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安三万里》制片人宋依依:探索传统文化的动画工业表达

刘春
2024-02-27 21:41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2024年央视春晚和元宵节晚会的分会场,都出现了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洒脱豪迈的唐代诗人借助动画AR穿越到古都西安与今人同诵诗文的场景,再次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春节期间,西安、洛阳等地也开展了多项与古诗有关的文旅项目。围绕传统文化的动画工业表达、中国动画工业发展等问题,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春访问了《长安三万里》制片人宋依依。

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

【对话】

上映版就是团队认定最好的版本

刘春:《长安三万里》是追光动画成立十年之际推出的第八部动画长片,影片得到广泛关注,也获得了多项荣誉,可以说这部动画片已经达到了“出圈”效果。请你简单介绍一下电影的创作情况。你是在内容创意阶段还是具体执行阶段介入的,主要负责哪些方面?在此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如何突破的?

宋依依:非常感谢大家对《长安三万里》的认可。我是从电影立项就跟着这个项目的。整部片子从创意到剧本完成、动画制作完成、直到宣发上映,一共是三年时间,前期调研和筹备大概有一年多。

《长安三万里》和其他项目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题材的创新,相应地,创作过程也会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它是我们所有项目里买书最多的一个。创作早期,我和导演、还有总监们有一个书单,尽可能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还组织了读书分享会。我们找了专业的礼仪指导进行礼仪培训。主创们一起去了西安、松州古城、潼关等多个地方实地采风。当你切身处在真实的地理环境,才会对史料上记载的事件和人物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

还有,这部电影可能是我们做过的角色版本数最多的一个项目。比如,高适从八岁一直到六十多岁去世,中间涉及差不多二十五个不同时间段的高适的人物版本,李白的人物版本差不多有也有十五个。这对动画电影来说是非常多了。

《长安三万里》主创人员合影

刘春:请你简单介绍一下追光的动画制作流程。另外,剧本创作和模型、合成、特效、灯光等工作全部都是追光自己完成,还是会请一些外包团队,大概占比多少?

宋依依:简单来说,我们大部分的制作包括前期的创作都是由内部团队完成的,会有一些外包,但是占比非常少,可能也就百分之五到十的比率,或者更低。

说到我们的制作流程,大概制作环节会分为十四五个。我们在有第一版的故事板之后,就会制定一个很详细的制片层面的计划。而这个计划也依附于制作流程,依附于我们每个环节的产能和假定来制作。

从制片计划上,动画电影可能与真人电影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会把计划做得尽可能详尽,会在开始正式进入中期制作之前,就把所有的工作计划精确到天。比如哪天上映、什么时间点完成哪一场戏或者哪一个镜头,都会有一个相对比较细致的制片计划。

刘春:如果现在回顾整个项目创作,你觉得还有哪些遗憾,又有哪些地方值得坚持?

宋依依:遗憾肯定是非常多的,电影本来就是遗憾的艺术,之前我和导演其实也聊过这个问题,在我们内心肯定有很多遗憾。但就目前呈现来讲,上映的版本就是我们团队所有人认定的最好、最完美的版本。坚持的话,我觉得还是不要忘记创作的初心吧。虽然现在《长安三万里》获得了很多好评,也有不错的票房成绩,但我们还都是创作者,最终还是要回到创作中去。现在这个阶段,导演和我都已经进入了新项目的创作——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认为最快乐的事情。

《长安三万里》导演谢君伟、邹靖,制片人宋依依工作照。

刘春:《白蛇:缘起》《新神榜:哪吒重生》等作品已在美国网飞(Netflix)上线,《长安三万里》有在海外院线上映或互联网平台播出吗?这部影片的海外推广情况如何?

宋依依:这方面我们肯定会特别重视,也在努力去做。追光所有的项目,我们都会做海外的发行上映。目前《长安三万里》在中国香港、北美都有上映过,其他地方我们也在沟通和接洽中。

我们还是希望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有更多走出去的机会,所以也会很认真地去对待这件事情,比如现在的英文的字幕就推敲了很多个版本,这可能也是我们追光所有项目里边英文字幕校对版本最多的一个。我觉得它在海外还是会有很多机会的。

刘春:追光作为成立只有短短十年的民营动画企业,应该说成长速度非常迅速。请问追光动画如何界定出品影片的市场定位,比如受众、主旨、风格等。公司成立以来,创作策略有过调整吗?如果有,具体依据是什么。

宋依依:追光从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中国团队为中国观众讲述中国故事,这个创作理念是我们从来没有改变过的,虽然早期几部作品是合家欢的方向,后来就又调整为年轻向了。现在的《长安三万里》从规划上,可能算是着重考虑青年观众,同时兼顾合家欢需求,但总的来说,还是秉承公司创作理念,坚持做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其次,虽然大家都知道追光一直在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像“长安”这种中国历史题材来讲故事,但我们同时也在观察现在的年轻人,会结合当代观众所关心的事情和年轻人的心理去创作。我觉得这两者的结合非常重要。

制片人宋依依代表团队领取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

刘春:我也注意追光动画会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会从不同层面对时代文化,尤其是青年观众关注的热点现象、文化心理做出有效回应。请问基于你的观察,当前国产动画片和日本、好莱坞的优秀动画电影相比,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又有哪些不足?

宋依依:我觉得,现在的国产动画电影,很难再把它跟日本和好莱坞的动画放在一块儿去比较,因为它现在已经形成了很明确的中国动画电影风格。当然了,日本和好莱坞都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动画电影,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三者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在视觉风格、叙事上都有非常多的不同。

我觉得对于中国市场,中国动画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在讲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和中国人关心的故事。如果说有哪些不足呢,我觉得可能在技术层面还不够成熟,同等技术难度的东西,也许我们的制作效率不会非常高,对于新技术的开发能力可能也没有国外那么先进,但我觉得这个差距并不影响我们去做好的片子和创作好的题材。

同时,我们也在对技术做很深层的研究和探索。动画电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这两者是不太能分割的。动画电影就是一个从零到有的创作过程,每一位制作者都非常重要,技术的精进也会为我们打开更多想象的大门。现在的中国观众已经有他们自己的喜好。我觉得这一点从行业来讲,非常让人高兴,放到十年前,大家可能很难想到会有今天这样好的局面。

中国动画市场的产能,还有更大上升空间

刘春:那么追光的动画制作操作系统有什么独到之处吗?面对人工智能、VR等技术挑战,追光有什么技术方面的前瞻布局吗?

宋依依:追光动画的制作流程和制作体系确实是我们能实现产出的基础。就国内来讲,像追光这样工业化生产的公司非常少,甚至可以说屈指可数。这是追光比较独特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够保证追光一年一部的产量,而且非常稳定。

其次,从技术前瞻性来说,我们现在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同时也会去开发专门提供给制作使用的云平台系统,希望能够有自己的CG管理软件;公司也会考虑未来的技术布局。我们现在做动画电影所使用的软件大部分都是依附于美国,比如说像玛雅(Maya)、胡迪尼(Houdini)这些常用软件,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软件支持,我们就此也有一些长期布局。总的来说,追光还是非常重视技术开发这一领域的。

《长安三万里》获得第十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奖”最佳动画片奖。

刘春:坦白地说,当前中国动画电影和真人电影相比,在市场份额、社会关注度、政策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尚有差距,能够引起全面关注的动画作品还比较有限。依据你的制作经验,就产业链和产业环境而言,当前国产动画电影的产业短板在哪里,需要从哪些方面提升?

宋依依:应该看到动画电影有着非常大的市场潜力。从美国或者说北美的票房来看,他们每年动画片的占比在百分之十五以上,相较而言,国内的动画电影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市场潜力。说到现在的产业短板,我觉得目前中国动画市场的产能不是很高,每年能数得上的大制作,可能也就那么两三部,而整个国内的动画电影市场应该也可以有更大的体量。现实情况是如果片子的总产能没有那么高,肯定总票房会受到直接影响。所以,我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才能够加入这个行业。

此外,动画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受到重视。大多数高校培养的动画专业毕业生,并不能直接在行业中发挥作用,还需要经过产业学习和培训,才能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制作者。这一点我觉得可能跟这个行业相对较新也有关系。很多学校也希望跟产业接轨;而有行业经验、从产业回到学校的老师是非常稀缺的。所以我是觉得整个教育和人才培养这方面还需要提升。不一定局限在高校,可能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动画学校,或者面向动画毕业生,帮助他们了解行业要求、提高专业技能的一些培训都是非常好的。这样也能帮助整个行业从制作等各个层面,变得越来越规范。

《白蛇:浮生》定档海报

刘春:最后请你简单介绍一下未来追光动画的创作计划。非常期待再次看到追光出品,也希望追光能够再次掀起新的观影热潮。

宋依依:追光未来已经确定了几部作品。今年暑假我们会上映《白蛇:浮生》,也就是“白蛇系列”的第三部,其他项目暂时可能还没有办法透露。但是再后面的一部作品,已经开始进入前期制作了,还有两个项目目前正处在剧本开发阶段。谢谢大家的关心,我们也会努力做出更好的作品!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