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公益组织发布罕见病年度报告:国产药发力,用药保障有新探索

澎湃新闻记者 薛莎莎
2024-02-29 07:01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2月29日是国际罕见病日。近日,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发布了《2024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该《报告》指出,我国罕见病治疗仍面临诸多困境,比如,疾病难以诊断、诊断后无特效治疗手段,药物未在国内上市,或药物已在国内上市但缺乏医保支付等。

这些年,我国对罕见病的用药保障也有了一些探索。罕见病目录收录了更多病种,多种罕见病药物进入医保报销范围。地方上也逐渐形成以浙江、江苏为代表的“专项基金”模式,以山东、成都、湖南为代表的“大病保险”等保障模式。

此外,《报告》还显示,“三重保障(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政府慈善救助+社会互助”的多层次保障格局,逐渐完善并达成共识。

《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收录疾病多数可诊可治

《报告》称,全球目前已知的罕见病超7000种。在以患病率来定义的5304种罕见病中,有84.5%的罕见病患病率低于百万分之一。据估计,中国的罕见病患者群体已超过2000万。根据全球最大的罕见病数据库Orphanet在2019年对6172种罕见病的统计,71.9%的罕见病与基因有关,69.9%的罕见病在儿童期发病。

2018年5月,五部门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共收录121种罕见病。五年后的2023年9月20日,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共同发布《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新增了86种罕见病。

前述《报告》指出,与《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相比,《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中收录了呼声和关注度相对较高的罕见病,包括神经纤维瘤病、肢端肥大症、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遗传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进一步贴合患者实际需求;《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中非遗传性罕见病比重增加,比重从19%提升到33%。

在罕见病的诊断治疗方面,《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中86个病种有超过九成可以通过关键指标结合临床信息进行精准诊断;截止2023年底,进入目录的疾病,有39个病种国内已有获批上市的治疗药物,结合已在研药物分析,86个病种基本可做到诊疗全覆盖,更全面地保障罕见病患者的治疗。

我国罕见病治疗仍面临诸多困境

“诊疗难”和“保障难”是罕见病患者治疗路上的两座大山。《报告》指出,从全球来看,目前仅有约5%的罕见病具备有效治疗方法。罕见病诊疗仍是国际难题,我国罕见病患者面临的诊疗挑战包括:难以诊断、诊断后尚无特效治疗手段、药物未在国内上市、药物已在国内上市但缺乏医保支付等。

《报告》总结,目前,我国罕见病治疗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有效治疗药物,患者通常只能对症治疗以减缓病情恶化;其次是治疗药物未在国内上市,近些年,虽然“境外有药,境内无药”困境正逐步改善,但仍有大量罕见病药物未在国内上市;此外,治疗药物价格高,患者及其家庭难以负担;最后,治疗药物已纳入国家医保,但临床可及面临挑战。比如,各地区保障界限不一致,部分地方医保封顶线无法保障罕见病患者持续用药,或因药品采购数量总数限制、药占比和医保总额控制等问题,采购花费较高但“临床需求较小”的罕见病药品,进而导致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无法在医院购买,“双通道”也未能彻底打通。

对罕见病用药保障的探索

近年来,我国对罕见病用药保障有了一些探索。《报告》显示,在国家层面,医保目录实行动态调整机制,部分罕见病创新药正在通过谈判纳入医保目录。2023年12月13日公布的医保目录中,新增15个罕见病用药,覆盖16个罕见病病种,填补了10个病种的用药保障空白。

在地方层面,地方政府针对未纳入目录的罕见病高值创新药进行保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罕见病患者的经济负担。经过多年实践,地方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逐渐形成以浙江、江苏为代表的“专项基金”模式,以山东、成都、湖南为代表的“大病保险”模式,以广东佛山为代表的“医疗救助”模式等地方保障模式。

《报告》还显示,随着我国罕见病多层次保障的讨论日益深入,“三重保障(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政府慈善救助+社会互助”的多层次保障格局逐渐完善并达成共识。

过去罕见病药物市场由跨国药企主导,2018-2022年,27种罕见病药物(除新增适应证)上市,仅4种药物为国内企业引进或仿制。2023年,在获批上市的罕见病药品中,除了跨国公司,中国企业也开始逐渐发力,2023年中国新上市罕见病领域药品中,有18款产品为中国公司研制,共涉及13种罕见病领域。

    责任编辑:崔烜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