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4年中国稻谷生产及成本收益分析

2024-03-03 17: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约3200+字,含8图表,阅读时间较长,建议收藏阅读。

内容节选自《农小蜂:2024年中国稻谷生产及成本收益分析报告》,报告全文约23000+字,含72图表。

核心观点

1.从国内生产形势来看,稻谷作为“中国第一大口粮作物”,2010年以来,种植面积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整体在4.5亿亩左右小幅波动;产量变化趋势随种植面积同步波动,近年来常年维持在2亿吨以上。2023年,中国稻谷种植面积为43423.65万亩(约合4.34亿亩),产量为20660.3万吨(约合2.07亿吨),规模在四大粮食作物中位列第二。受适生环境及气候差异的限制,中国稻谷种植面积与产量常年保持“中稻和一季晚稻>双季晚稻>早稻”的生产结构。

2. 从生产区域来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除“青海省”外,其余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涉及稻谷的规模化生产,其中,“黑龙江省、湖南省、江西省”稻谷种植面积与产量均常年稳居全国前3位——2022年这三个地区稻谷种植面积合计达16458.07万亩,产量合计达7394.38万吨,在全国稻谷种植面积和产量中所占比重合计分别为37.26%、35.47%。从消费规模来看,中国以15500万吨(约合1.55亿吨)稳居全球首位,在全球比重约30.02%。从贸易规模来看,中国稻米进口量高达500万吨,在全球稻米进口量中所占的比重近10%(约9.72%),位列全球第1位;中国稻米出口量为220万吨,在全球稻米出口量中所占的比重不到5%(约4.16%),位列全球第5位,净进口量达280万吨。

3. 从成本收益来看,近年来,我国稻谷每亩总成本、总产值均呈现波动增加趋势,净利润波动下降。2022年,我国稻谷每亩总成本已增至1361.91元,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高达47.34%——在2022年每亩总成本构成中,占比居前3位的细分成本依次是:家庭用工折价、租赁作业费、自营地折租。每亩总产值已增至1339.24元;分稻谷种类来看,2022年,主要稻谷种类平均每亩总成本大小表现为“粳稻>中籼稻>晚籼稻>早籼稻”,每亩总产值大小表现为“粳稻>中籼稻>晚籼稻>早籼稻”。与美国比较,近三年来,我国每亩稻谷“总产值”及“净利润”常年低于美国。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有1.4万年以上的稻作栽培历史。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一方面,在消费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我国稻谷供需基本面保持相对宽松的态势,而且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稻谷价格提高不可能过高、过快,稻谷种植收入增长潜力不大;另一方面,随着农资价格、租赁机械作业费用、人工费用和土地租金的逐渐上涨,稻谷种植成本大幅增加,进一步压缩了稻谷种植的利润。

本文基于农小蜂在运营过程中积累的中国稻谷种植面积、产量、产区分布、市场行情、成本收益等数据,从稻谷生产规模、生产区域分布、市场消费情况、种植成本、收益等方面进行中国稻谷成本收益情况的分析,为从事稻谷全产业链科研、育种、种植、加工、仓储、包装、运输、销售等活动的主体及社会服务机构提供参考。

1.国内生产形式分析

1.1.生产地位

我国60%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作为主食,稻谷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口粮作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稻谷种植面积为43423.65万亩(约合4.34亿亩)、产量为20660.3万吨(约合2.07亿吨)。

图表1:2023年中国粮食面积与产量细分结构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abeedata.com)

中国稻谷种植面积在全国谷物种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约为28.97%,在全国粮食种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约为24.33%;

中国稻谷产量在全国谷物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32.21%,在全国粮食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29.71%。

1.2.生产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受全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适生环境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综合因素影响,2010年以来,中国稻谷种植面积整体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整体在4.5亿亩左右小幅波动。

图表2:中国稻谷种植面积与产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abeedata.com)

产量变化趋势随种植面积同步波动,近年来常年维持在2亿吨以上,得益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虽然近年来全国稻谷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但稻谷产量整体仍然维持增长趋势。2022~2023年间,受稻谷种植面积下降叠加极端气候等综合因素影响,中国稻谷产量连续两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同比降幅略小于种植面积降幅。

1.3.国际贸易

中国稻米进口量高达500万吨,在全球稻米进口量中所占比重近10%(约9.72%),位列全球第1位;中国稻米出口量为220万吨,在全球稻米出口量中所占比重不到5%(约4.16%),位列全球第5位,净进口量达280万吨。

图表3:2022年,全球主要稻米贸易相关国家/地区进口量、出口量规模对比

(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  制图:农小蜂 abeedata.com)

2.成本收益

成本收益是衡量种粮农户生产效益的关键指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获取更高的生产利润,必须努力降低生产成本。

说明:本章数据来源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发布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经统计和公示的数据地域范围为:

早籼稻:“安徽省、福建省、湖北省、浙江省、江西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湖南省”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籼稻:“江苏省、陕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福建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江西省、安徽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晚籼稻:“安徽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湖北省”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粳稻:“安徽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我国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暂未包括。

2.1.稻谷

2.1.1.每亩总成本波动增长,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比接近50%

2011~2022年,我国稻谷每亩总成本从896.98元/亩增长到1361.91元/亩,增长了464.93元/亩,增幅约为51.8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5%;

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从409.34元/亩增长到644.72元/亩,占总成本的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

人工成本从327.96元/亩增长到457.13元/亩,占总成本的比重降低2.9个百分点;

土地成本从159.68元/亩增长到260.06元/亩,占总成本的比重提高1.29个百分点。

图表4:中国稻谷平均每亩“总成本”及主要细分成本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制图:农小蜂 abeedata.com)

2.1.2.每亩总产值波动增长

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显示,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综合因素影响,中国稻谷每亩“总产值”于2011~2014年间呈现波动增加趋势;2015~2019年受国家政策调整和市场行情等综合因素影响而波动下降,2020年受市场行情影响开始连增2年,2022年小幅小跌。

图表5:中国稻谷平均每亩“总产值“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制图:农小蜂abeedata.com)

2.1.3.每亩净利润波动下降

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显示,2011~2022年,中国稻谷每亩“净利润”随每亩总成本升高而波动降低,2022年,中国稻谷平均每亩“净利润”更是表现为亏损状态。

图表6:中国稻谷平均每亩“净利润”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制图:农小蜂abeedata.com)

2.2.稻谷与其他农作物比较——净利润在国内7大粮棉油农作物中位列第5

2022年,全国7大粮棉油农作物的平均每亩净利润规模整体表现为“花生>小麦>玉米>油菜>稻谷>大豆>棉花”。稻谷以-22.67元位列第5,在“稻谷、小麦、玉米、大豆”4大粮食作物中位列第3——仅高于大豆。

图表7:2022年全国7大粮棉油农作物净利润对比

(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制图:农小蜂  abeedata.com)

2.3.与美国成本收益比较——近三年中国每亩“净利润”低于美国

从收益水平看,随着中国稻谷每亩“净利润”逐渐下滑,2020年至2022年,中国稻谷每亩“净利润”连续三年低于美国农业部经济中心(ERS)公布的美国稻谷种植平均每亩“净利润”,2022年,中国稻谷平均每亩“净利润”与美国相差383.76元。

图表8:中国稻谷平均每亩“净利润”变化趋势VS美国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经济中心(ERS)   制图:农小蜂abeedata.com)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