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工人日报社论:弄虚作假遇上装睡打盹,后果很严重
国土调查数据失准,会对有关方面掌握全国国土利用现状和自然资源变化情况、完善国土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及国土空间治理规划等工作带来干扰。而相关部门主观上的造假更可能加剧形式主义、“劣币驱良币”,伤害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
据2月20日工人日报客户端报道,日前,自然资源部公开通报2023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专项督察发现的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其中包括,个别地方政府部门弄虚作假在硬化地面覆土冒充耕地、购买甘蔗移栽至调查地块定点摆拍,还有某地县政府召开会议有组织地主导弄虚作假并虚增8900亩耕地……部分涉事地方相关人员已经被追责,有关问题正在整改中。自然资源部指出,这些典型案例体现了个别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组织、系统性违反变更规则,弄虚作假规避监管、虚增耕地等问题,将严肃督促查处,更好地服务于耕地保护考核工作。
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事关国家粮食安全。自2020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完成以来,自然资源部以卫星图斑等手段,持续开展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和督察工作,不断更新调查数据成果。截至去年,全国耕地面积19.14亿亩,较上年末净增约130万亩,多年来耕地总量持续减少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然而,从近年来有关通报看,个别地方在国土调查中弄虚作假的问题仍不时出现。比如,有的地方在抽水后未经复垦的蟹塘内移栽蔬菜冒充耕地;有的地方将干稻草捆绑在竹棍上组成“谷桩”(水稻收割后的样子),将其插入水塘冒充“稻虾混养,水稻已收割”,将水塘上报为水田;更有地方相关部门不仅自己弄虚作假,还要求企业协助造假或指导其造假……
个别地方在国土调查中弄虚作假,从客观上看,与个别卫星图斑的技术差错有关。由于个别卫星图斑存在失实、盲区等问题,难免导致卫星显示与实际情况有出入,若按流程更改信息则相对繁琐,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个别地方动了弄虚作假的念头,“应付了卫星就行”。但从通报案例看,更多情况是部分地方相关部门主观上故意弄虚作假。如个别地方不顾实际情况,为达标而“一刀切”地将农村道路也纳入整改范围,将其表面覆土上报为耕地;有的地方是为了淡化违法占地、维持耕地红线的“面子”和“政绩”而弄虚作假,等等。
总体看,在国土调查中相关部门主导弄虚作假仅是极少数,但暴露出的问题令人担忧。尤其是相关地方的弄虚作假行为在自然资源部督察前大都顺利通过了当地自查,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上下配合”,即有人虚假摆拍,有人“打盹装睡”,最终一路绿灯、一片“祥和”。
相关部门主导弄虚作假带来的危害很大。国土调查数据失准,会对有关方面掌握全国国土利用现状和自然资源变化情况、完善国土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及国土空间治理规划等工作带来干扰。而相关部门主观上的造假更可能加剧形式主义、“劣币驱良币”,伤害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
现实中不乏类似的教训,如个别地方有关部门为提升群众满意度评分,有的打电话给百姓“求好评”,有的在市民热线回复工单中无中生有式自我表扬;有的地方为让环境违法企业通过环保备案,弄虚作假出具备案申报文件,不仅加剧不公平竞争、伤害地方营商环境,也扩大了权力任性的恶劣影响等。
从长远看,如何让耕地保护、国土调查等工作更严更实,如何挤压弄虚作假的空间,是公众更为关注的问题。现实中,对于一些确实难以整改的“困难图斑”,不少地方采用异地恢复、进出平衡等方式新增耕地。面对现实中的问题和痛点,积极探索破解路径,才是地方治理的正常思路。
期待上述新闻中典型案例的通报,能督促更多地方吸取教训、端正姿态,拒绝弄虚作假的歪门邪道,选择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的阳光大道。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