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过年菜它称第二,没有菜敢称第一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底图来源/神笔Pro
在东北,年夜饭的归宿是杀猪菜;
在山东淄博,过年的仪式感是酥锅;
在山西,人们魂牵梦萦的是花馍;
在甘肃庆阳,承载团圆的是热乎乎的暖锅……
在美食顶流大省广东,年夜饭最让人挂念的便是——盆菜。
你想象一下,脸盆那么大的不锈钢盆,得2个人合力才能抬上桌,端坐桌边,眼里只剩下满盆如珍似宝的食物:
鲍鱼、海参、花胶、鹅掌、蚝豉(干牡蛎)、大虾、鱼丸、鸡块、烧鸭……以及青翠饱满的西蓝花和浓香扑鼻的鲍汁,这还只是第一层的;
第二层,是焖得正好的猪肉,和酿豆腐,风味点满,更夯实肚皮;
再往下,萝卜、腐竹、白菜、油豆腐、莲藕,这些耐煮的素菜,放到最后,小火慢煮时吸满了上层的汤汁。
朴实、豪横、霸气。
制作这一盆菜,要提前好些天准备,层层堆叠,极其讲究,谓之“打盆”——食材相互衬托,和而不同,味之有序。
众所周知,广东人在吃喝上极为讲究,但他们更在意的是“好意头”。
在广东,无鸡不成宴,因为鸡谐音“吉”,代表“大吉大利”;
一道生菜猪蹄,寓意“生财就手”,一整年都顺利发财;
烤得通红的脆皮乳猪,称为“红皮赤壮”,有身体健康、红红火火的祝愿之意;
普普通通的炸馒头,在广东人心里是“黄金万两”……
在中国人最在意的春节里,广东人更是把“好意头”发挥到极致。
这盆满钵满的盆菜里,装着毕生所需的吉祥话,接下来一年发不发财、运气好不好都看它:
鲍鱼,堪称盆菜之灵魂,通常放在盆菜最中心最尖尖的位置,吃上一头来年便“招财进宝(鲍)、年年有余(鱼)”;
图源/图虫创意
蚝豉,在粤语中音同“好事”,一口下去一整年“好事连连”;
粤语中“虾”的发音是“哈”,吃个大虾笑哈哈,烦恼统统走光光;
“上层建筑”里唯一的素菜西蓝花,乖巧地围成一圈,却寓意“花开富贵”,必不可少;
图源/中新网
中间那一层满满的焖猪肉,煨得油亮甘香,象征着“家肥屋润”;
广东人称腐竹为“支竹”,夹起一条来,都要说一句“知足常乐”;
普普通通的大白菜,从广东人嘴里说出来,那就是“和气生财”;
对了,最上层的鲍鱼、鹅掌、海参,都得是双数,六六大顺、发发发,不允许自己错过任何一个发财的机会。
纵是再简单的食物,生在广东,都会成为与人生有羁绊的那一份“好意头”。
关于盆菜的来源,有2个流传较广的故事,与南宋的一对君臣有关。
君,是南宋皇帝。
为躲避元军追杀,皇帝和臣民逃至香港新界的围村,时至半夜,众人饥肠辘辘,村民闻讯,纷纷拿出自家仅有的食物:萝卜、冬菇、蚝肉、鳝鱼等,煮熟后层层叠叠码在木盆中献给皇帝。饥寒交迫被这一份盘满钵满的食物慰藉,皇帝称此为天下最美味的佳肴。
此后,每逢喜事、节日,村民都会煮盆菜来吃,流传至今。
图源/图虫创意
臣,是文天祥。
南宋末年,元兵突击,文天祥和众人逃至广东深圳一带,随身士兵仅剩下些许米糕,没有佐餐之菜肴,附近船家心疼忠臣,把自己储备的猪肉、萝卜,和现捕的鱼虾堆叠在一个大盆里盛出来,众人围盆而食,便是“盆菜”。
无论是哪个版本,都说明了一点,盆菜起源至少始于南宋末年。
图源/电影《功夫厨神》
700多年过去,广东人依旧年年春节吃盆菜,但要论最巅峰的,当属深圳下沙村黄氏宗亲的恳亲大会。
几百人几千人的流水席,大家可能见过不少,几万人吃盆菜是什么场景,能想象到吗?
春节里的广东,气温和煦,3800桌宴席,铺满两万平方米的广场,4万黄氏宗亲到场,人声鼎沸。
一桌十几人,只吃一盆菜,寓意团团圆圆。
图源/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在广东人的记忆里,春节以外,但凡哪家有红白喜事,或是中秋,或者重阳,整村人都会齐聚在祠堂,吃这一份盆菜。
老早以前,用的是木盆,后来改用锑盆/不锈钢盆,底下放置一只小炉子,小火慢慢地煨着。
由最上层的鸡、虾、鲍鱼开始,到最后汤汁饱满的萝卜和支竹,尝尽鲜味,包揽好意头。
家人围坐,炉子里的小火苗微微蹿动,人们分享着生活里的苦和乐,吃得酣畅。
不论吃到的是山珍海味,还是乡间食材,熟悉的味道都会告诉你,这便是“团圆”,这便是“家”。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参考资料:
[1] 几千块钱的菜,广东人怎么拿盆装?
[2] 中国盆菜上位史
[3] 广东盆菜为什么能站上中国年夜饭之巅?
[4] 实拍深圳下沙村万人吃盆菜!昨天的场面简直太震撼了
[5] 这个春节,一道盆菜里的团圆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