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你还相信爱情吗?
我国民间流传着四大爱情故事——“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孟姜女哭长城”。一代代的国人把对爱情的美好想象和悲情记忆,都寄托在这四大爱情故事里。它们也和其他民间传说故事构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故事在历经几百上千年的传播,并被无数次改写后,是否已变得“面目全非”?经过长期的、模式化的解读,这些故事的本意是否也遭到了扭曲?
变成蝴蝶飞走了?
先来说说“梁祝”。从各类影视、舞台剧到音乐,“梁祝”展现的都是一段令人沉醉的凄美爱情故事,它被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同窗三年的知心好友。两人虽经常一同出入,但梁山伯并未察觉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有何不同。一次偶然的机会,梁山伯得知了祝英台真实的性别,开始重新审视了两人的关系。不过学堂中的另一位出生富豪之家的子弟马文才,也知道了祝英台的秘密,为了能够娶到她,便一次次地破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关系。
离别之际,两人相约10天后梁山伯上门提亲,但却又一次被马文才破坏。家境贫寒的梁山伯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如期抵达。而此时的马文才已经拍马赶到。迫于身份的压力,祝英台心灰意冷,只好嫁给了马文才。待梁山伯赶到以后,很快得知了消息,他只能黯然神伤地返回家中,之后不久便染上了重病,驾鹤西去了。
婚礼当天,祝英台强烈要求花轿经过梁山伯的坟墓告别。当时,风雨大作,坟裂,祝英台纵身坟内,殉情身亡。不久飞出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问题来了,真的变成蝴蝶飞走了?!
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朝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学”、“同冢”的故事。“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南宋乾道五年,张津《乾道四明图经》称:“义妇冢,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两部史料记载中的梁祝二位,仅仅是“同冢”,并没有被神话为“蝴蝶”。直到明代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增加了英台不解带,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节。
梁祝的故事一直被当成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典型。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虽同床共枕,却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并且祝英台一直是以男子的身份在书院学习,马家允许英台在出嫁途中拜祭梁山伯,均是十分难得的决定,可见两家家长在当时都相当开明。
至于父母包办婚姻,是在近代以前主要的婚姻制度形式。我们不能以现在的婚姻观念强加给古人。根据法律史学者朱苏力的解读,梁祝同窗时曾就“同床而睡,结脚而眠”,如果他们真的主张婚姻自由,完全可以把生米煮成熟饭;但祝英台一定要回家,一定要等着梁山伯按照程序来提亲。而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女身并已许嫁马家之后,他也仅仅是表示深深的遗憾,当发现这一希望也落空时,梁山伯才“罢休不成”。
两人从头到尾坚持尊重传统的婚姻程序和制度,最后伤感而别,完全没有显示出对祝英台施加什么压力和强迫。既然都是封建礼数的实行者,又何来打破封建礼数之说呢?
妖,就是妖
再来说说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我们对这段故事的熟悉程度自不必多说。简单来说,白娘子虽是蛇妖,但修炼成贤妻良母,为报恩而不惜冒死救许仙,而法海不懂爱,坚持人妖不能相恋,硬生生拆散一对模范夫妻。
由于赵雅芝版的《新白娘子传奇》太过深入人心,我们都忽略了故事的真实性。其实,中国自古就有包括蛇精在内的各种妖魔害人的传说,如唐代传奇小说中的《白蛇记》中就说了一条白蛇成精化成美人迷惑好色之人然后吃掉的故事。小说强调:万万不可为色欲所迷;人、妖不可共居的道理。
杭州一带,古时同样也有蛇妖害人的记载。据杭州《净慈寺志》记载,在宋代该寺附近山阴曾出现过巨蟒,并会变成女人时常蛊惑害人;而陈芝光《南宋杂事诗》中,也有“闻道雷峰蛇怪”之说。
到了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整理了有关白蛇的故事,并写成名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短篇小说。小说中把蛇妖人格化,但主题依然是讲蛇精害人,害的许宣(即后来的许仙)几次遭灾,还是强调人妖不可共居,为人不可好色;法海和尚依然是正面人物。
冯梦龙在书中写道:“奉劝世人休爱色,爱色之人被色迷。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但看许宣因爱色,带累官司惹是非。不是老僧来救护,白蛇吞了不留些。”
而高僧法海本是唐宣宗时的宰相裴休的儿子,他出家后,来到位于金山的一个洞中修炼。一天他正在打坐,突然有一条白蟒出来盯着法海。法海和尚运用神通,将白蟒赶走。这便逐渐有了法海与白蟒斗法的故事。
直到清代,白蛇故事才完成最后一轮重大修改并定型。最大的改变是,白娘子从蛇妖成了蛇仙,而法海从正面人物成了多管闲事的负面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这应该与明末、清代佛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下降有关。僧人不守戒律,禅林隳败堕落,连带着民间对佛教的风评就急遽变差。
体现在民间文学上,就是白蛇故事中的僧人形象发生逆转,由原来救苦救难的济世之人,变成了破坏美好生活的罪恶之人。
偷窥狂+恋物癖+盗窃犯
+非法诱拐监禁少女
当今年轻人庆祝“七夕”的热情甚至要超过西方的情人节。而让“七夕”成为中国情人节的,就是牛郎与织女感天动地的异地恋了。
对于牛郎是如何撩到织女的过程,可能不如前两则故事来的那么熟悉。这里就简明扼要概述一下。
传说中,牛郎是一个孤儿,家境清贫,仅靠一头老牛生活。有一天夜里,富有神性的老牛告诉牛郎,有一群仙女在河里洗澡,如果天亮前她们回不去天庭就只能留在人间。
牛郎过去后看上了最小的织女,就把她的衣服藏了起来,织女没有办法只能留下来,成为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两人感情甜蜜,生了一儿一女,生活美满幸福。
天帝知道后大怒,让王母娘娘抓回了织女。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挑着儿女上天追赶。就在马上要追上之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划出一条银河,挡住了牛郎。但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喜鹊,喜鹊们就用身体搭成一座桥,让牛郎和织女相会。最后,天帝也被打动,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这就是七夕的来源。
冷静下来想想,在一个极其注重个人道德的国度,一个青年农民偷窥女性洗澡、偷盗女性衣裳的行为,为何居然没有受到批判、反而得到颂扬?放在今天,大概率要被冠上偷窥狂+恋物癖+盗窃犯+非法诱拐监禁少女的罪名。就是这样的流氓犯罪行径累积而成的情节,却被包装成了凄美的异地恋爱情故事。
事实上,两人成婚后有了孩子后,牛郎依然要将偷来的衣服藏起来,不让织女发现,而织女则千方百计的想要找回她的衣裳。这件衣裳对于织女来说,好比飞行器,没了它,就无法回到天庭。
所以仔细一看,这段故事的角度单方面站在牛郎这一边,世人根本看不到织女的内心活动。可以说,他俩之间并没有爱情,有的只是胁迫与被胁迫的两性关系。大胆假设,也许织女回到天庭后反而会无比高兴呢?
孟姜女哭长城,秦始皇无辜躺枪
最后说一下这位把长城都给哭倒的孟姜女。不得不感叹,女人的眼泪果然是厉害的武器。但事实上,她是位不轻易掉眼泪,又极度遵从礼节的女子,并因此而受到赞扬。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来自《左传》齐国将领杞梁战死的故事。孟姜女传说开始于秦始皇出生前300年。公元前550年,各个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齐庄公为了报平阳城战败的一箭之仇,率领军队从山东出发偷袭河北,山西的诸侯国,当时齐军杞梁为先锋。然而当时的他们走漏了风声,各个诸侯国都有所准备,齐庄公无奈只能撤退。
《左传》记载,杞梁随齐侯出征战死,齐侯回去时,在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吊唁并表示慰问。杞梁妻不以为然,说按照礼数,你应该到我家中进行正式吊唁。
丈夫死了,尽管她很悲痛,但还是要求按照当时的礼数来吊唁亡者,一点也不含糊。这是一个知礼克制的女性典范。所以,春秋时期的知识分子把她的言行记录了下来。
其实这是最初史书的记载,在这个故事里既没有杞梁妻子哭夫,也没有长城。200年前战国时期,曾子也提到过此事情,不过内容也有所改变,他提到杞梁妻子看到了杞梁的棺材,在路边哀哭的情节。
又过了800年,杞梁妻改怨秦始皇,一首《杞梁妻》把发生在齐国的事情,硬生生嫁接到秦始皇的头上,嫁接到长城的头上。不禁要问,明朝人讲述孟姜女故事,为什么要硬拉上秦始皇?孟姜女可比他早生了数百年。
仔细想想,明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次大修长城的时期,人民制造和传播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目的在于借古讽今,把现实中修长城的苦难与历史上的“暴君”联系起来,藉此发泄不满情绪。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不过是弱者在口头上反抗强权的“武器”而已。
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神话传说的变动之下,隐藏着稳定的、深层的心理结构。揭露故事的真相,并非想要丑化美好的传说,而是希望看的人能够明白一切故事都有其历史的真实写照。超越这些历朝历代不同版本的故事表象,你,还相信爱情吗?
尽信书,不如无书
撰文 | Jane
编辑 | Cathie
排版 | Jane
图片源自网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