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白细胞增多就是细菌感染吗?
春节期间,朋友带孩子回老家,感染了呼吸道疾病,说验了血开了药,但觉得当地医疗情况欠佳,希望我再帮忙判断下孩子的情况……他给我的只有血常规和对孩子症状的描述。
说到“验血”,其实范围很广,可以得到几百个参数,包括 酶 激素 抗体……但最常见的“验血”就是“血常规检查”。
我一直很反对通过一张血常规“看病”,好在这个孩子的情况不复杂,一张血常规虽不能说明疾病的全貌,但也能呈现疾病的部分客观事实。
朋友是个好学爱思考的人,提了有意思的问题:同样是血常规,在城市做的有三十几项,回县城做的只有十几项,一个抽静脉,一个扎手指,前后结果是不是有可比性?白细胞升高就是细菌感染吗?为什么症状好起来了,数字却高起来了?
血液的液体成分被称作血浆,血浆里含有3种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白细胞负责免疫防御,血小板负责凝固血液,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第一问简单答,理论上,晨起红细胞的数量会高一些,饭后白细胞的数量会高一些;静脉血和末梢血(手指血)也会有所差异但不明显,如果一次疾病中多次验血进行指标对比,同一条件下采血确实更有可比性,但也问题不大。
第二问和第三问,就让我来叨叨血常规检查中与感染和免疫相关的“白细胞”。
血细胞在血液里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取决于人的年龄和健康状况。成人与孩子的血细胞正常值差异非常大,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血细胞正常值差异也很大。儿童白细胞平均总数高于成人,不要被“参考值”牵着鼻子走。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 急性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严重烧伤、剧烈呕吐后等情况;白细胞减少,常见于 病毒感染、严重(细菌)感染、骨髓抑制等情况;不能简单看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来判断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所属一大类细胞的统称,有内含颗粒的白细胞,即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有不含颗粒的白细胞,即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他们有不同的外形,也承担了不同的功能,与病毒作战的白细胞 和 与细菌作战的白细胞 主力各不同,要分类来看。
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 和 淋巴细胞的数量 变化影响。
中性粒细胞,对细菌特别敏感,细菌感染越严重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就越高。
中性粒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经历 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细胞,最后成熟蜕变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人体健康或轻微感染时,血液中一般不会出现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
部分医院的血常规检查中会包含中性粒细胞的上述分类,用于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细菌感染越严重,身体对中性粒细胞的需求就越大,血液中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就越多——当与细菌进行激烈较量,可能出现中性杆状核细胞;当与细菌进行殊死搏斗,甚至可能出现中幼粒细胞——战局越惨烈,被送上“前线”的中性粒细胞战士就越“年轻”,即“核左移”(因为以前检查表格不是纵向排列的而是横向排列的,核左移即指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出现)。
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发现辨认抗原并将其摧毁、合成抗体等。6月龄后,白细胞分类逐渐以淋巴细胞为主;到4-5岁,淋巴细胞的数量与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接近;7岁后,白细胞分类逐渐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青少年期淋巴细胞的数量还是高于成人。淋巴细胞增多,常与病毒感染相关,一般会持续2-3周,有时会持续1-2个月。
其他几类白细胞因为数量本身不多,一般不会引起白细胞总数大的变化。
单核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消化各种有害物质,包括死亡细胞、细菌、异物。单核细胞是在血液中发育成熟,成长为巨噬细胞后,就奔赴全身各组织投身于免疫反应。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某些慢性感染 如 结核病。
嗜酸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较弱,但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能力较强,数量不多(不超过4-9%),增多情况与过敏、寄生虫病、一些皮肤疾病和肠道疾病相关。严重(细菌)感染的初期,嗜酸性粒细胞可能一度消失,当它再次出现,常预示着病情开始好转。
嗜碱性粒细胞,可能参与血液凝固和过敏反应,数量较少(不超过1%),增多情况罕见。
浆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形成抗体。浆细胞在血液中数量很少,健康成人的血液中没有浆细胞。浆细胞数量增多,常见于伴有淋巴组织受损的病毒感染,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风疹等。
顺便提一句与白细胞无关但在血常规检查常见的情况,当 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比积 都出现“箭头向上”,提示要赶紧补充水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