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工智能群星闪耀时:科技进步背后的人性光辉
在人工智能(AI)技术快速发展的这个时代,大众和研究者往往沉浸于最新的创新和应用之中,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回顾这一领域的发展脚步。
《人工智能往事:精英、文化与思维》这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作者帕梅拉·麦考黛克(Pamela McCorduck),作为一名深耕于人工智能历史研究的学者,与AI领域的多位先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合作。通过讲述这些关键人物的故事和她的亲身经历,她带领我们穿越AI从幼年期摸索到成熟期的复杂历程。麦考黛克希望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提醒我们AI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系列冷冰冰的技术突破,更是一代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思想的传递。
《人工智能往事:精英、文化与思维》,帕梅拉·麦考黛克 著,虞晶怡、杨丽凤 译,格致出版社2023版
译者虞晶怡在译者序中精辟地指出,《人工智能往事》并非旨在进行系统的技术分析,而是为了记述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中的“思想传承和人物个性”而生。这样的叙述方式意在强调,尽管人工智能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推动它前行的真正动力是人——那些充满激情、具有独特洞察力和非凡创造力的科学家和思想家。
因此,《人工智能往事》超越了一本普通的科技史书籍的范畴,它是对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文化、伦理等诸多层面关系的深度剖析,同时也是一场关于人性、梦想和挑战的探索之旅。正如麦考黛克在书中所说:“也许当大家知道了有人曾在这条路(AI发展)上跌跌撞撞,这条路会更容易走”。通过她的叙述,我们不只是看到AI技术的飞速发展,更能感受到那些站在时代前沿、对人类未来充满希望和责任感的科学家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人工智能的先驱之一艾伦·纽厄尔,曾与赫伯特·西蒙在1975年共同获得图灵奖。在书中,麦考黛克介绍了艾伦·纽厄尔1976年9月的经典演讲“童话”(Fairy Tales)。纽厄尔认为,童话不仅是儿时学习应对世界的方法,也是成年后面对未知未来时的指南。他把计算机比喻为被施了魔法的技术,强调计算的力量在于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算法像冻结的魔法,待命激活以迎接挑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变得更小、更快、更可靠,为智能行为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有了它,我们可以构建一片魔法之地。”
纽厄尔同时提醒我们,就像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我们也必须面对考验,克服困难,以智慧和成熟赢得我们的冒险回报。这是对所有在计算科学领域的探索者的鼓励,提醒我们在质疑声中坚持信念,勇往直前。
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往事》这本书的独特魅力,更在于帕梅拉·麦考黛克将人文学科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体现了所谓的“两种文化”的交汇与互动。麦考黛克的学术根基坚实地植根于她所称的“第一文化”——人文学科,而她的生活和职业轨迹,则深深扎根在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轨道上,即“第二文化”。她将自己在书中称为“第一文化”的背景,带入了她对“第二文化”——人工智能及其早期发展历程和关键人物的深度观察和记录之中。
这段旅程不仅仅属于麦考黛克一个人,也是她跟人生与职业生涯中关键伙伴共同走过的历程。这些人物包括她的第二任丈夫约瑟夫·特劳布,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人物,如约翰·麦卡锡、马文·明斯基、艾伦·纽厄尔和赫伯特·西蒙。这四位人工智能领域的创始人,被誉为四位“善”的信徒;也有人认为,他们是代表“恶”的天启四骑士。
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不仅丰富了《人工智能往事》的叙述层次,也使得麦考黛克能以独到的眼光审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在书中,她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生动反映了“第一文化”与“第二文化”间的隔阂。故事发生在匹兹堡大学,麦考黛克曾在该校的英语系任教。她接受邀请,回校发表关于人工智能和人文学科的演讲。因此演讲的组织者告知她,所有之前的同事都被通知到了。然而,演讲当天,她发现没有任何一个来自英语系的前同事出席。这件事情让帕梅拉深感讽刺,她在书中指出,“第一文化对人工智能不屑一顾,充其量说是漠不关心,但通常是敌视这一切”。
麦考黛克将这种现象与19世纪初的英国大学体系进行了比较,那时大学被视为阶级制度的缩影:文学位于金字塔顶端,其次是音乐、绘画、历史与哲学,而科学和工程等被认为是低贱的实用学科,从事这些领域研究的人往往被贬低,不被看作是有着高尚智慧的学者,而是与智能零售机不相上下的存在。
通过这段轶事,麦考黛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跨学科学者的独特挑战和见解,同时也指出了促进“第一文化”与“第二文化”之间对话和理解的迫切需要。她认为,只有打破这种旧有的界限和偏见,才能促进更加全面和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发展。
当人文学科以积极主动态度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时,它们能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创新。在书中,麦考黛克提到了圣母大学博士后丹·西尼金的计算分析案例,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不仅能够提供对传统问题的新视角,还能揭示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力量。
在通过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获得博士学位后,西尼金博士开始怀疑他所学书籍的出处。是什么让它们(书籍)找到我的?为了找到答案,西尼金开始做数据分析,通过对出版业趋势和模式的追踪,他得出的答案是“钱”。在1960年,美国的出版商们几乎都是自主运营的。而到了2000年,6家全球企业集团出版了80%的书籍。出版业的这一转变,极大地影响了哪些书籍能够到达读者手中。西尼金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事实:文化消费和传播并非仅受到艺术价值或读者兴趣的驱动,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被经济利益左右。
贯穿全书的,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这些都是麦考黛克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情感和个人见解。她的文字远超过单纯的信息传递,更传达了情感和观点。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她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热情,对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关切,以及对于未来的无限好奇。
在沉浸于《人工智能往事》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想起了2023年的另一部畅销作品——百岁老人杨苡的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两本书虽然主题迥异,但都以深刻的个人视角,记录了个人与时代、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交织和亲密交往。杨苡的生命经历如同一部活生生的中国近现代史,她以谦逊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众多中国近现代史上耀眼星辰背后的人性光辉。
与杨苡讲述故事的方式类似,帕梅拉·麦考黛克在书中,并不是以炫耀自己与众多人工智能领域巨擘的交往为目的,而是以一名直接参与者和见证者的身份,细腻地描绘了这些科学巨人的生活和性格细节,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科技巨变背后的人性面貌。
帕梅拉·麦考黛克与杨苡在学术背景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位都出自英文系的学习背景,杨苡是西南联大外文系和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的毕业生。她们的文学背景赋予了她们独特的叙事技巧和深邃的人文视角,让她们能够跨越科技与人文的界限,讲述那些跨学科领域内的故事。
《人工智能往事》这本书的英文原名是“This Could Be Important: My Life and Times with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tsia”。如果我有幸翻译这本书的书名,我会选择《人工智能的重要性:我与人工智能的那些年,那些事》作为其中文名称。这个标题也许更能忠实于原文的核心思想,同时突出作者亲历其境的独特视角。正如杨苡的自传成了过去一个世纪家国变迁的一扇窗,麦考黛克的作品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视人工智能发展、理解其背后人文关怀的大门。通过她的叙述,我们不仅能够跟随她的脚步深入人工智能的世界,更能感受到在这一切科技进步背后,那些对人类未来抱有深切期望和责任感的科学家的情感与思考。这份记录,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思考与期待。
(作者胡逸为大数据工作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