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寒假热门打卡地!进城务工人员热衷带子女逛高校
全国各地多所高校陆续宣布面向社会开放,受到城市外来务工者的广泛关注。《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发现,“带孩子逛校园”成为寒假期间进城务工人员的热门活动,各种趣味校园活动和教育资源也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爷爷,我和妹妹去‘上’大学了!”2月20日,际冉带女儿向老家的长辈视频拜年,孩子激动地说起了寒假期间的经历。离开务工4年的北京后,际冉回到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照顾双胞胎女儿,她的心里一直有个念头:“要再带着孩子,来北京的大学看看。”
就在2023年寒假来临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陆续面向社会开放。《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发现,这受到城市外来务工者的广泛关注:不论是阶段性进城打工,还是已经在城市站稳了脚跟,这些务工者都期待带着孩子走进大学校园。
逛高校成寒假热门活动
“1月27日那天是周六,早上人特别多,尤其是家长和孩子。”际冉清晰地记得,带着孩子去北京大学的那天,校门外排起了长长的进校参观队伍,际冉一家人还特意在校门口合照留念。
童年时期的际冉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奔忙于城市高楼的脚手架间,为孩子们打拼。初中毕业后的十多年来,际冉辗转昆山、深圳、北京等地务工。等到孩子们到了识字上学的年级,际冉选择回到家乡陪伴她们学习和成长。
今年年初,得知丈夫春节要留在北京上班,际冉脑海中带着孩子去北京过春节的念头愈发强烈。“当时许多名校都宣布向社会开放校园,正好能带孩子去逛逛,借大学的教育氛围和资源给孩子开开眼界。”出发来北京前,际冉早早研究起大学参观攻略,等孩子期末考完试就立刻动身。
“预约了复旦大学的参观,离得近嘛!”来到上海近20年的李鹏,也把参观大学列入了孩子的寒假计划。在外务工这些年,他对孩子读书并没有特别的目标和要求,但愈发感觉到开阔眼界的重要性,逛大学校园则是他认为最直观的方式。
“大学面向社会开放,尤其是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郑淋议表示,开放的大学校园,让“走进大学”不再停留在进城务工人员和子女的“梦”与“想”。
校园活动受务工子女喜爱
未名湖和博雅塔,是际冉带孩子们参观的第一站。“湖上有很多人滑冰。”际冉回忆道,她给两个女儿租了冰车,后来又和其他游客一起拉起了“火车”,“把冰车连起来一起滑,像火车一样,还有人‘121’地喊着口号。”
望着女儿们的笑脸,际冉觉得有些恍惚,古朴的博雅塔与雪白的未名湖交相辉映,年轻的身影在广阔的冰面上恣意玩耍,这曾是她上学时久久盼着的一天,如今在孩子们身上成为现实,“真好!”她感慨道。
“你们也是来参观的吧?”际冉带着女儿离开冰场时,一位遛弯的老大爷叫住了她们,并推荐了一个“好去处”——生物标本馆,“里面有很多动物和植物的标本。”
孔雀、蝴蝶、丹顶鹤……各式各样的动植物标本令孩子们眼花缭乱,“她们趴在展柜玻璃前,一直问我‘这是啥’。”际冉笑着说,其实自己也答不上来,但好在展柜下方有文字介绍和二维码,“妮妮们还把标本跟老家的鸡鸭鹅比较,手舞足蹈地,可开心了。”
“学校的一勺池、明德楼等等,都成了热门打卡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一名在校生告诉记者,今年1月开始,他和同学们明显感到校园里的游客变多了。
记者留意到,“开放”成为近期越来越多高校的关键词。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不少高校还着手在游览路线和内容上下功夫。例如,清华大学推出免费的官方游学,规划多条游览与讲解线路,为入校参观者讲述校园风物、历史故事;浙江大学早在去年3月15日便宣布向全社会开放校园;中国人民大学则免费开放了校内博物馆,游客预约后可直接入校参观。
探索校园开放的公共价值
得知多所高校开始面向社会开放,在郑州务工已10年的亚斌,在寒假期间带孩子去参观了清华大学。在他看来,让孩子趁此机会探索自己长大后想学的专业、想做的事、想成为的人,是此次参观的意义所在。
对此,郑淋议也表示,进城务工人员带子女逛高校,一方面能激励务工人员投资子女教育的热情和力度,帮助子女成长成才,实现代际流动和阶层跃升,另一方面,有助于孩子们树立勤奋学习、追求新知的信念,“实现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理想”。
“高校面向社会开放,释放了一个积极良好的信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高校本身就应该是开放的,社会亦应对此持有开放的心态。他建议,高校可以根据进城务工子女的实际情况,安排更多符合他们需求的活动,实现校园有序开放。
“大学开放应当是一种有限度的、兼容并包的开放,其基本底线是不能干扰师生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核心要义是大学与社会的双向奔赴与共同成长。”郑淋议还提到,大学具有公共属性,其开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离开校园前,际冉给孩子们买了北京大学的明信片和徽章,“女儿们准备把纪念品带回老家,盼着将来有一天,她们能带着徽章再回到这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