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游闵行”再出发:龙年说“龙”,领略汉字演变之美
当沉浸式阅读与City walk碰撞在闵行的土壤,会带来怎样的体验?2月24日,正值元宵佳节,“阅游闵行”宣布回归,首场活动围绕“我们的节日·元宵”展开。
李山川带来《汉字里的中国年——龙年说龙》讲座
阅读,与文化知识相遇。当天上午,汉字科普者李山川在闵行区图书馆带来了《汉字里的中国年——龙年说龙》讲座,与200位读者一同解密汉字“龙”。
李山川介绍,“龙”起初并不是今天的写法。“龙”字存在许多古代文人的传抄版本,现在大家最熟悉的繁体字“龍”,在秦代的木简上就出现了。在秦篆的基础上,字形不断简化、方块化,正式形成了“龍”字。
有趣的是,隋代以后“龍”还出现了一个异体字版本“尨”,为简体“龙”字的最终形成埋下伏笔。“尨”字从犬、从彡,“彡”表示毛饰,因此这个字原本的意思,是指多毛的狗。到了新中国时期,汉字简体化开始,“尨”字的三撇,省为一撇,简体“龙”字最终形成。
“由此可见,汉字的书写,每一笔每一画都有背后的逻辑。小朋友们在写字的时候,多去琢磨琢磨这个字为什么这样写,理清背后的逻辑,以后就绝对不会写错了。”李山川说。
在中国人心中,“龙”是一种图腾,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龙出现在很多神话故事中,关于龙是否存在一直众说纷纭,甚至有老一辈的人表示,自己亲眼见过。
李山川谈道,从传说中龙生活在水里,能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特点,很多专家认为,古人口中的龙可能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扬子鳄。
扬子鳄,古时称“鼍”,其外形与许多考古发现的龙形青铜器非常接近。由于扬子鳄鸣声如鼓音,古人曾取其皮来制鼓或在鼓面上铸鼍皮纹。鼍鼓作为礼器、军鼓被广泛使用。
扬子鳄在民间还有“土龙”“猪婆龙”的俗称。“猪肉能填饱饥肠辘辘的胃,龙代表着精神世界的信仰,猪和龙在古代都是人们心中非常重要的象征。”这为扬子鳄是我国神话故事中“龙”的原型的说法,又增添了证据。
小读者展示手工diy的扭扭龙
《龙年说龙》讲座,向读者展示了文字的演变过程,带领大家去重新审视汉字,共同领略千年演变中的文字之美。“很多生僻难读的与‘龙’字形相关的文字,一下子变得鲜活了起来。每个汉字都拥有独特形态和意义,作为‘龙的传人’,我感到很自豪!”听完讲座,何奕凝小朋友兴奋地表示。
行走,与年味民俗亲近。傍晚时分,20组亲子家庭搭乘“阅游闵行”大巴前往春申湖广场,参加2024年莘庄灯会。《舞龙祈年》《龙承非遗》《青花龙宝》《龙鱼赐福》……造型各异的龙元素花灯令人频频驻足欣赏。大小朋友们在欣赏民俗花灯,体验元宵节的古老习俗的同时,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亲子家庭来到2024年莘庄灯会
据悉,2023年1月14日,“阅游闵行”系列活动正式开启,是闵行重点打造的文旅融合阅读品牌。在闵行30家城市书房基础上,辅以区域丰厚的旅游资源和地标建筑,通过一书房一场馆的叠加,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有机结合,带给市民全新的立体阅读体验,让市民在边走边读中感知闵行深厚的人文底蕴。2023年,“阅游闵行”在闵行14个街镇共计开展16期活动,线上线下参与总量近45000人次。
闵行区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将深化“阅游闵行 约会美好江南”阅读品牌,积极探索文旅融合路径,围绕“传承文脉 面向未来”主题,依托区域内丰富旅游资源和社会美育资源,推出“探华夏文脉 传文明之光”和“探科学奥秘 燃科普之光”两大板块、共计10场阅读+行走活动路线,引导市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打造移动的“社会大美育课堂”。
其间,还将升级发布“闵行城市书房护照2.0”,以文化地图形式展现书房点位及周边文化景点,通过“护照在手,爸爸妈妈跟我走”人文行走互动体验,让读者既能线上扫码了解资讯,又能线下打卡集章,让“阅游闵行”不仅成为“景观之旅”,更成为“文化之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