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珠故事 | 广州人口中的“河南”,和你想象的大不同
海珠区是广州市的老区之一,在广州市珠江的南面,古称“江南洲”,广州人称为“河南”。
史海钩沉,现在的广州河南,又有哪些被埋藏的大好时光?
旅行坐标#河南
#海珠故事
■ 广州的“河南”究竟怎么来?
广州的河南,是自古以来,以珠江为界,由河北的城内以及西关称对岸的一片土地,狭义的河南是指南华路、同福路一带,广义的河南指现在整个海珠区。
“河南”的名字比“河北”更专有,因此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海珠区都一直叫做河南区。而广州的这个“河南”英语翻译为HoNam,早在1860年的地图都可以见到。
而事实上,学术界对于“广州河南”的来源,有进一步的看法哦!
据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所记:“广州南岸有大洲,周回五六十里江水四环,‘河南’,非也……河南之得名自孚(杨孚)始。”屈大均否定了“河南”得名是由于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说法,认为“河南”得名来源于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时期杨孚。
杨孚是今广州市海珠区新滘镇人,在东汉章帝时期任朝廷议郎,曾提出“创业用武,守业尚文”的主张,被称为“粤诗之祖”。
据记述,杨孚从当时的东汉京都河南省洛阳辞官回到下渡村,带回几株洛阳松树,植于住宅前。有一年冬天,松树竟满树白雪,十分壮观,人们觉得很奇怪,都说是杨议郎把河南洛阳的瑞雪也带回来了,于是把杨孚居住的地方称为“河南”。“河南”的范围在不同的时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别。从东汉至明代以前,河南泛指整个河南地区,即今海珠地区。明清至民国时期,由于河南地区西北部的开发,城区逐步发展,人们习惯将当时广州珠江南岸西起白鹅潭,东止“河南尾”(今草芳围),面积约3公里的城区称为“河南”。这是狭义上的河南。
建国后,“河南”的范围习惯上是指整个海珠地区。
■ 不在海珠区的“海珠岛”
在海珠大戏院至广州少儿图书馆之间的沿江路段地下,在广州筑新堤之前,珠江中有露出水面的红砂岩,长约100多米、宽50多米,人称海珠石,又名海珠岛。海珠石与浮丘石、海印石并称羊城三石。海珠岛在南宋时,曾任吏部侍郎的李昴英在岛上建慈变寺,端平二年(1235年),叛军围攻广州城,李昴英只身劝说叛军解围,后人感于他的恩德,在寺旁建文溪祠纪念他。从宋代开始,海珠岛便成为游览胜地。宋代称“珠江秋月”,明代称“珠海晴澜”,清代称“海珠夜月”等等。
清代在岛上筑有炮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军占领此岛,用长钉在岛上的红棉树上作梯,窥视广州城内的清军布防情况。
1905年,广州市设水警,在岛上设水巡总局。1912年,警察第十二区署也设于此岛上。
民国六年(1917)十月,程壁光率舰队南下广东,支持孙中山护法,任军政府海军总长,海军办事处设在海珠岛。1918年2月26日,海军总长程壁光在渡江靠近陆地码头时遭暗杀,1925年广州市政府在此建海珠公园,东端建有程壁光铜像。到了1931年,广州修筑新堤(今沿江西路),海珠岛划入填埋范围,并炸去露出地面的岩石,将海珠岛填埋为平地与北岸连成一片,并在上面修路建楼宇,海珠岛从此被埋于地下。当年,一位诗人对海珠岛的消失极为不满,写了一首诗来表达:“水石略无垂钓地,祠堂犹有读书情,还珠沧海知何日,望眼高楼泪欲倾。”
今天的迎珠街、连珠街、海珠广场、海珠路、海珠桥以及原来的海珠花园等街巷名和建筑物名字,便成为人们对海珠岛的遥远记忆。
这也是为什么海珠路、海珠广场不在海珠区的原因。
■ 中山大学有个“广寒宫”
广州河南昔日的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南校区地址)又名“康乐园”。康乐园内浓荫华盖,校园生活最生动活泼、最丰富多彩的地带,当属东区的学生生活区。
自南往北连绵十几栋学生宿舍楼,绿榕丛中,藏有一座气度不凡的宫殿式建筑,红墙琉璃瓦大屋顶,依然传统的岭南康乐园特色,雅称“东区明珠”——广寒宫。
不知道当年谁给她起了如此一道风韵别致的名字,实在贴切有趣,女生宿舍——“嫦娥”居住的宫阙。
美丽的广寒宫竣工于1933年9月,由一批热心中国高等教学的中国妇女和美国新泽西州岭南大学之友当年共同捐建。四层连同地下室,早年用作留学生宿舍,由于留学生一直不多,于是被用来安置女生了。早在1906年,岭南大学开创了“男女同校”之风气,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男女生同校的大学。
最初唯独4名女生,由于都是本校教授的女儿,放学就回家,学校无需为她们安排住宿。到了1918年,学校与美国长老会海外布道团在广州开办的教会真光女校达成协议,由他们负责女生入大学前的预科教育,一批年轻女中学生与男生都入读岭南中学高年级,继而升上大学。
初始女生住在卡彭特堂,人数渐多,超过了该馆的容纳,刚刚竣工的广寒宫便物尽其用了。
全校佳丽齐聚于此,真个是莺歌燕舞,彩霞生辉,可以设想,这栋建筑更是校园内无数男生惦念的圣地。
后来,就连邻近的树林小径和小湖环道,也因为常有情影双双而得名“逍遥津”,路北斜坡的洼地草坪上,或有愁目远眺、苦脸久等的男士而称“断情谷”。
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岭南大学和后来的中大女生入读康乐园,入住广寒宫,在此华南一流高等学府受到良好的教育,度过了她们一段美好的人生,毕业之际插上了知识的翅膀,幸运而又值得骄傲。
■ 看尽行商兴废事“龙溪首约”
龙溪首约坐落于河南(即今海珠区),正值广州“一口通商”的黄金时期。十三行行商之一的福建龙溪人潘振承,由于精通外语,信誉卓著,为众行商所敬重,被选为商总。当时,与十三行商馆隔江而望的河南地带,是一片尚未开发的水塘,地广人稀,地价低廉。河南境内有一条直抵珠江口的主要河涌,涌口北接珠江处有一块名为“鳌洲”的礁石横躺于江上,堪舆家认为:该地势有“卧龙漱珠”之像,因此名之为“漱珠涌”。乾隆四十一年(1776),潘振承在漱珠涌西侧填塘建宅,修建龙溪首约、二约及栖栅巷等院舍。
嘉庆八年(1803),另一位曾被誉为世界首富的十三行行商——伍秉鉴亦在漱珠涌东岸购置土地,开祠建宅,与潘家大院隔河相望。彼时之漱珠桥畔,商铺林立,处处酒幡,繁华无亚于秦淮。
是以在晚清的广州,漱珠涌是广州一个别致的城市地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外国画家表现广州的主要题材。
在清代,漱珠涌西岸是潘家庭院,东岸是十三行怡和洋行富商伍秉鉴所建的伍家花园。资料记载,当时大院东侧的漱珠涌水面辽阔,碧水潆洄,绿柳成萌,水松夹岸,风光旖旎。如今,在环珠桥举目四顾,漱珠涌已变成暗渠,“打桨环珠桥畔过,莫愁居处半成村”(清黄培芳诗作)之景不再。横穿龙溪首约的同福西路,其建筑物亦极具特色。从民国初年开路以来,同福西路逐渐建成200来栋连成一片的骑楼,骑楼主人大部分是当地的侨商。同福西路是海珠区骑楼保留最好的一段街道。
站在环珠桥上望向骑楼群,圆弧曲线门楣、罗马式圆柱、山花几何图案、女儿墙尽收眼底,这些西式建筑风格颇为精美,与闽南建筑风格的潘家祠形成强烈对比。
龙溪首约往南,这一带的沿街建筑呈现多种形态,既有西关大屋也有红砖洋楼。龙庆里一带的建筑出现了大量的红砖洋楼。原来潘氏一族开邨后,不少豪绅富户以及海外侨商亦在附近建宅安居,使漱珠涌两岸一时成了“富者多居之”之处,红砖洋楼建筑便是西风东渐的结果。
改建楼、平房密密麻麻地分布在龙溪首约两边,是沿路最常见的建筑物。据龙溪首约周边街坊介绍,上世纪上山下乡的知青回城后,需要更多的居住空间,于是龙溪首约的一幢幢青砖轩堂和洋楼的周边,逐渐被加建的楼房和平房挤满,形成了目前狭窄的格局。
感谢合作方:Muatrip原地旅行
======我是福利分界线======
推荐有奖!
100、50元话费任你领
参与方式即日起至11月30日
只要你推荐
2名及以上的新粉丝关注
【广州海珠发布】
并把你的微信昵称
和你推荐的新粉丝的微信昵称
通过下表发送给我们即可
↓↓↓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可填写)
奖品设置及发放方式海珠君将在每周一抽出
上周参与活动的2名幸运儿
并于当天微信中公布中奖名单
每位幸运粉丝
将分别获得中国移动50元话费!
另外,当周推荐粉丝最多的亲
将直接获得中国移动100元话费奖励!
温馨提醒:话费将于中奖名单公布后2两天内充值到幸运粉丝的手机上,请务必留下正确的手机号及姓名哦~
推荐
阅
读
1、
2、
3、
4、
5、
6、
★星标海珠君★
微信订阅号又双叒改版!
想第一时间找到
海珠君了解最新资讯?
办法很简单,
先找到海珠君,
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即可。
来源:广州海珠旅游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