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见微|马桶
【编者按】
见微知著。
中国人坚韧不拔的信念、克服困难时的坚韧,都深耕于中国人的生活细部。龙年春节到来之际,澎湃新闻记者沉下身、静下心,深入到中国社会的真实生活之中,发掘沉潜于民间虽百折而不挠的信念与意志。
这些来自生活细部的故事结集成“见微”专题。今天讲述的是内蒙古乡村马桶的故事。
今年,我回到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姥姥家过年。
除去惯例的欢聚一堂吃吃喝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回到农村里去走亲戚,看望姥姥的兄弟姐妹们。
今年离我上一次回村里已经有六七年了。这一次回去,每一家的室内装修既崭新又漂亮,并且无一例外都把洗手间打扫得干净整洁,和大城市的公寓楼房看上去并无两样。穿行其间,我有了一个最重要的“发现”——村中亲戚们的家里都已经装上了马桶,而不再是幼年记忆中传统的旱厕了。
出于好奇和疑问,我专门向有着十余年建筑经验的姨父进行了一次采访,探究了马桶走进当地农村背后的故事。
早在十年之前,当地就已经开始了向村民们普及在家中用水冲厕所和安装马桶的好处。只是因为当时地理位置以及技术原因等问题,还没有引进供自来水系统和管道,没有用水这一基础支持导致进展缓慢。一直到近几年,村子里通了自来水和煤气管道,用水自由之后马桶的安装开始慢慢普及,在当地的出现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左右。有了这些基础条件的铺垫,具体操作起来就简单很多了,“在房屋外面挖一个渗水井,充当化粪池的效果”。北方农村的院子面积相对来说较大,一般都能够留出空间来打井。
我的三老姨父(姥姥的三妹夫)家属于是旧房改造。原来没有安放马桶的空间,他们专门隔了一个小屋子出来改成洗手间,装上马桶后从地底下打通,连了一条水管到外面的院子里,再挖一个两米多深的井相通,这样就为马桶的循环打好了基础。大部分工程是自己完成的,这样一整套流程下来只需要花一两千块钱。三老姨和三老姨父已经年近七旬,开始行动不便,过年家里还来了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孙女,热闹得很。马桶的安装为他们增添了许多便利。
现在村里新盖的房子都会默认安装马桶,原因无非有二。其一是经济条件变好了,家里有钱了,就决心改善生活条件,人们都想家里漂漂亮亮的。马桶能够取代过去在院子里铺设的传统旱厕。
其二是为了方便。村子里的年轻人逐年向城市里迁移,安装马桶可以让留守在村里年事过高或是残疾的老人们安全方便地如厕。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腿脚行动不便,独自使用以前的旱厕的话,会大大增加摔倒受伤的风险。基于老人养老的迫切需求,子女们选择为家里安装马桶,避免意外的发生。
近在眼前的例子就是我的大老舅(姥姥的大哥)和大老姨父(姥姥的大姐夫)。两位老人已经年过八旬,腿脚都已经很不利索,需要用到拐杖和辅助器来完成日常的行动。因此,两家的子女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将卫生间安在离老人房间最近的位置,以便他们使用。如果村子里没有推广马桶,能够想象将会为和他们一样的老人带来多少的不便。同时,冬天天黑得早,如果要在零下十几度的晚上穿过院子黑咕隆咚地去上厕所,就算是腿脚便利,也不亚于一场“酷刑”。
聊到这里,我问姨父:“那为啥还有人不愿意安呢?”
姨父说:“那还不是嫌费劲吗?”姨父补充道,有些老屋依旧选择坚持用传统旱厕,并不是因为舍不得钱。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缺乏硬性条件的支持。
由于村子较为分散的地理原因,无法像城市一样统一铺设下水管道,没有集中的排污处理系统。就算是安装了马桶的人家,也只能靠自己动手定期清理化粪池。而且这是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也会污染到地下水。姨父还说,他自己的老家已经安了七八年的马桶,每年夏天都会到南边的空地上的井里去清理几次。如果出现了渗漏等情况,还需要自己掏腰包来请吸泵车来处理。
正因如此,农村里的马桶其实还相当于“半成品”,不能使用频率太高,更不能太多人同时使用,否则就会产生导致拥堵的污垢淤泥和异味。因此,即使家里装着马桶,还是不能像城市里一样随意使用。此外,村里的老房子大都是土木结构,如果安装马桶的话极其容易渗水,导致地基塌陷。
今年回去这一趟,我看到了和幼时不同的新农村,现代化的智能设备逐步进入每家每户,并正在得到认可,也看到了由此带来的影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