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收获》《人民文学》直播间火爆,文学仍有汪洋大海般的读者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2024-02-29 09:01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文艺 >
字号

2月28日晚上十点半,由余华、苏童携手董宇辉的《收获》专场直播落下帷幕。原定1个小时的直播由于气氛热烈“拖堂”到2.5小时,期间获得1.7亿个赞,最高实时在线超48万人。截至次日零点,2024年《收获》全年杂志与2024年《收获长篇小说》在4个小时内分别售出7.32万套和1.5万套,成交金额1468万。而数据,还在不断上涨着。

余华、苏童、程永新在“与辉同行”直播间

这一晚,再一次让整个文学圈感到振奋。

就在37天前,《人民文学》与梁晓声、蔡崇达在董宇辉直播间的文学刊物首秀还让人记忆深刻。1月23日晚八点至十二点,《人民文学》2024年全年订阅卖出了8.26万套,近100万册,成交金额1785万,一下突破了单品图书在东方甄选直播间单场图书销售1000万的最高纪录。而零点过后,依然有热情的读者在陆续下单。澎湃新闻记者获悉,截至除夕之前,《人民文学》在东方甄选直播间的销量数据已达到198万册,成交金额3168万。

《人民文学》专场直播间

可以说,在这个春天,《人民文学》与《收获》的两场直播为整个文学圈带来了“强心剂”:依然有汪洋大海般的读者亲近文学,喜欢文学,愿意在忙碌的生活中等待一本纸质刊物的到来。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坦言,时代变化了,各大文学刊物都要面对“订户消失”的困境,“我们上直播,想知道今天的读者如何阅读,如何看待文学。我们希望在这个时代把文学刊物办得像它在1980年代那样辉煌。”

《收获》主编程永新也认为上直播间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这个方式被证明有效,那我们就有必要去尝试。因为中国的老中青三代的文学读者规模其实是惊人的,等待我们用各种方式去走近。”

《人民文学》直播截图

在不同的直播现场,不同的作家组合也擦出不同的火花。梁晓声与蔡崇达,一个带着过来人的故事,一个理解当代年轻人的境遇;余华与苏童在一起则是老朋友之间独有的放松和自然,许多话题旁逸斜出,却也妙趣横生,让读者看得津津有味。

而从“有趣”“共情”到“愿意下单”,还有一个重要的人,那就是董宇辉。如果说直播是文学主动去寻找读者,亲近读者,董宇辉无疑是那个“信使”,他让更多人得到了文学的消息。就像梁晓声说的,董宇辉有一种能力,他能把一部文学作品的迷人之处用最直白朴素的话传达出来,他能让普罗大众带着好奇与期待去遇见一本书,去理解更多的人。

《妻妾成群》手稿赠礼

《活着》手稿赠礼(直播截图)

当然,一剂振奋之后,我们同样需要思考文学直播作为新路径的可持续性。

文学终究不是热闹。更多时候,走进文学的人是独自的,是安静的。人们需要金句,需要笑梗,需要真诚的推介,更需要一个个真正的好故事。

两场直播的成功,固然有这一新形式的直观便捷,有董宇辉的设身处地,妙语连珠,但《人民文学》真正的底气,在于《哥德巴赫猜想》,在于《乔厂长上任记》,在于《红高粱》,在于《一句顶一万句》,在于《推拿》,在于《风声》,等等等等。

而《收获》的底气,在于《茶馆》,在于《人生》,在于《活着》,在于《额尔古纳河右岸》,在于《黄雀记》,在于《繁花》,等等等等。

事实上,每一种寻找读者的尝试都充满不确定因素,但好的作品永远是一份文学刊物最大的底气。这些作品犹如一道道光,是看见他者的光,也是照见自我的光;是打捞遗忘的光,也是预言未来的光;是直面黑暗的光,也是重燃希望的光。

因此,对文学刊物而言,只有不断发现、推出优秀的动人的作品,才能在真正的意义上找回读者,才能不辜负每一份订单背后的等待与盼望,才能让直播在明年、后年乃至更长的时间线里有其生机,有其魅力。

我们当然需要董宇辉,很多的董宇辉。

我们更需要以真诚对待文字的作者和编者们,他们是造光的人。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