好说话”依然那么重要。
这也说明,人们不能轻易“放弃”语言文字。文明的繁衍、文化的传承,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元素。这不只是对历史的经验总结,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同样如此。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