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退费有4000万缺口,中公教育“考不过包退”别成了画饼
文|梅堂
新年伊始,据媒体报道,湖南的肖先生在2022年报名了中公教育湖南省公务员考试培训班,当时合同约定,笔试面试不通过,35800元的学费全部退还。
2023年底,没有通过考试的肖先生申请退费,却被告知需要等一年后再分期退款。中公教育湖南分公司校办负责人黎先生表示,目前有2000名在退学生,有4000万元退费缺口,一定会保障每一位退费学员的每一分费用退还到位。
图片来自官网。
这位负责人的话说得漂亮,但是中公教育的前景着实不乐观。实际上,湖南这4000万退费缺口,还只是中公教育“退费难”问题的冰山一角。在各大社交平台,很多人反映当初说好的“考试不过、学费全退”成了骗人的把戏,自己考研没能上岸不说,两三万甚至高达五六万的高额学费,迟迟退不回来。
中公教育在各地的学校给出了分期退费的折中方案,但目前看起来更像是安抚学员的缓兵之计,很多学员拿到一两期退款后就再无下文。
想考公上岸的人群,相当一部分是应届生,中公教育推出的“考不过包退”协议班,学费动辄两三万,这么大一笔钱,不用想也知道是学员的父母掏的。还有一些打工人背水一战选择考公,协议班几万块钱的学费,是他们几年的积蓄。之所以选择高价协议班,是冲着能“退学费”兜底,如今很有可能打了水漂,这让他们怎么接受?
当年风光无限的考公培训第一股,怎么就掉进了退费难的泥淖?早在2010年,中公教育就率先推出了“考试不过、学费全退”协议班模式。全国各大高校,相信很难有人没被这种辅导班的宣传“狂轰滥炸”过,想考公的人也很难不动心。
“不过包退/全退”的模式,本来被认为是一种“双赢”模式——机构拿学员交的高昂学费去投资理财,就算一批学员上不了岸要退费,也仍有盈利空间。凭借这种模式,中公教育在各地“攻城略地”,顺利成为考公培训领域的头部机构。十几年过去,当年被其他机构竞相模仿的商业模式,如今却毁了中公的口碑,这背后发生了什么?
曾有媒体对中公教育这几年的发展历程做了非常详细的回顾,其得出的结论认为,“中公教育陷入困境的核心原因在于‘协议班——高现金储备——投资地产’的模式出现裂缝。”
这几年很多培训机构暴雷的背后,都有盲目扩张带来的资金链问题。不过相比其他培训机构,中公教育显然玩得更大。自从2019年上市后,得益于“不过包退”的模式,手里有钱的中公教育在全国各地不断买地盖楼。2020年底,还花了几十亿在北京昌平和怀柔买了两块地。
中公教育可能认为,这种重资产投资,在成本分摊、职业技能培训转型等方面更具有长期价值。不过近几年来中公教育的地产投资命途多舛,随之而来的就是捉襟见肘的现金流。
更不用说疫情期间,2020年中公教育长达五个月内无法开展线下课程。当时连公务员能不能考,什么时候考,大家都不知道,谁还想去报班?中公教育的经营一度陷入困顿,学员开始遭遇退费难,最早差不多可追溯到这个时候。
不过就算抛开这两个因素,中公教育激进的“协议班”模式本来就是在走钢丝。媒体调查给出的结果显示,“公考培训行业中,参加协议班且通过笔试的通过率约为20%-30%,面试通过率在50%左右”。
资料图。图文无关。
也就是说,协议班大量的学费,最终对中公来说只是过了个眼瘾,一旦考试结果发布,大部分是需要退给学员的。
就算没有宏观层面的因素,学员减少,甚至只是计算错误,这种模式都很容易玩不下去——然而此前中公教育约75%的收入都来自协议班模式,风险系数有多高,一目了然。
如今仅湖南一省就有4000万的退费缺口,放到全国层面来说,中公教育欠学员多少钱,恐怕是个天文数字。
而这个天文数字的背后,是多少个考公人的心酸和苦痛,他们何时能拿回来?这个问题不该没人管。
一些面向孩子的辅导机构,这两年也经常暴雷,为了减少家长的损失,很多地方推出了监管措施,比如要求机构只能卖小课包等等。既然“过包退/全退”的模式存在如此高的风险,是不是也不能听之任之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