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福建人会搞钱的原因找到了!
初九一过,打工人都返城务工,但位居东南沿海的福建省依旧年味十足。
作为福建习俗中最盛大的活动之一,游神从正月初三,持续到元宵节结束。这期间,游神队伍浩浩荡荡沿街巡游,前方锣鼓开道,后方各路神明威风凛凛,民众放鞭迎接,人声鼎沸的热闹场面好似民间春晚。
游神不是福建唯一出圈的传统文化,近些年,“妈祖有身份证”、“神明上飞机买票”、“遇事不决杯筊算算”,一向搞钱很行的福建人又被加上了习俗信仰buff。
正像《爱拼才会赢》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福建为什么会热衷“拜神”文化?
要说截至目前龙年哪个地方最出圈,必然当属福建。
丰神俊朗最爱华子的张大世子,性格活泼的张二世子,气宇轩昂没QQ糖不出门的华光大世子,英姿飒爽但喜宅的赵世子,四位组成的福建游神天团在春节期间巡视四境,上演了一场本土神明T台秀。游神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响,人山人海。
“世子天团”的热度,从线下火到线上,甚至出现了网红COS赵世子一事,引发众怒。此外,也有网友开始质疑“世子天团”的历史,怀疑其是东家为了迎合年轻人审美凭空制造出来的神像,最后的真实性还有待考究。
仅从现象上看,游神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地方民俗顶流。社交媒体平台上,游神相关话题也频频登上热搜。从2月3日至2月21日,共计上榜12个词条,贯穿春节周期。
其实,自古以来福建就是重要的对外交往门户。多元文化的融合,使福建拥有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除了最近赫赫有名的游神活动,雄壮奔放的英歌舞、少林武术与狮子舞蹈完美结合的泉州刣狮、被称为傩文化“活化石”的邵武傩舞等,都共同构建了福建多元的传统民俗文化。
如今,福建的游神活动已经不仅仅是民俗文化的展示,更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2024年春节期间,福州接待游客62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34亿元。在人口迁入热度方面,福州更是以30%的增幅,位居全国第一,超过这个冬天的“顶流”城市哈尔滨。
福建人对拜神有着非同一般的虔诚。网络上,有人调侃“你让一个福建人早上八点去旅游,他可能放你鸽子。但你让他八点去拜妈祖,他可能六点就在那里等着了。”
福建人不光是喜欢拜,更“有得拜”。有人统计过,在福建,光有名有姓的神仙,就有 1000 多位。除了广为人知的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王母娘娘、财神爷、土地公,还供奉着非常多的“本土神仙”——妈祖、临水陈太后、清水祖师......这意味着,坐飞机,你的邻座有可能就是妈祖;想去看场春节档电影,不好意思,神仙们已经包场了......
福建神灵体系复杂,每个村供奉的都不一样。本土的神明,大多是历史上有原型的人物,他们大多有功于人民,在过世之后,福建人会为其立庙祭祀,以感恩其生前大德。
在花费上,一向走“土豪”风的福建人也相当大气。网传一份“2023年厚福过透村'英烈王”'驾前鼓板队献资名单”就显示,仅仅一个村子,捐款金额就近百万元。
福建人热衷拜神,与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
福建位于东南沿海,西面的武夷山脉和北边的浙闽丘陵,将其与中原大地隔绝开来,自古被称作“兵家不争之地”。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远离中原战乱中心,汉人纷纷跋山涉水而来。
然而这里山体密集、地形破碎,素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非常不适宜农耕。所以福建人自古选择靠海吃海,向外发展。在不断的通商贸易、与异域文化的接触中,渐渐形成福建人富于开拓、敢于拼搏的精神特点。
福建人“下南洋”,甚至可以追溯到唐代。宋代开始,福州就有发达的造船业,明代郑和下西洋乘坐之船,既是著名的福州制造,民间俗称福船。
“行船走马无三分性命”,为了祈求渡海平安,“下南洋”讨生活临行之前,福建人都会前往自己平时所崇拜的神灵那里,求签祈福。他们还会随身携带家乡神明的神像,以求保佑,甚至把妈祖信俗带到了整个东南亚地区,乃至全世界。
福建全省有海外华侨华人1580万人(其中华侨230万),分布在188个国家和地区。祖籍福建的港澳同胞124万,归侨侨眷530万以上。
在东南亚,尤其是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这四个国家,国家的首富以及富豪榜的大多数席位,均由祖籍福建的海外华商把持,没有例外。
而且,福建人乡土情结非常重,重视饮水思源、落叶归根。发达的南洋侨胞即使不能衣锦还乡,也要汇款回老家,资助修祠堂,光宗耀祖。据不完全统计 , 在19世纪最后30年里 , 经由厦门进入闽南侨乡的侨汇 , 每年约有600-700万元。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福州就是其中之一。各国商人采购武夷茶,每年共支出1000万至2000万两白银,当时清朝每年的全部税收最高不过4000万两。如此巨大的白银流入福建,使之成为当时国内最繁华的区域之一。
改革开放后的福建,凭借侨乡的独特优势招商引资,经济飞速发展。1978年至2023年,福建省GDP增长了800多倍,跻身全国前8名,福州、泉州两市更是加入了“万亿俱乐部”。
福建游神活动发展至今,已经脱离了起初的迷信色彩,演化为当地特色文化民俗的一部分。结束了一年的辛劳,人们团聚在一起,享受节日的欢乐,也互相祝福来年顺遂。
尽管有诸多资料表明,“赵世子”等形象可能是现代人造神灵,但事实上游神已经演变成一种人们祈求祝福、庆祝团圆的民俗活动,寄托着不同年龄、不同圈层的共同心愿。
拜神不等于迷信,福建人供奉的不只是神,更是一份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毕竟,对于相信爱拼才会赢的福建人来说,还是要“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