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华强北,靠Vision Pro再打“翻身仗”?

2024-02-19 17: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地铁站里的乘客比比划划,健身房里的老哥虚空施法,甚至还有人戴着头盔遛机械狗…随着苹果Vision Pro第一波线下销售正式开启,率先尝鲜的一批人已经通过一系列测评及花式玩法,成功带动了Vision Pro的热度,唤起了全球消费者对这一“新物种”的好奇心。

长达七年,苹果用Vision Pro再次证实了其在电子消费领域拥有变革性的力量和地位。

当然,Vision Pro是否能够真正满足用户需求,推动虚拟现实迎来“iPhone时刻”,并带来一种全新的自然交互的变革,现在还言之过早。

这并不妨碍市场对Vision Pro的热捧,在电子消费产品近乎创新停滞、消费动力严重不足的背景下,Vision Pro的出现为电子消费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对虚拟现实硬件和软件的升级无疑将起到巨大的引导和刺激作用。而如此热闹的科技圈“盛会”自然少不了华强北的身影,黄牛还没把Vision Pro背回国内,国内已出现“高仿”之作。

萧瑟许久的华强北,要迎来转机了吗?

苹果需要华强北

Vision Pro之所以引起全球热议,不单单是因为它由苹果打造,而是作为苹果的首款头显,其产品本身的软硬件设计就足以达到业内顶尖水平。

 

 

从硬件来看,显示屏方面,苹果Vision Pro的内屏搭载了两块1.42英寸索尼Micro OLED显示屏,像素密度约为3400PPI,拥有2300万+像素,可提供双目8K级分辨率,外屏则为柔性OLED;传感器方面,足足配置了 12个摄像头,5个传感器和6个麦克风输入。从显示模组、芯片到传感器,这些核心的硬件配置几乎被苹果做到了极致,从而使得Vision Pro的交互和显示效果最受体验者的好评。

如果想要真正感受虚拟现实技术的未来科技感,Vision Pro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只是,单价格这一门槛就把很多人拦在了门外,这让Vision Pro的市场教育严重受阻。而在国内,华强北恰恰扮演着苹果产品“推广者”的角色。

水货iPhone曾是华强北山寨产业的“主力产品”,海外版iPhone从各种渠道流入华强北,在解除运营商锁定后低价卖给顾客。这一庞大的需求驱使国内的二手倒卖商趋之若鹜,由此催生出了华强北的“水货手机江湖”。后来,苹果无线蓝牙耳机AirPods的发布,又带给了华强北第二春。

当初,AirPods发布时面临的状况和Vision Pro极为相似,过于激进的产品设计让其一经发布就遭遇冷嘲热讽,过高的定价更是让消费者大跌眼镜,望而却步。但几年后,AirPods成功引领了耳机行业的变革,将无线耳机推向主流,这一过程中,华强北仅需50-200元的山寨款可以说为AirPods渗透到大众消费者层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山寨耳机虽然出货量巨大,但利润相对微薄,头显显然存在更大的噱头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所以,这次华强北选择更快跟进苹果的脚步。

一家名为深圳亿境虚拟的公司赶在Vision Pro正式发售的时候推出了高仿版Vision Pro,这为其迅速带来了热度。该产品在外形明显复刻Vison Pro,能够提供的功能较为基础,也较少,不过售价仅1000多元,还不到Vision Pro的零头,这是其主打的优势。

据采访,产品一经发布,亿境虚拟受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客户咨询,一时间关注人数猛增。

毫无疑问,苹果Vision Pro真机发售后,市场上还会涌现出更多“国行版”或是“山寨版”的Vision Pro。尽管苹果较高的技术壁垒让华强北的厂商们很难复刻出可替代的产品,可我国市场潜在的需求让苹果无法忽视华强北这一最大的渠道商集中地,同样地,日渐失去活力的华强北更需要新的引领性产品来刺激。

华强北重现XR热潮?

近两年,华强北变空了,很多路过的行人或进去的消费者对此深有体会,空荡荡的过道,紧闭的卷帘门,安静的市场,走在里面,能看见不少旺铺出租的标签。

作为电子消费市场的风向标,华强北一直是技术潮流的跟随者,而潮来潮去,也裹挟着华强北的大小厂商和创业者们。2016年被虚拟现实概念点燃的VR技术潮流就是华强北经历的一个周期性风口,甚至可以说,当VR风口停歇留下一地鸡毛后,回过头去看,华强北反而成了这次风口的最大赢家。

VR概念爆火时,在淘宝搜索“VR眼镜”,你可以发现大多设备是价格不到100元的“VR 3D虚拟现实眼镜”,其中排名靠前的店铺,月销量能达到五万,这些设备大概有一半来自华强北。

 

 

据新闻报道,当时深圳VR设备每个月的出货量至少有500万台,而这个数字比几大头部VR设备制造商的销量之和还高。数据显示,到2016年年底,Oculus Rift的预计销量将达到35万台,HTC Vive的销量为42万台,谷歌Daydream设备销量45万台,索尼PlayStation VR的表现最好,累计销量将达到260万台。

毫不夸张地说,在国内,众多消费者首次接触虚拟现实技术,正是通过这些来自华强北、几乎不足百元的VR盒子。而且这场风口既催生了创业公司,也催生了下游的代工厂,使华强北围绕VR硬件设备初步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如今华强北之所以能迅速推出Vision Pro的山寨产品,与此脱不开关系。

 

 

受益于华强北对电子消费产品强大的“复制”能力,很多消费者现在对华强北版的Vision Pro翘首以盼,他们称,“买不起Vision Pro,但我相信华强北”。

不过,对于XR这一尚未成熟的赛道,华强北的追随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当初VR风口时已经暴露,即参差不齐的硬件设备造成用户体验感欠佳,可能会降低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期待,对新兴产业造成一定的损害。

像此次由Vision Pro带火的MR设备,本身有着比VR头显更高的技术门槛,苹果又将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水平进一步提升,这为华强北对Vision Pro的模仿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如果只是为了蹭一波MR的热度,届时市场上出现的只是一堆粗制滥造的MR设备,或许连初级的体验需求都满足不了,有了前车之鉴的消费者未必会买单。

比如亿境虚拟的头显,据媒体测评,目前该产品主要以大屏显示内容为主,支持一些简单的视频播放、图片浏览功能,并不支持空间视频播放。这似乎还是原来华强北制造VR设备的产品路线。

Vision Pro赶在了不好的时候?

虽说Vision Pro的发售再次掀起了XR技术硬件设备的热度,可目前整个市场还处于一种观望状态,华强北的大小厂商们也是如此。相关新闻报道显示,愿意“复刻”Vision Pro的华强北商户,其实不算多,而对于一些有意尝鲜的个人买家,有些卖家甚至直接在评论区劝退,坦白表示“产品还不到位,建议观望”。

华强北向来是什么火做什么,它现在的冷静显然反映出对这波硬件浪潮不太看好的态度。

 

 

以AR/VR/MR头显为代表的虚拟现实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寒冬。根据洛图科技发布的新一期《中国消费级XR市场调研报告》,报告指出 2023 年中国消费级XR市场暴跌34%,相关设备全渠道销量为61.3 万台。同样地,美国市场也大幅下滑,2023年 VR、AR 硬件的市场规模下跌了40%,仅有 6.6 亿美元。

押注元宇宙和XR的Meta便是一个直观的例子。2021年秋季,Facebook更名为Meta之前,旗下 Reality Lab 的年营收为 13.9 亿美元。2022年秋季,经过一年的巨额投入,这个数字仅仅只增长了3%,到14.3亿。到2023年,这个数字直接同比缩水40%,仅录得8.3亿。

 

 

在宏观经济压力倍增的背景下,企业降本增效、技术成熟度和稳定性、硬件设备价格较高及内容生态匮乏等多重因素,共同抑制了全球AR / VR/MR头显的增长。苹果Vision Pro的面世固然给整个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可在这种不利的环境下,它未必能扭转当前行业的发展态势。

一是Vision Pro本身尚未达到成熟的程度,存在很多明显的产品缺陷,比如不轻便、电池续航太短,更何况没有大量的应用程序支撑硬件。在业内人士看来,第一代Vision Pro仅仅是苹果的一次试水,起码还要经过几代的更迭才能更加完善,满足更多的需求。

二是相比智能手机,智能头显究竟存在多大的市场空间还未经证实,这限制了产业链上下游厂商的跟进和更多企业的参与,以及开发者的创新。据美国知名投行韦德布什分析师预测,Vision Pro 2024年销量预期可提高到60多万台,2025年Vision Pro的销量将超过100万台,然而这个数字跟智能手机对比,只能算是小众。

换句话说,除非苹果的MR头显达到媲美iPhone、AirPods等产品的销售体量,否则当前预测的增长很难调动相关制造企业的胃口,驱动产业链上下游加大产能,增强对虚拟现实行业的信心。

毕竟,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信心最为难得,也最为珍贵。

从2016年至今,虚拟现实产业几经波折,既携带着大众对于未来技术的无限憧憬,可又始终缺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标杆性产品。苹果Vision Pro的出现或许会是一个分水岭,但它能否成为下一个“iPhone”还需时间验证。

道总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同名微信公众号:道总有理(daotmt)。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