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央芭蕾舞团来沪,舞剧《敦煌》再现飞天
近60年的历史里,中央芭蕾舞团积累了近300部保留剧目,在用西方芭蕾讲好中国故事上,舞团不断努力,推出过《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过年》《鹤魂》等中国味十足的舞剧。
2017年9月,中央芭蕾舞团历时7年筹备的原创大戏《敦煌》诞生,问世不到两年,11月16-17日,舞剧《敦煌》就来到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小提琴家念予因为在巴黎看到一本敦煌画册来到莫高窟,与壁画保护者吴铭一见钟情,二人徜徉在千年艺术圣殿,生动的壁画化作跳跃的音符,因为积劳成疾,吴铭最后将生命献给了敦煌艺术……从第一代敦煌艺术守候者的视角出发,《敦煌》引领观众游历了敦煌艺术这一大漠宝藏。费波是《敦煌》的导演和编舞。早在2012年和一群美术工作者来敦煌时,他就被常书鸿等第一代敦煌人的故事触动了,这千年石壁不仅仅是沙石和颜料构成的,还有无数生命曾经附着于此,这是一个有生命的敦煌。费波的创作冲动自此萌芽。
第二年,费波只身来到敦煌,和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说明来意后,樊院长爽快地让研究院配合费波调研采风。这一次,他在莫高窟停留了几周,采集了更多敦煌人的故事。“我发现敦煌人的精神很简单,就是对艺术无条件地热爱。来到这里时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男女,最终选择在这凛冽干涸、荒无人烟之地,乐此不疲地将残破的洞窟一点点修复起来。这种简单的投入,让人动容。”
2016年3月,费波再次来到敦煌,连续调研了3个月。他手持敦煌研究院志愿者证流连于各个洞窟,在数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前捕捉灵感,胡旋舞、飞天舞、反弹琵琶、古代乐舞……莫高窟给他带来了最直接的艺术启发。
不管是西方芭蕾,还是敦煌壁画里的舞蹈,二者都以“线条美”闻名,费波尝试将二者结合,用芭蕾的语言表现飞天舞、胡旋舞,以及敦煌人在当地劳作的场面。
“中国有很多舞蹈学者在研究敦煌壁画中出现的舞蹈,比如胡旋舞、柘枝舞,这些舞种最大的特点在于曲线性。比如‘飞天’的手部动作是先延伸,再曲折,再旋拧,去掉人的因素,你看到的是一个个线条在空中变化万千,而芭蕾最大的特点是直线性,不过这两者并不矛盾,我们不会在舞台上放一幅壁画,去临摹一个造型,而是让舞者用芭蕾的肢体去追寻这一笔一笔灵动与充满生机的线条。”他说。“为了保护敦煌壁画,为了让更多人欣赏到敦煌灿烂的艺术,70年来,一代代敦煌人在这里献出青春甚至献出生命,我们去采风了解到这些故事后很感动,希望通过舞剧把这一片丹心呈现出来,也因此这部舞剧另一个名字是‘心灯’,追求心中的不灭之光。”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说。
演出期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与中央芭蕾舞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3年,中芭每年都将在东艺至少上演一部芭蕾舞剧,并列入双方演出季,包括2019年的《红色娘子军》、2020年的《过年》等,同时双方还将在芭蕾讲座、教育、展览等方面展开合作。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