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政邦智库罗晴秋丨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留给孩子?

2024-02-24 12: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罗晴秋

政邦智库高级研究员

电影《第二十条》,张艺谋导演给观众呈现了一个矛盾交织的社会场景:高利贷陷阱,校园霸凌、村霸以及被霸凌者的无助,见义勇为的代价,公平正义的伸张。从电影院出来,人们沉浸在韩检察官在听证会上的慷慨陈词里。引发我深思的,不只是“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而是“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留给孩子?”

本片的主线是围绕一个不幸的普通家庭展开的,电影之所以让人共情,就在于它的情节似曾相识。2018年,“昆山龙哥案”——姑且用网络上流行的这个非官方术语,促使我国《刑法》第二十条对“正当防卫”的立法原则以更准确地反映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罗翔老师在普法教育中每每谈及的“粪坑案”,也是在强调:违法的代价必须要高于守法的成本,守法的收益必须要高于违法的所得。

男检察官由县里到市里挂职,带来的是儿子转学、家属不得不休业,儿子在学校初来乍到、见义勇为教训了施暴者,到头来还得求人送礼走后门;霸凌者的家长不但看不到自己孩子的恶行,还以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言必称“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之类;而他的儿子、施暴者还是用其惯用的手段袭击了见义勇为的好少年。

女检察官坚守职业操守、法治精神,对案件移送送审产生了影响,被单位主持工作的副职领导一边展开追求、一边视为异类(常理来讲确实也是为了她好,循了私情),而这位领导在工作中处处害怕有半点自己的思考,言必称一把手“王检”怎么说、怎么强调的。

这是导演向公众展示的所谓“有门路”说理的那个群体的社会。

公交车司机在执行公务中偶遇性骚扰,出于良知,他毅然出手相助,结果失手致人伤害,坐了三年牢,丢了工作,更难承受的是他内心深处坚持的良知正义被无情的现实所摧残了,在女儿的鼓励下,他一次次地上访,又被一次次地截访。他要的就是一个说法,而且他的女儿也坚信父亲无罪;不过,公交车司机没有等到最后的说法,却命丧车轮之下。

老实巴交的农民和他的聋哑女妻子为了给失聪的女儿筹集一笔医疗费,不得不向本村的恶霸借了高利贷,在一次次的恶意催债下,不仅家里一贫如洗,而且失去自由、失去尊严,遁入人世间最阴暗的境地,最终逼迫聋哑女纵身一跃,以死求全。

这是导演向公众展示的所谓“没门路”说理的那个群体的社会。

什么是法律?电影《第二十条》中说:“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我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从司法实践来讲,或许只有在“听证会”这样的场合才能让公众直观看到检察官、法官、律师、当事人及家属对同一案件的不同视角。

案件审判理应坚持理性客观公正原则,但兼具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特征的法治原则,道德公义和社会情绪难以容忍法律只是冰冷的条文,电影最终给了人们内心向往的正义。但,透过电影中案件里不同角色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情绪,让个体的遭遇、悲剧裂变成为普遍性焦虑,人们一次次在法与权、情与理、理与法面前,叩问良知、公义的取舍。

那么,法治是什么?法治犹如冰箱里的灯,它正常运作的时候,日用而不知,一旦不亮了,你就什么也找不着了。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是以法律为基础来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和体系。人们可以理解,法治是一个社会进程,但不能容忍类似“铁链女”、“聋哑女”在内的基本人权不能获得起码的尊重和保护。只有当法律适用于所有人,不分阶层、财富或地位,具有最高的权威和约束力,所有的政府机构、个人和组织都必须依法行事,法治社会才算“基本建立”。

为什么这还只是“基本建立”呢?因为对人权和产权的坚定维护,不只是体现在治理秩序层面,还有更深层次、更宽层面的社会契约精神,是被统治者与统治者之间达成的底层合约、价值共识。公平、正义对老百姓是多么的重要!“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条河流,一次错误的裁决污染的是整个水源。”“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否则,执政的合法性就会受到损害或质疑。

我们生活的今天,正是明天的奠基之地。每一个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决策和行为,都在为未来的世界铺就道路;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子孙后代,塑造着未来的世界。“我们,究竟是把怎样的一个世界交到他们手里?”

是啊!把一个什么样的今天留给明天,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留给孩子,这不仅关乎我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关乎人类文明的延续与繁荣。人们理应努力将一个更加美好、可持续、和谐的今天带给明天。这意味着大家应该采取行动,化解当今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

人们需要更有安全、自由的生活环境,使每个人都能自地地享有被法治精神所引领、由法律绝对保护的身心自由;

人们需要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体系,使每个人都能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无论其出身、性别、种族或背景;

人们需要更加谦恭、温良的人文涵养,使每个人都能真诚地对待他人、面对自己,而不至于非要遇见不良试探,遭受身心的灾难;

人们需要更加开明、开放的社会治理,使每个人通过共享信息、集体决策和合作行动,共同构建可持续的未来社会;

人们需要更加尊重、包容的价值共识,使人文精神成为连接彼此、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培养全球视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未来公民。

如果你觉得这些倡导过于抽象,那么,咱们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讨论:

闻鸡起舞、不贪睡;起床后做好个人整理;主动做家务;遇见人打招呼有礼貌;答应人家的事一定做到;勤俭节约;每日检查;坚持运动。

做一个自律的“绅士”,就这样做起。如果做到了,还可以讨论:

今天不走斑马线,明天倒下的会是谁?

今天窗口不排队,明天冲突的会是谁?

今天坐扶梯不靠右,明天受阻的会是谁?

今天坐公交车不让座,明天谁给你让座?

今天从窗外扔一张纸屑,明天在楼下被砸中的会是谁?

今天老人摔倒扶不扶,明天你摔倒了谁来扶?

今天不见义勇为,明天谁还敢铤身而出?

今天开车不礼让行人,明天谁会礼让你?

个人做到这些,是觉悟文明;国家保障这些,是标志进步。

“这个世界会好吗?”不会自然而然好起来,一切得靠人的努力。“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