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安徽媒体:程开甲曾亲笔写下“我是徽州人”表达对故乡的眷念
11月17日,一个悲痛的消息传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7年“八一勋章”获得者程开甲院士在北京病逝,享年101岁。
这是2017年7月27日拍摄的程开甲肖像 新华社 资料图程开甲1918 年出生在江苏吴江,祖籍徽州。2016 年初,他曾授权芜湖市徽州商会副会长周国松负责开展徽州寻根工作,并亲笔写下“我是徽州人”,表达对故乡的眷念。去年经程开甲本人确认,他的祖籍位于安徽省绩溪县仁里村。为此他还曾提及想回乡祭祖,因为“参天之木,必有其根”。
11 月17 日深夜,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通过周国松辗转联系上了程开甲的外孙周宇江。他说,日后将代老人家完成回乡祭祖的心愿。
为“两弹”隐姓埋名20多年
程开甲,1918 年8 月出生于江苏吴江。他年少有志,把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作为人生榜样。1937 年,程开甲就读浙江大学。
1941年毕业留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助教。
1946 年8 月,程开甲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1948 年秋,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当看到解放军敢于向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开炮时,他感到中国有希望了,毅然于1950年8月回到祖国。
程开甲(后左一)在英国留学期间 安徽网 资料图程开甲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全部心血。他受命牵头起草了中国首次核试验总体技术方案。为圆满完成中国第一次核爆任务,他和他的团队把核试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上百个课题,走遍全国各科研院所和各军兵种许多单位,召开了几百次协作会议。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全国上下通力合作,很快研制出上千台测试、取样、控制等各类实验设备和仪器。从1963 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 年,程开甲一直工作、生活在核试验基地,在西部大戈壁滩上隐姓埋名20多年。
程开甲一生获奖无数,但是对这些崇高荣誉,他有自己的诠释:“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11 月17 日上午,程开甲院士在北京病逝,享年101 岁。此前回望百年人生,他曾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曾亲笔写下“我是徽州人”
程开甲的祖辈早期从徽州到江苏吴江盛泽经商,但他一直牵挂着徽州。2016 年初,程开甲曾授权芜湖市徽州商会副会长周国松(祁门籍)负责开展徽州寻根工作,只是无法确认故乡在徽州何处。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查走访,在众多徽学专家等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去年周国松将一份74 页的《程开甲寻根资料》送到程开甲手中,经程开甲本人确认,他的祖籍位于安徽省绩溪县仁里村。
“他很想回来,想向家乡父老乡亲们问好。”11 月17 日晚上,周国松接受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采访时候声音哽咽,“我是今天下午三点知道的噩耗,悲痛万分,当时就哭了。”
周国松说,程老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为人随和,没有任何架子,生活也很简朴,“他每次见到我们来了都很高兴。家里陈设很简单,沙发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布沙发,穿的衣服也很简朴。”
记者了解到,程开甲曾亲笔写下:我是徽州人。这张题词的照片在网络流传广泛。周国松说,程老当时写下这几个字时,他就在现场,并对程老这份亲笔题词珍藏至今。“那是我第一次到北京见他的时候,我带了一本徽州的书给老爷子,他看得非常的投入。我说,老爷子你给我写个字吧。老爷子就在一张纸上写了‘我是徽州人’,后来我一直收藏着这张纸。”
“当时程老是将近百岁的人了,他还是想着家,骨子里流淌着徽州人的血。”周国松说,去年当他将《程开甲寻根资料》报告送到程开甲手中时,程老很激动,“他双手把我的手抓着,十指紧紧扣在一起。”
“今年10月28号,我去北京专程看望了程老。当时他身体不是很好,但是他认得出来我,还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来看我,我很高兴,向家乡人民问好’。”周国松说,但是没想到此行却成了永别。他准备从绩溪出发去北京,送程老最后一程。
外孙表示会代老人回乡祭祖
记者注意到,程开甲逝世的消息从北京传到安徽后,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安徽父老乡亲都用不同方式为徽州之子程开甲的永远离开表达沉痛哀悼。
“他非常爱国爱乡,人很朴实,有很深的故土情。”绩溪县档案局局长章汉林说,去年10 月,绩溪县委主要负责人、县政府负责人带着装有家乡泥土和泉水的福寿提篮及仁里程氏族谱等书籍,率队到北京拜访看望了程老,当时自己随行前往,“程老看到家乡水土的那一刻很激动。他问从北京到绩溪要多长时间。当他听到坐飞机一个多小时,坐高铁要6 个小时,他点点头,表示很想回来看看。”
“程老生前希望能回乡祭祖,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周国松感慨,然而因为程老年事已高,出行不便,为此回乡之事一直未能实现。
11 月17 日深夜,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通过周国松辗转联系上了程开甲的外孙周宇江,他说:“事发突然,周三告别仪式之前,还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因此家母(程开甲之女程漱玉)暂无暇他顾,感谢大家的关心,我定代为转达。徽州访祖一事,我们一定会代老人家完成心愿,日后有机会肯定要回乡祭拜。”。
18 日上午,记者联系了绩溪县县长黄德泉,他表示,一名县委常委将代表绩溪县委县政府到北京吊唁,对程老表达深切悼念之情。
程果仪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钟虹
功绩
曾被称为“中国核司令”
中国科学院程开甲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曾有“中国核司令”之称。
程开甲是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据中国科学院介绍,他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中作出突出贡献,开创、规划、领导了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研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提出了普遍的热力学内耗理论,导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并发展了超导电双带理论和凝聚态TFDC电子理论。
上世纪60 年代,程开甲建立发展了我国核爆炸理论,系统阐明了大气层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并在历次核试验中不断验证完善,成为我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和效应研究的重要依据。
上世纪80 年代,程开甲又开创了我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领域。在他的领导下,我国系统开展了核爆辐射环境、电子元器件与系统的抗辐射加固原理、方法和技术研究,利用核试验提供的辐射场进行辐射效应和加固方法的研究。
在程开甲的指导下,我国建设了先进的实验模拟条件,自行设计、建造出了核辐射模拟设施,开展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促进了我国抗辐射加固技术的持续发展,为提升我国战略武器的生存与突防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没有带过兵的程开甲,却被称为“中国核司令”。数十年的科研工作中,他带出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累计培养出10 位院士,以及40多位将军。
综合报道
铭记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仅剩4位在世
1999 年9 月18 日,在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 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23 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包括钱学森、王淦昌、邓稼先、钱三强、郭永怀等。
程开甲(左三)在核爆炸试验现场 安徽网 资料图程开甲院士逝世后,“两弹一星”元勋目前在世的仅余四人,分别是王希季、于敏、孙家栋、周光召。
“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对于曾经获得的荣誉,程开甲有他自己的诠释:“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我们的成就是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的。”
今天,请让我们重温23 位“代表”的名字,向所有的“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致敬:王大珩、钱三强、于敏、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郭永怀。
(原标题为《 徽州归期未有期…“中国核司令”程开甲院士驾鹤去,曾亲笔写下“我是徽州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