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图书馆开始的人类观察报告|翻翻书·书评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图书馆”长大的。
在阅读杨素秋的书稿之前,她的导师王尧也坦言自己从未深思过“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个问题。
2020年的8月,杨素秋告诉导师,下个月要去西安碑林区文化旅游局挂职,她解释说:“不是想做官,是想了解社会。我这个人太书呆子了。”在导师心里,她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刚到碑林区上班时,恰逢教师节。她欣喜地告诉导师,碑林区要建一个图书馆,归她负责。此后的六个月,图书馆建成了,大家也惊讶地发现,这位“书呆子”成了新闻人物。
2021年4月22日,碑林区图书馆正式开馆。开馆前,杨素秋接受了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的采访。她被称为“公共选书人”,在她看来,图书馆不应该是一个政绩工程,也不应该是一个网红打卡地,而应该是一个可以让人安静读书的地方。
杨素秋也在社交平台写道:“人生中很难再有一次机会,把一个图书馆一砖一瓦一书地搭起来。这是挂职生活给我的礼物。”
此前,我们发起了「建立一座理想图书馆,她经历了什么?|翻翻书·送书」的征集活动,最后选出三位读者寄送了《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样书。十天后,三位读者都已经阅读完,并写下了他们对这本书的理解和看法,以下是他们的书评。
在《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本书里,杨素秋用细致的笔触记录了自己一步步搭建一座图书馆的全过程。跟随她的叙述我们得以发现,原来想要建造一座图书馆是一件这么困难的事情:在有限的预算中操心选址、装修、选书,应对书商推销的烂书以及来自各方的质疑与不解……实际运作中,情况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但她用当代知识分子的坚持,完成了一座区级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
但是还有图书馆
文/长社
“只有从此处到彼处,才能认识新奇之物。”这是此书快要结束时的一句话,也契合了作者杨素秋经过一年观察写就的这本非虚构著作《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概括地说,这是一本从图书馆开始的人类观察报告:一位高校教师因缘巧合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除开繁琐刻板的会议、考核和公务活动外,杨素秋最上心的就是可以全程参与一个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建立;通过建图书馆和编书目她认识了各种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并用细腻诚心的笔写下这些人的遭遇和故事。
这本书完整地记录了一个处于地下的过渡期图书馆的筹建过程,当面对一砖一瓦的文字建筑时,作者同样充满了耐心,直到倒数第二个章节“最后的阵地”,关于图书馆的持续完善终于迎来一个高潮,因为馆配书的利润空间引来了权力的食腐者。“最后的阵地”既是周围人对正义的支持,同时也实指这本书,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部书稿是我最后的赌注”。
杨素秋告诉食腐者(所谓“中间人”),她正在写书,并且会把关于图书馆的事件如实写入书中。事情迎来了戏剧化的转变——杨素秋保住了书目,碑林区图书馆第二批新书比预期稍晚但顺利地上架。杨素秋引用了加缪《鼠疫》中朗贝尔和医生的对话来结束这场风波——“这一切里面并不存在英雄主义。这只是诚实问题。……我不知道诚实在一般意义上是什么,但就我的情况而言,我知道那是指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这是书中杨素秋从一开始就拥有的除勇敢之外的可贵品质,因为近乎成为一种本能的诚实,她可以从中获取温柔而强大的能量。这个能量同样也能带给她自我警醒的敏感,让一个人不至于轻易被“权力带来的甜”所蛊惑乃至吞噬。她用编书目和建立一个图书馆的方式实实在在地抗拒了所谓惯例和官场潜规则,并真真切切地改变和影响了因为图书馆而连结起来的人。
美国的钢铁大王,同时也是美国公共图书馆史上最重要的捐赠人卡耐基曾在其自传中说:“任何人的生活,只要真实地叙述出来,一定是引人入胜的。”“诚实”诚然是作为一个人最为重要的“本职工作”,也是人的生活和故事何以动人的根本原因。
当杨素秋将她所能够体会到关于图书馆与阅读的故事娓娓道来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份诚实所带来的动人力量。某个程度上说,遭遇不同的人就如同在图书馆里偶遇那些从来不会预想会拿起来翻看的书。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座属于杨素秋通过文字构筑起来的方寸图书馆。
“在全然不同的地貌当中,土壤湿润而沉默,孕育着我想获知的消息。”这是全书最后一句话,杨素秋这一年的经历犹如暂时换了土壤生活的植物。临走的时候,她接了一壶水给办公室一共十二盆绿萝都浇足了。翻完最后一页时,我突然意识到,她不只是一株孤零零的植物来到这片板结的土地上,这株植物的根系是带着泥土来的,以及潜藏在泥土里的,看不见的种子。
读书人说到底是孤独的,但并不孤单;因为世上有书,还有图书馆。
书籍比我们持久
文/袁媛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当我读完作者杨素秋笔下的人与书的故事,便有了答案。而这个答案愈清晰,我的情绪愈复杂。人们原本有权利在图书馆里体验由阅读带来的各种感受,更何况这些体验有益无害,然而实现的过程却并不顺利。
简单来说,本书分为图书馆修建前和建成后,两部分各有相关故事,读来可谓悲欣交加。杨素秋思维清晰,深知阅读的意义。作为挂职一年的“素秋局长”,她费尽心力同各路人马打交道,总算让碑林区的男女老少能够走进图书馆——地下图书馆,得到好书的滋养。
该书算是颠覆了我的认知,我本以为不就是建一座图书馆吗,好事啊,肯定是分分钟获批,然后麻利完工。没想到竟然这么费劲,处处受阻,暴露出人性中“利”字当头的弱点,读得我气不打一处来。如果说建馆的过程是盘“开胃小菜”,那么空荡荡的图书馆建成后,接下来给馆内添书的“正餐”所触动的利益更为复杂,被杨素秋称为“书目保卫战”。
我忍住愤怒往后读,逐渐发觉前面有多恼怒,待读到图书馆建成后与当地人发生的故事,就有多庆幸,庆幸杨素秋的到来及其和朋友们所付出的努力。人们有书相伴,仿佛是获得了用来抵御平庸日常的宝物。世上之所以有图书馆,正因读有益之书能开民智,抚人心,阅读使人们内心安宁,同时这份平静中也融合着勇气,可见图书馆是功德所在。米沃什在《但是还有书籍》一诗中写道“书籍比我们持久”,在他看来,竖立在书架上的书籍,“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或许救赎心灵的力量未必能从身边一个个具体的人那里寻到,却有可能由书架上某本发人深省的好书带来。
如今杨素秋播撒下善意的种子,至于日后这片土地将长出什么,还得依靠当地有心者的引导和保护。读毕本书,我不禁想到全国如碑林区一样没有图书馆的地区还有多少,这些地方的人们何时才能知道图书馆为何物,何时才能真正走进馆里,假如没有下一个勇敢的杨素秋呢,即便有,只靠一人顶住压力做的事又能坚持多久。在全国范围内修建图书馆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希望能有拨开云雾见日出的那天。
纯粹的人,做自己热爱的事
文/惠涓澈
杨素秋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文学老师,一次机会,她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她把自己一年的挂职经历,重点是碑林区图书馆从无到有的搭建过程写成文字,出了书, 便是这本《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标签“译文纪实”。
事情很碰巧,道理很朴素,成事不简单。碑林区为迎接评估定级务必在一定时间筹建一定面积和馆藏的图书馆。作者挂职刚好遇到这个节骨眼,这项重任责无旁贷又好像是天然选择。经费有限,想法单纯,就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选书既发挥了自身的专业性,同时又调动了书友的专业经验。但图书馆这清水衙门,也被利益盯上,要榨油水,要黑回扣,还有吃信息不对称的红利。怕是平时得逞惯了,傲慢骄横,可惜在纯粹的知识分子这里行不通,她巧思妙用掌握信息,充满智慧和乐观,顶住压力,用正义守住了最后的阵地,达成心愿,建成理想的图书馆。
书中的主线是建图书馆,重点和冲突是书目选择。她把社会的丑恶撕破示众:尤其是“那个领导”,德不配位的人做领导,差距不是建设图书馆的认知、专业和智慧,而是做人的基本德性修养,还有面对那些自称“规矩我都懂”的馆配商,“姐姐我——是不会被腐蚀的,咳,咳”。对恶有多无情,对美好就有多热烈。作者是个温暖的人,书中她也不吝篇幅和溢美之词:比如那五十多个朋友的推荐书目和书的故事,以及她们如何走近书。在我读来,五十多个朋友,就是五十多本真人图书,天然构成一个宝藏“真人图书馆”。她坚持正确的主张,图书馆是新的,但书可以纵横古今。刻板的去解读达级要求,就会不合图书馆传承人类文明的时宜。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做正确的事,难道不对吗?书是为了用的,“这个书目,是给人民做的”。为人民选好书,理直气壮。
这是一本好书,目力所及,写图书馆创建千头万绪不遮不掩不藏不掖独此一本。我们需要真实、真诚和真相,我们需要审视、审问和坚持。喜欢作者,喜欢作者的美丽、专业和正义,也喜欢作者的文笔、心灵和勇气。文学依然神圣,文学传递、倡导、启发真善美,文学是人学,凸现人性、情感。书中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平实的语言又略带一点小幽默,很调皮,表达有画面感,使人常有身临其境之感,置身其中,忍俊不禁。
作为一个图书馆人,我对此书充满了敬意和思考。被文学浸润的作者,思想高贵的灵魂,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弱,但嫁接到书目上无疑会放大。有文明就有图书馆,有读者就有图书馆,图书馆,让社会更美好。愿此书不断推广,正心明道,汇聚力量,齐赴光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