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追梦故事|公司白领返乡创业建农庄:带乡亲们一起致富

澎湃新闻记者 朱远祥
2024-03-01 17:23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编者按】

春色渐浓,万象更新。2024年全国两会如约而至。澎湃新闻与你共赴这场“春天的盛会”,关注各行各业的一线工作者,记录他们的“追梦故事”。本篇关注辞去旅游公司高管职务回乡建农庄的罗霄。他如今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文旅的带头人,不仅自己赚钱,也要带乡亲们一起致富。

高山之下,一片200多亩的土地上,有小溪、竹林、稻田、果园;田园间的几栋古朴老屋,设有餐厅、民宿、书屋;户外还有不少农事和民俗体验项目。

这就是罗霄的生态农庄——他自己也称之为“田园综合体”,位于湖南省桂东县寨前镇槐村。

 

罗霄的生态农庄。受访者供图

这个农庄是罗霄31岁时创办的。那一年,他辞去旅游公司的高管职务,回到家乡创业,几年下来闯出一条农业与旅游结合发展的路子。他每年可为村里带来约五千名游客,将客人分流给其他民宿和景区,还带动了村里黄糍粑等土特产的销售。

罗霄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朱远祥 图

如何帮乡亲们转变保守的传统观念,实现“一起赚钱”?罗霄坦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时间,但我会朝这个方向去做。”

在乡村旅游领域崭露头角的罗霄,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的名单。

“有情怀、有激情、有办法。”桂东县委副书记、县长刘真对罗霄的评价很高。她向澎湃新闻介绍,近年来,桂东充分发挥“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康养、民宿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老百姓的腰包鼓了,县里的经济也就活了”。

罗霄返乡创业的田园梦想,与县领导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追逐“田园梦”,城市白领返乡搞农业

位于湘赣边界的桂东是一个山区县。从县城出发驾车15公里,便来到寨前镇槐村——罗霄的家乡。

罗霄的名字很容易记——跟这里的罗霄山同名。2024年1月中旬,冬日的阳光明媚温暖。澎湃新闻记者在槐村见到了罗霄。他站在农庄门口等候,一见面便露出憨厚笑容。上身的浅色西服衬出他黝黑的肤色,脚上一双皮鞋沾满了尘土。

“他本身皮肤很白,比我还白。”罗霄的妻子付菀笑道:“这些年他天天在田里土里晒,就晒成这样了。”

1985年出生的罗霄,读大专时学的专业是旅游与酒店管理,2006年毕业后在长沙、张家界做了五年导游。后来他转型做企业管理,在湘西一家销售旅游产品的公司做高管,负责销售、客服、企划等。此外,他还在张家界等地做了两年多的导游培训。

“我在张家界是非常有名的导游培训师。”罗霄翻着手机里的几张老照片——他拿着话筒在台上演讲,下面密密麻麻坐着一群人。

对导游们进行培训演讲的罗霄

正是在那个时期,罗霄认识了做导游的株洲女孩付菀。

“那时听了他的课,对他印象不错。”付菀回忆,有次她和朋友去长沙岳麓书院,罗霄便主动当起了向导。“听他讲岳麓书院的文化,讲每块牌匾背后的故事。我觉得讲得特别好,就很欣赏他。”

2015年,罗霄和付菀结婚了。婚后第二年,罗霄提出,要回桂东老家“搞农业”。

“他那时做管理和培训,发展也挺好的。”付菀当时的态度是“不反对也不支持”,“毕竟从旅游到农业,跨度特别大,我心里对他完全没底”。 

为什么要返乡创业?罗霄坦承自己“有那么一种情怀”。“我从小就对农业感兴趣,我觉得做农业也能发家致富。他说,作为山区的桂东气候凉爽,有潜在的旅游资源,将农业和旅游结合起来“肯定有前途”。

罗霄的想法,得到曾任村支书的老父亲的支持。

发展农业,首先需要土地。罗霄选中了一块“闹中取静”的地盘——村里一栋相对独立的老宅,周边是稻田、菜园、小溪和竹林。他通过土地流转,把这一片约210亩的土地租下来。

老宅是整个农庄的核心。这是一栋建于1986年的泥砖房,多年前就无人居住,屋里屋外长满了杂草。罗霄租下老宅后,先请房屋检测机构对老宅进行安全检测,评估为B级——这说明房屋的结构承载力能满足正常居住。于是,他对老宅进行了简易修缮。

修缮后的老宅

此外,罗霄对老宅边上的烤烟房、牛栏进行了翻修,将其变成农庄的接待服务中心和餐厅包厢;他用木头在路边搭建简易的迎客牌坊,上面盖着稻䓍;为了突出乡村“土”味,他还弄来两辆生䅎的老式自行车,随意摆放在院落里。

烤烟房改造成了接待服务中心。

罗霄的生态农庄,就这样具备了原始雏形。

打造田园综合体,展示农家“桃花源”

罗霄的农庄面积有两百余亩,其中130亩是稻田。民以食为天,返乡创业的罗霄,首先做的就是当农民种粮食。

罗霄的“创业”,令许多村民摇头——村里的孩子读书后走出大山,不就是为了不当农民吗?

“新农民”罗霄种水稻,跟老一辈的村民不一样。他强调两个字——优质,不但选用优质的品种,还给自己立下规矩:不打农药。

水稻的生长周期一般有三四个月,长期不打农药如何避免病虫侵害?罗霄的方法是错开病虫害的高峰期,“别人插秧的时候,我才播种。我迟一个月。”

2021年,罗霄到外地学会了水稻直播——将发芽的种子直接播入稻田,从而省去育秧、插秧等环节。面对许多老农民的质疑,罗霄成为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直播方式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投入,还提高了水稻产量。“亩产毛谷1100斤,干谷也有950斤。”罗霄尝到了“创新”的甜头。

建设优质水稻基地的同时,罗霄打出了第二张牌——果园。

在稻田对面的山坡上,罗霄租了几十亩果园。他先后种植了猕猴桃、蓝莓、黄桃,很快结下累累硕果。在水果的销售方面,罗霄利用自己以前销售旅游产品的经验和资源,让果园里的产品供不应求。

罗霄展示果园里的猕猴桃。资料图

“路上摆摊的卖四五块钱一斤,他可以卖到12块钱一斤。”槐村的村支书陈建东感叹,罗霄的思路“跟一般的年轻人不一样”。

有创业雄心的罗霄,在前进路上并没有贪功冒进。直到2022年元旦,他才打出谋划已久的第三张牌——农家餐厅。

罗霄给餐厅取了个名字——槐村里田园餐厅。他装修的一个大厅、六个包厢,可同时满足一百多人用餐。食材上,他几乎都采用村里的“土味”,包括山上的蘑菇、冬笋,溪河里的鱼虾螺蛳,以及自己生产的优质大米,乡亲们做的黄糍粑、种的叶子菜、烘的腊肉、酿的米酒……

农庄里的一处田园餐厅。受访者供图

2023年7月,罗霄再次出牌——推出民宿。此时,桂东县的民宿产业发展迅速,罗霄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商机。

桂东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7年脱贫“摘帽”。这里地处罗霄山腹地,平均海拔近900米,森林覆盖率约82%,县域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4.6万个。2012年,桂东被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县”。

“来桂东,我‘氧’你”,是近年来桂东县常用的一句宣传语。得天独厚的康养条件,让这里的民宿发展具有自然优势。

位于竹林边的民宿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民宿,都是旅游带动的。”桂东县旅游服务中心主任曾曙光对澎湃新闻说:“桂东却是倒过来,这几年民宿发展起来了,倒逼旅游的发展。”

桂东的民宿,源于早年间的“农家乐”。2018年后,以避暑、康养为特色的民宿,在桂东的许多村庄如雨后春笋般地增长。2023年,全县的民宿已有900余家。

罗霄新建的民宿,也突出了环境这一优势。他在小溪旁、竹林边建了6栋小木屋。游客躺在小木屋的床上,可听见淙淙的溪水声和竹林里的鸟叫——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罗霄喜欢从游客的角度去揣摸和构思。他从楠竹林里辟出一条小道,在里面建了一个书屋和喝咖啡的场所;在小溪拐弯流过的稻田边,他搭建了一个简易茶楼,桌上摆着可以围炉煮茶的器具、几枝鲜花,以及可播放轻音乐的蓝牙小音响;在田园里,游客们可以参加犁田、除草、割稻谷等农事体验活动,小朋友还可以在田边玩滑梯、荡秋千、喂兔子……

游客们在农庄体验收割稻谷。何丽 图

田园风光、农事体验、吃住玩乐,这就是罗霄关于“田园综合体”的梦想。

罗霄在田边的茶楼煮茶。

让村民融入农庄,让游客“逛”村

慢工出细活。经过七八年的打造,罗霄的田园综合体初具规模了。他将农庄命名为“润和”,将果园命名为“碧水蓝天”;那6栋小木屋的民宿,则被赋予一个清新的名字——“听溪清舍”。

民宿、餐厅、田园、果山,罗霄的润和农庄成为农业与旅游结合的载体。如何吸引前来消费的人流?罗霄的妻子付菀功不可没。

罗霄返乡创业的第二年,心疼丈夫的付菀也回到桂东,在县城办了一家旅行社。在夫妻俩的努力下,长沙、衡阳等地开辟了来桂东槐村等地的5天4晚乡村游专线,每年可带来游客四五千人。

“他最大的作用是两个,一是带大家转变观念,二是引流。”寨前镇党委书记陈利桥评价罗霄时说,从槐村分流出来的游客,分散到其他村,“还辐射到其他乡镇”。

在罗霄等人的带动下,全村的民宿目前已发展到22家,全镇则有了138家。

“他们那里环境好、空气好,温度适宜,人也很纯朴。”来自广东中山的游客郭伍秀告诉澎湃新闻,她已经连续四年带“一帮朋友”来槐村康养,每次都会到罗霄的果园摘黄桃,她觉得“其乐融融”。

据罗霄介绍,在当地创业贷款等政策的扶持下,他这些年陆续为农庄投入三百多万元,一年约有三十万元的利润。“回本的话大概还要三四年。”他说,在当地政府完善了交通、环境等硬件设施后,他现在琢磨的,是如何让农庄提质升级,如何在旅游淡季通过民俗文化来吸引游客。

澎湃新闻记者在农庄采访罗霄的当天,正碰上桂东县委副书记、县长刘真来此调研。在桂东工作了10年的她对罗霄颇为了解。“有情怀、有激情、有办法。”刘真说,以罗霄为代表的乡村文旅带头人,对宣传推介桂东助力很大,桂东县已将乡村旅游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老百姓的腰包鼓了,县里的经济也就活了”。

罗霄的腰包,的确开始鼓了。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将乡亲们也“融入”进来。

“这个村子和村里的人,就是我这个农庄的根。”罗霄说:“没有他们,我就是飘浮的。只有他们融入进来,我才是有根有源的。”

槐村有1800多人,土地流转和务工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村民“融入”罗霄的农庄,最直接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到农庄务工,二是向游客卖土特产。对于前者,每年的旅游旺季和农忙时节,来农庄务工干活的村民有六七十人;至于后者,罗霄利用农庄这一平台,向游客销售村里的红薯干、腊肉、冬笋、土鸡蛋等农家特产。

最让罗霄上心的,是村里黄糍粑的销售。桂东的黄糍粑远近闻名。槐村的村民胡桂招有祖传手艺,但以前只是在春节前做些黄糍粑,挑到集市上去卖。

“平常不敢做,卖不出去的话就会发霉。”胡桂招说,2023年年初,罗霄带他到外地考察,学会了低温贮存、真空包装的技术活。于是胡桂招买来机器,但仍不敢扩大规模。“他(罗霄)让我放心做,万一卖不出去他来负责。”胡桂招在罗霄的鼓励下专心生产,一年来销售黄糍粑一两万斤,如今在门口竖起了“胡师傅黄糍粑”的招牌。

罗霄和胡桂招讨论黄糍粑的贮存方法。

“你做糍粑的我推糍粑,你做干货的我推干货。大家荣辱与共,一起赚钱。”罗霄觉得,他可以利用农庄游客多的优势,把村里的土特产“包装起来卖出去”。

槐村有位篾匠,能熟练编织筐箩等农用器具。罗霄动员他织些工艺品卖给游客,老篾匠觉得织那玩意没意思,担心卖不出。

“我可以跟一家承诺销售5千斤(农产品),但如果跟村里每一家都承诺5千斤,我破产也完不成。”罗霄觉得乡亲们转变保守观念很难,决定带几个“跟我走的”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人,“这需要时间,但我会朝这个方向去做”。

采访结束后,罗霄坐在小溪边的一张椅子上——这是他经常独自静坐和“构思”的地方。他说,他内心藏着一个“还没喊出来”的口号:“槐村,一个可以逛的村”。

“游客喜欢逛街,我的想法叫‘逛村’。”他笑着说:“如果游客们挨家挨户去‘逛村’,看到喜欢的土货就买,那咱全村的经济不就活起来了?”

设计 白浪

 

    责任编辑:马世鹏
    图片编辑:金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