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逛灯会、舞龙灯、走三桥、吃汤团……老上海元宵节这么过

2024-02-24 15: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正月十五闹元宵

红红火火人团圆

每逢元宵佳节,上海黄浦的豫园灯会热闹喧天,今年以“山海奇豫记”海经篇为主题的民俗艺术灯会更是人气爆棚,无数游客前来赏灯夜游。老上海的元宵节除了逛灯会,还有走三桥、舞龙灯、吃汤团……有些习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1990年代元宵节,自己动手做汤团。

逛灯会

逛灯会

正月十五及前后三天,亦称“灯节”、“上灯节”,是春节中又一盛大节日,最为突出的活动便是赛灯看灯。旧时习俗正月十三夜上灯,至十八晚结束。各家商店门口张灯结彩,挂着走马灯、荷花灯、鲤鱼灯……各种各样的彩灯,争奇斗艳。上海还有许多造型别致的彩灯:伞灯,以圆形或是六角形为架,上画人物花鸟,缀五色丝带;塔灯,以扎成塔形的竹杆做灯架,多为寺庙所用;龙灯,用竹子捆成长笼型,蒙上布,画上龙鳞,再做龙首龙尾,笼中点灯。

各式彩灯

赏灯,必然会有灯会。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元宵灯会已经非常成熟。其中,历史悠久最负盛名的当属豫园灯会。明朝弘治县志记载:元宵佳节,上海城隍庙和县衙一带花灯高照,灯市红火;街上红男绿女,人潮汹涌。清《瀛壖杂志》记载:“上元之夕,罗绮成群,管弦如沸,火树银花,异常璀璨,园中茗寮重敞,游人毕集。……远近亭台,灯火多于繁星。爆竹之声,累累如贯珠不绝,藉以争奇角胜。”

元宵玩灯乐融融(清代画家吴友如作品《媲美鹤林》)

1875年《瀛壖杂志》关于元宵节妇女走三桥、城隍庙灯会的记载

解放前,除抗战等时期外,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老城隍庙大小店铺、住户张挂起制作精巧、式样繁多的彩灯,用玻璃、明角、凌绢、纸等材料制作的灯五花八门,老城隍庙地区成了灯的世界。解放后,灯会持续进行。后时停时续,时盛时衰。1995年2月5日,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了灯会筹备班子,配备专职人员,重新举办“豫园新春元宵灯会”,后更名为“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2010年,豫园灯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0庚辰龙年豫园灯会

2012壬辰龙年豫园灯会(宁志超摄)

2024甲辰龙年豫园灯会(黄浦区档案馆藏)

如今,豫园灯会以传统灯展结合现代科技理念,创作了许多形象生动、市民喜闻乐见的大型主题灯彩,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受到了广大上海市民和国内外游客的交口称赞,给人们留下了一轮轮新春的喜庆和回忆。

舞龙灯

舞龙灯

在举行元宵灯会时,常将彩灯与音乐、舞蹈、杂技等民间艺术形式结合,组成大型的游乐节目,比如“灯舞”“台阁”等,浓重渲染了元宵节热闹、喜庆的气氛。

《图画日报》记载上海新年之现象:看灯戏

大街上还举行“文灯”和“武灯”表演。“文灯”表演队伍,以江南丝竹为前导,后面跟着手提五彩纸镂花巧扎而成伞状的各色灯彩——凉伞灯,随着丝竹奏出的乐曲徐徐前进。“武灯”表演队伍,以节奏强烈的锣鼓开导,后面跟着舞龙灯、调狮子的队伍。龙灯分金龙、青龙、白龙。其长度分13节和9节两种。舞龙灯人身穿与龙同色的紧身衣裤,边行进,边翻滚,气氛热烈。

《图画日报》记载上海新年之现象:闹龙灯

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民舞龙庆元宵

走三桥

走三桥

俗话说,“过年走走九曲桥,一年烦恼都扫光”,“走九曲桥”作为看豫园灯会的必打卡清单,其实是旧时习俗“走三桥”的延续。

元宵佳节,上海妇女三五成群,最前面一人手里持香,互相牵手走过三座小桥,可以去除去年的晦气,祈福新的一年健康。清代上海人秦荣光在《上海县竹枝词·岁时》用“是夜倾城出游”来形容当时“走三桥”的盛况。一般走的桥寓意吉利,其中老城厢小东门的益庆桥和陆家石桥(学士桥)、天官牌坊南的长生桥、邑庙东的如意桥等,颇受欢迎。

《图画日报》记载上海新年之现象:走三桥

上海旧县城水道示意图,图中可看到益庆桥、陆家石桥、长生桥、如意桥等。

此外,还有“迎紫姑”,未婚青年姑娘相聚一起,以筛面粉的棚筛为工具,放上铁针,做“抬三姑娘”活动,意即邀请“紫姑娘”前来,问问凶吉;如在迎接腊月二十三被送走“上天言好事”的灶神归来的祭仪上,不能用馄饨,民间俗语有“馄饨献灶,颠颠倒倒”之说等等。

《图画日报》记载上海新年之现象:迎紫姑

吃汤团

吃汤团

元宵佳节,必然少不了美食——汤团。

黄浦作为老字号最集中的区域,经营着各式汤团店,首先要说的就是经营正宗苏式汤团的五芳斋点心店。它创设于咸丰八年(1858年),由苏州著名糕团师傅沈敬洲来沪开设。最早在盆汤弄杨家坟山(今山西路天津路),民国初期迁至南京东路山西路附近营业。五芳斋经营各种苏式糕团和水磨粉汤团,民国初期他们又发明了用挂粉(将磨好的水磨粉,装入袋内悬挂起来,让水分自然流尽)做汤团,比压粉松,制成汤团后吃口细腻,香糯松嫩,质量居各家之上。其经营的鲜肉、芝麻、猪油、豆沙汤团,从民国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一直是上海最著名的特色汤团。

五芳斋点心店

豫园九曲桥畔松运楼下的宁波汤团店在元宵节前后异常火爆。这家建于1945年的老字号汤团店之所以如此美味,其全部秘诀在于:选用上等糯米,在水里浸泡一夜后用石磨磨成米浆,装进细布袋里阴干成湿粉。黑芝麻炒熟,在石臼里舂成细末,与剥了皮除去筋的板油及绵白糖一起拌透后腌成馅心,然后手工搓成汤团。50克糯米粉制成8只汤团,生坯入锅烧熟时要一看,二翻动,三加水,四勤清锅。这样制成的汤团“圆、糯、甜、烫”,更加充实了富有民俗意义的幸福内涵。

宁波汤团店

2013年宁波汤团店门口络绎不绝的消费者(王青云摄)

此外,另一家上海老字号——乔家栅,也曾是由一家小小的汤团店逐渐发展起来的。清末,一个叫李一江、绰号“小光蛋”的安徽人在老城厢一带挑骆驼担叫卖汤团。宣统元年(1909年)租借乔家栅路41号一家店面,开设了汤团店,取名永茂昌。之后搬到对面56-58号,双开间的楼面。原店名难记、难叫,所以人们直呼其为乔家栅。乔家栅汤团所用糯米选自青浦朱家角,豆沙采用崇明赤豆,鲜肉专挑细皮白肉猪,玫瑰包田种植,加工自制,再由手艺精湛的师傅用心制作,使各式汤团厚薄均匀,吃口软糯,被食客誉为“汤团大王”。当然,自己手工做汤团也别有一番风味。

乔家栅

老上海弄堂里代磨年糕、汤团粉(来源《卢湾弄堂记忆》)

编辑 / 陈露露

来源 / 黄浦区档案馆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元宵将至,“如意里”里欢乐多2.明晚闭店,今秋归来!上海妇女用品商店将这样升级→ JOIN US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逛灯会、舞龙灯、走三桥、吃汤团……老上海元宵节这么过 黄浦区档案馆 上海黄浦 轻触阅读原文

上海黄浦 赞 分享 在看 写留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逛灯会、舞龙灯、走三桥、吃汤团……老上海元宵节这么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