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倾听珠三角社区居民的声音

2024-03-06 15: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受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海岸遭受台风暴潮最严重的区域之一。2013年,广东省封开市的一条街道上,当地居民在由台风“尤特”引发的暴雨后洪水中划船。图片来源:Huang Yaohui / Alamy

广州荔湾区的增埗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这个村坐落在增埗河旁,老年居民众多,遭遇特大暴雨或台风等极端天气时,低洼地区房屋门口和室内会被河水倒灌。当地的三防办一旦发现淹水和洪涝的风险就会预警居民,建议他们撤离。

然而,一些老年居民在面对警告时并不愿意离开,工作人员有时候只好采取切断该区域的电源方式迫使他们离开。

为什么明知有危险,老人们却不愿撤离呢?去年,广州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的社区志愿者和研究人员走访了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佛山等5个城市的29个社区,了解当地社区气候风险识别和适应的情况。

以增埗村为例,这个村庄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在当地改善基础设施前,几乎每年都发生水浸,居民们已经有了一套应对措施,如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架高等。然而,由于对频繁的水浸司空见惯,居民反而容易低估极端天气所带来的危险。

千禾的研究发现:比起中国“双碳”政策宣传,或者科学事实本身,中国居民更多通过自然灾害,以及自己遇到的出行和健康问题,来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先后出台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和《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等文件,为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并在2017年遴选了28个城市,启动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但是,作为城市运行的基本单元,各个社区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开展社区层面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评估,是城市开展适应规划和决策的基础。

增埗村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在当地改善基础设施前,几乎每年都发生水浸。图片来源:千禾社区基金会

气候适应如何评估

除了大雨之外,沿海城市也更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洪水的影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的一项研究表明,广州和深圳被列为全世界有可能受沿海洪涝灾害和风暴潮影响损失最大的10座城市,提升气候适应能力迫在眉睫。

然而,气候适应是一个没有终点,且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评估一个社区的气候适应能力并非易事。

目前中国还没有统一的城市气候适应的评估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郑艳在分析2010-2016年间北京16个区的适应能力时,提出了17个评价指标,包括人均GDP、社会组织数目和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等。

郑艳在论文中指出,现有的统计指标不能满足气候适应能力评价的全部需要。”想要在社区层面获得这些数据就更加困难了。”参与问卷设计的实习生朱安淇表示。

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的环境项目主管黄莹欣认为,问卷调研是一种替代性评估方法,增埗村的案例就反映了评估气候适应能力的复杂性。居民对气候变化的感知、过去的适应经验以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量化指标无法反映出来的,需要在和居民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地优化问卷,以期了解社区的真实情况和需求。“居民需要共同定义什么是社区韧性,什么是对他们有帮助的提高气候适应方法。”她说。

志愿者带着问卷在社区做调研。图片来源:千禾社区基金会

和谐的邻里关系更有可能在危机中分享信息并互相支持。然而朱安淇提出,气候适应能力评估中,邻里关系、宗族发挥的作用较少被关注。

最终,千禾在问卷中采取了居民对气候风险感知、社区基础设施、保险购买情况、家庭应险资源和社区资本这些维度,并根据调研结果形成了《珠三角城市社区气候风险识别与适应能力评估调研报告》(以下简称千禾报告)。

从感知到行动

千禾报告发现,居民感知到的与气候风险相关的主要气象灾害与科学数据相符,以台风、暴雨和高温热浪为主。黄莹欣表示,气候风险可以分为两类:极端天气事件风险和长期平均条件变化导致的风险。对于普通居民而言,愈加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更容易感知为“气候变化的体现”。

居民家中自己安装的(红色)和街道安装的防洪挡板(银色),阻挡雨涝淹入家中。图片来源:千禾社区基金会

 

为了应对水浸,居民自发抬高洗衣机等电器及家具。图片来源:千禾社区基金会

然而,对于长期的气候变化来说,千禾社区基金会在2021年发布的《珠三角地区社区居民气候认知调研报告》发现,60%的受访者没有听说过国家“双碳”目标。

除了气候风险感知以外,报告通过保险购买情况、家庭应险资源和邻里关系等指标来评估其适应能力。结果发现,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没有购买洪水、台风等灾害保险。三分之一的家庭配备了食物和水、手电筒、医疗急救包、充电宝等应急物资,居民平均参与3种应急行为(如应急演练等)。

黄莹欣表示,报告的初衷并不是为各个社区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打分,而是希望被调查的相关社区可以参照调研结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行动,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例如,在防灾宣传中鼓励居民购买保险、储备完善的应急物资,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和组织邻里互助小组等方式,增强居民之间的凝聚力等。

居民视角下的气候适应

朱安琪认为,千禾本次调研仅针对珠三角城市社区的气候风险,问卷调查的结果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国内其他社区,但这可以成为将城市社区参与纳入气候适应行动计划的开端。

相似的观点,在乐施会在一份报告中也有。他们认为,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制定了各种气候变化适应的政策、规划和行动方案,但是为实现气候公正,不应该只偏重城市整体的规划,而忽略了乡村地区和城市边缘社区或社群的独特风险及迫切需求。

基础设施是判断社区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即使是这样相对来说比较客观的指标,通常能应用气候模型评估其设计和建设标准是否应对气候变化,居民视角下的基础设施以及他们最关切的应急事项,对政策制定者来说也具有参考意义。

在珠三角居民的描述中,2022年夏季高温热浪天气下, 遭遇限电或用电跳闸,存在中暑风险;暴雨导致城市内涝,影响正常出行;台风天气中树木被吹倒, 市场屋棚顶被掀翻,拦截道路,砸坏车辆。而居民最希望能够当地政府能够整治路面、暴雨前提前疏通社区排水设施,其次是保障正常的水电和食物供应。

千禾社区基金会顾问郑欢表示,“我们希望这份调研能帮助政策制定者识别脆弱人群和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期望,改善社区适应能力的同时促进气候公平。”她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