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史英华】苏轼与发小巢谷那些事‖邓敏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3期
苏轼与发小巢谷那些事
邓 敏
苏轼一生朋友很多,其中不乏患难之交,但真正具有侠肝义胆的屈指可数。在这个庞大的朋友圈中,他的发小巢谷,则是最具传奇风格、最易被忽视的一人。当苏轼春风得意、在朝为官时,巢谷隐藏不现。而在苏轼不断遭贬、屡陷困境时,他却一再出现。有关巢谷的史料和后世研究成果极为有限,基本限于苏辙在其《栾城集》中的《巢谷传》所记载的那些信息。今人读来,依旧感佩不已。
巢谷其人
巢谷,出生于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眉山城外的乡村。字元修,因排行老三,又唤作巢三。
他的父亲叫巢中世。那时眉山乡学盛行,其父边从事农业边跟着读书,后来还成为村里的教书老师。巢谷启蒙时就跟着父亲读书识字,他虽比苏轼大11岁,但其“朴实博学”,因而跟苏轼在乡学里就有了结交。
巢谷曾去京城开封参加过进士科考试,但是未中。由于他身材敦实,力气特别大,在旁观了武举考试之后,遂产生了另辟路径、弃文从武的念头。蜀地习武结社、守土保境之风,在经过王小波、李顺起义事件之后很是盛行,眉山概莫能外。巢谷于是置办弓和箭,开始学习骑马射术。武艺学成之后,虽未考中进士,却让他成了文武兼修之才。
北宋时期,西夏崛起。宋仁宗、宋神宗、宋哲宗先后都大规模对西夏用兵,河湟地区成了双方交战的主战场,先后爆发过几次大战役,这就是著名的“熙河开边”。巢谷听闻西边有战事,便仗剑西行,到了陕甘宁边防前线一带去游历,增长自己的见识才干。其间,巢谷结识了一个叫韩存宝的大宋将领,两人关系特别好,巢谷还教过他的兵书,从而结下了坚如磐石的深厚友谊。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朝廷“命泾原路总管兼第一将、四方馆使、忠州团练使韩存宝都大经制泸州蛮贼事”,韩存宝“经制十万之众”,统一指挥镇压屡禁不绝的泸州南部蛮族暴乱。因不熟悉川南地情,韩存宝特意邀请巢谷这个四川朋友随军担任私人顾问。
十月,战斗打响。韩存宝并未如巢谷等人所言采取就地建立城寨、步步紧逼的战术,同时又遇蛮族首领不战而溃逃,战争并未取得彻底胜利,就擅自退兵回泸州。不料朝廷认为韩存宝犯了“出师逗挠,遇贼不击”等罪,决定于次年八月在泸州将其处斩。韩存宝自知死罪难逃,便拜托巢谷:“我本是泾原一介武夫,死不足惜,只是妻儿不免要挨饿受冻了。我装钱的袋子里有几百两银子,现在除了你没有人可以代我把钱送给我的妻儿了!”巢谷答应了他,立刻换装改名,千里潜行陕西,将银子如数交到了韩妻手上。
韩存宝生前之托,在当时没有任何人知晓,他完全不必担此风险、立诺必行、千里奔波!于此,其豪侠之气可见一斑。
在完成这一托付之后,巢谷为避祸隐居江淮,匿其踪迹。
苏轼泄露巢谷祖传秘方“圣散子”
不久,巢谷听说老友苏轼被贬到黄州。元丰五年(1082)九月,他飘然千里前去黄州探望。此时,苏轼谪居黄州已快两年,在这里见到了老家来的第一人,而且是儿时的同窗伙伴,一家人自然高兴得不得了。
巢谷陪同苏轼一家参加了当地的秋收劳作。虽年已59岁,但能文能武之人仍然是个壮劳力。
他在东坡雪堂住下之后,苏轼就将两个儿子(13岁的苏迨、11岁的苏过)交给他教授。能够成为苏家的西席(老师),再次说明巢谷学养不凡。
黄州生活是苏轼最落寞的时光,两人作伴饮酒作诗游赤壁,一起田间劳作林下会友,这份温情大大缓减了苏轼的内心苦闷。苏轼《大寒步至苏轼赠巢三》,生动地记下两人清贫与共、温馨相守的生活场景:“春雨如暗尘,春风吹倒人。苏轼数间屋,巢子谁与邻。空床敛败絮,破灶郁生薪。相对不言寒,哀哉知我贫。我有一瓢酒,独饮良不仁。未能赪我颊,聊复濡子唇。故人千钟禄,驭吏醉吐茵。哪知我与子,坐作寒螿呻。努力莫怨天,我尔皆天民。行看花柳动,共享无边春。”
巢谷是个奇士,不仅是文武奇才,还略通医术,手中积累了“圣散子方”等大量药方,平常也喜欢钻研医书。这和蜀地眉山道教盛行有关,也与他常年云游在外、习武从军相关联。“圣散子方”据说是他祖传的秘方,被他视为至宝。而苏轼幼习道学和岐黄之术,也喜欢收集药方,后来的《苏学士方》就是他收集的药方集子。
恰逢此时黄州出现疫情,巢谷出手救治了不少人。苏轼很想得到他手上那些秘方,软磨硬泡好久巢谷方才应允,并要求苏轼指着江水发毒誓,这些方子只可以用来救人,绝不外传。苏轼事后却认为这样有效的方子,应该用来救治更多的民众才对。他便顾不得之前的誓言,私下把这个药方传给了当地一位名医——后来的“北宋医王”庞安时。巢谷知道后,也只是胸口一拍——“我认栽”,并没有和苏轼大吵大闹。这两个眉山人的格局和胸怀,都着实令人感叹。
“圣散子方”在苏轼知任杭州时派上了大用场。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春天,杭州“饥疫并作”,苏轼又用这个方子造锅施药,救活民众无数。后来,苏轼还为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以信为序,此书中就收录了“圣散子方”,于是广为流传,倍受推崇。
圣散子方是治疗瘟疫的方子,但具体是治疗哪种瘟疫?是寒疫还是瘟疫?如何对症施药?庞安时书中将此方归到寒疫处方当中,并未讲清其他对症施治的注意事项。所以苏轼在有了两次成功的应用经验后,在其《圣散子叙》中便有失审慎地断言“用圣散子者,一切不问”。或许他这样的推崇是自信过了头,他毕竟不是专业的医学家,据后世医家在深入研究苏轼病案之后认为,他最后死在常州也是错在他自己给自己开的药上。
再后来,在宋末到明朝的几次大瘟疫中,有很多人硬生生套用过这个方子,结果出了不少惨烈的意外。此方于是被人诟病和责难,乃至弃用。其实,药方是死的,用方人是活的,要辩证施药,要对病症、调剂量,不应该机械照搬。
给黄州带来眉山人情味的“元修菜”
“巢谷寄菜种”,也透射出巢谷与苏轼交往的侠肝义胆。
苏轼在黄州时不仅思念家乡,更是思念家乡的一种味道,自称“去乡十五年,思而不可得”。刚到黄州,就曾写信叫巢谷给他寄些种子过来。
这让苏轼恋念不忘的到底是何种美食?据考证,就是眉山田间地头常见的野豌豆,诗经中叫做“薇菜”,“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这次巢谷来黄州,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专门给他送眉山的野豌豆种子。到了秋末,种子往东坡雪堂周边一撒,很快就一丛丛地长得郁郁葱葱。摘其嫩芽,素炒,煮汤,或者焯水后凉拌,味道真的不摆了,跟今天我们常吃的豌豆尖味道差不多。
苏轼高兴极了,解馋之余还将“巢谷寄菜种”与“张骞移苜蓿”“马援载薏苡”相论。因为巢谷,故有了“巢菜”之名。巢谷字元修,故苏轼又将其亲热地叫作“元修菜”。元修菜,见证了苏巢二人刻骨铭心的眉山人情味,这种人情味不仅仅存载于美食之间,还表现在一种特殊的为人处世之上。
苏轼在黄州还写了一篇很有名气的《遗爱亭记》。这篇记不长,是苏轼代为巢谷所写。元丰五年(1082)重阳节,黄州太守徐君猷任满离任。他颇有惠政,且对“监管对象”苏轼很是照顾。在各界人士为徐太守举行的饯行宴上,安国寺继连法师希望在座诸位给本寺一新建的亭子取个名号。众说之下,苏轼提出命名“遗爱亭”较好,有留下仁爱之意。徐太守欣然认同,并请巢谷为遗爱亭写个记。
巢谷闻言立刻起身,看向苏轼——“写记你才是高手啊”。正在大家迟疑之间,苏轼立刻会意,主动请缨,大笔一挥,《遗爱亭记》一气呵成。注意两点:一是在题下特别写明“遗爱亭记代巢元修”一行字,说明巢谷在场、作记关巢谷的事;二是文章内容结构,起首设问,直接引用汉代何武的典故,接着对遵循事物规律、为政清净不折腾、深受民众拥戴的徐太守加以褒扬,然后记叙了徐太守与他同游安国寺吟诗作赋的过往,最后说明此记的由来,主题突出,观照全面,真实可信,青史可传。
实际上,巢谷到黄州已有一年,中间经苏轼介绍认识徐太守,三人还多次一起饮酒唱和。而且巢谷作为苏轼孩子的家庭老师,徐太守对其文才自然也是相当认同的。本来一人命名,一人作记,徐太守的安排也是合乎情理的。
但是巢谷也是一位谦谦君子,自知没有显赫功名,又长期漂泊在外对太守事迹了解有限,由大家苏轼来写这篇文章更合适;而苏轼欣然命笔并特意点明“代巢元修”,既写实又照应了巢谷的胸怀与情分,顺便又对徐太守的关怀照顾表达感激之情,更为重要的是借赞扬徐太守而抒发自己对无为而治、为官不乱折腾的执政理念的认可。
巢谷徒步万里探望苏轼兄弟亡命岭南
又过了一年半,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由黄州改迁到汝州任团练副使。虽然前途未卜,仍不被重用,但朝廷的政治气候已经在趋缓。见老友有了转机,巢谷便辞别苏轼返回眉山老家。
此后几年时间,因高太后垂帘听政,旧党执政,苏轼官运一路开挂。他再次回到朝堂,从登州知府、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知制诰,到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一路风光无限,如日中天。然而,这期间巢谷反倒从苏轼的圈子中消失了,苏轼的座上宾当中始终没有出现他的身影。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巢谷又闻苏轼、苏辙兄弟同遭不幸,双双被贬岭南。他顿时心生波澜,义愤胜于挂念,遂不顾亲朋劝阻,执意要去广东看望苏轼、苏辙兄弟。他以73岁古稀之龄,于冬月从眉山出发,沿水路出川,过湖北入江西之后,弃舟登岸直奔赣州,跨越千里关山至岭南,历时3个多月才到达梅州。一到梅州,巢谷就给苏辙写信:“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和巢谷的身体状况,他不听亲朋相劝万里跋涉来探老友,并非逞匹夫之勇,他早有抱死一见的思想准备。
最后,苏辙在其贬居地广东龙川(佗城)见到了一身风尘、疲惫瘦削的巢谷。苏辙大为感动,含泪相拥:“谷于朋友之谊,是无愧高恭!”元修兄呀,你就是个高古之人啊!你可玩真的,跋涉万里只为探望我们落难的兄弟!在别人对我们避之不及的时候,在讥笑你不可能独步岭南的时候,你却用行动证明了你的侠肝义胆和对友情的最真。
巢谷此时方知——几个月前,苏轼又被贬到海南儋州。稍事休整后,他又执意要去那个蛮荒之地看望苏轼。苏辙劝说无效后,见他囊中羞涩,只好勉力资助他一些盘缠。
巢谷坐船到达新会时,遭遇当地土贼劫道,盗走了他的行李和盘缠。后来,听说盗贼在新州被抓获,他又赶去取回盘缠。谁能料到,经过这番折腾,急火攻心,巢谷病倒了,不久客死异乡。这里,距离儋州的苏轼还有一千里路,距离龙川的苏辙只有四百里地。
噩耗传来,苏辙失声痛哭,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劝住他。
苏轼闻随即获此消息,大为悲伤。他立刻写信告知眉山老家的杨济甫,请他资助巢谷远在西北军中的儿子巢蒙前去迎丧,同时请求地方官员给予协助。
后来,苏辙特意写下了《巢谷传》,其生平事迹才得以留传下来。
在今天的眉山,巢谷当年居住的地址已无从考证,也没有留下任何墓葬方面的讯息。有人想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增加一点资料也无处可查,尤其在今天东坡区和丹棱县的户籍档案上已查询不到巢姓后人了。如今在广州从化区还有巢氏大祠堂,奉巢谷为祖宗。
也许,在今天的眉山应该立一组二苏与巢谷的主题雕塑。巢谷与二苏的这些故事所体现的忠肝义胆之风,既是对朋友最好的诠释,也是值得现代人厚补的一种精神。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邓 敏(眉山日报社总编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