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种地和种房后,深圳南岭村开始种高科技企业希望带村民去敲钟
昔日“鸭屎围”,借改革开放春风和村集体努力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南岭村,又在经历新一轮转型。
11月16日,由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的“粤兴粤盛 勇立潮头创辉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深圳龙岗区南岭村社区。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向记者介绍,南岭村社区正在经历三项转型:一是培育高科技企业,从种地到种房转型种高科技企业;二是改造提升环境,建设现代化绿色新型社区;三是加强社区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治理格局。
“通过科技创新,带着村民敲钟上市,这是我们的目标。”张育彪说。
南岭村,位于深圳市中部,原属宝安县布吉公社,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1993年后,属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2004年9月,按深圳原特区外宝安、龙岗两区农村城市化的统一部署,改制为社区。
南岭村有数百村民加入逃港潮。有多落后?改革开放前,南岭村有134户、576人,分4个生产队,共有20多头耕牛、10多台打谷机,1间小型粮食加工厂,几间泥砖饭堂改建的生产队仓库。1979年底,村集体经济不足7000元,人平均年收入不足100元。
那时的南岭村,遍地是鹅屎鸭粪,臭气熏天,人称“鸭屎围”。贫困的生活迫使许多人逃到境外谋生,1956年至1979年,全村逃往香港的人数有500多人。特别是1979年5月6日,由于听信谣传,近200名青壮年村民,冲向深圳河,准备逃到香港去。
向贫穷宣战始于1980年。受“逃港”事件触动,一生产队队长张伟基多方沟通,引进内地一家电子厂与南岭村合办内联厂。他带领队里的干部、群众挑灯夜战、突击修路,整治脏、乱、差,修整花木,为内联厂的引进创造条件。
从这家内联厂开始,凭借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努力,南岭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7000元,增加至2017年的35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不足100元增加到如今的15万元。
为落后产能当“房东”,还能富多久?在经历了种地和“种房”两个阶段后,南岭村在三年前开始谋划“种高科技企业”。
“一定要有高质量的发展。”张育彪告诉澎湃新闻,“2016年召开村民大会时我就说,3年转型不成功我就辞职。”
他说起一个故事:“2015年以前,南岭村每年的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率都达两位数,但2015年只增加4%。我们清理一个低端的珠宝加工产业园,眼前损失了2000万元,但为发展高科技企业腾出了空间。”
这几年,南岭村社区斥资3亿设立了深圳市首个社区股份公司创投基金,先后启动了多个重点发展项目,包括清华启迪科技园项目、“南岭1983创意小镇”项目、南岭生物医学研究院项目、绿色智慧园区项目、南岭天安数码城项目等。
对于南岭村转型的优劣势,张育彪心中有本帐。他告诉澎湃新闻,科技创新需要试错,南岭村的坚实经济基础能提供试错成本;此外,南岭村村民的团结和凝聚力也是转型的保障。但人才的缺乏是需要正视的问题,例如需要专业化市场化运作的股权投资团队,南岭村就难觅人才。
“敲钟上市不难,更重要的是实现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要走出一条新模式,民营企业能做的集体企业也能做到。”张育彪说,希望这个高科技企业能够成为南岭村的品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