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见微|农民工

吴怡
2024-02-17 11:01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编者按】

见微知著,窥一斑而见全豹。

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信念、克服困难时的坚韧,都深耕于中国人的生活细部。龙年春节到来之际,澎湃新闻记者沉下身、静下心,深入到中国社会的真实生活之中,发掘沉潜于民间虽百折而不挠的信念与意志。

这些来自生活细部的故事集结成“见微”专题。今天讲述的是一个广东家族里的奋斗故事。

作家余华写了一本书,名为《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其中有一段话是这么写的:历史的差距让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欧洲四百年的动荡万变,而现实的差距又将同时代的中国人分裂到不同的时代里去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现实和历史双重的巨大差距里。

这种现实的差距不仅体现在一个国度里,甚至浓缩到一个家族里,在广东尤为明显。广东是被改革开放深刻改变的一个省份,时代的列车驶过来,有人挤上车,一路疾驰,意气风发;也有人拼命追赶,还是被时代甩在后面。

阿豪是粤西某村里有名的富商,60多岁,平时为人低调,不太张扬,过年那几天,一辆从深圳开回来的劳斯莱斯再也掩盖不了他的财气。村子里的人围观这辆价值千万元的豪车,关于阿豪的发家史也开始广为流传。

这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说起。阿豪小时候家里比较穷,青年时期到珠三角地区做建筑工人,算是典型的农民工。他干活踏实勤快,头脑活络,慢慢地从建筑工人做到了包工头,赚得比原来要多,具体就是承包一些建筑的活,再招揽工人,把这些活分派下去。

赶上广东经济蓬勃发展,各地基建大干快上,阿豪赚到了第一桶金。彼时,深圳的城中村地价便宜,他干脆买了地,建了多栋房子,用来出租,当起了“包租公”。

他亲眼见证了深圳的腾飞,见证了“深圳速度”。城市的巨大变迁也让他嗅到了商机,他在深圳城中村买下了更多房子和地块,投资这些看起来破败脏乱的地方,等待着它们有朝一日身价暴涨。

这一天果然来了。2007年以后,深圳土地、房价开始暴涨,城中村改造陆续推进,政府征收拆迁,开发商开出了天价补偿款。阿豪手里的地和房成了“香饽饽”,转成了账上他从来没见过的巨额数字,他再把钱投资建了商业大厦。曾经的穷小子变成了富豪,原来造富神话是真的。

阿豪喜欢帮扶老乡,建楼的时候,会找一些老家那边的建筑工人帮忙,阿强就是其中之一。两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算是亲戚。得知阿强在老家建房缺钱,阿豪给他预支了多几个月的工资回家过年。

阿强早年也是进城的农民工,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是建筑工人,没什么变化。他五十多岁,每年都到珠三角地区打工,哪里有活去哪里,一年到头只回一两次家,春节是他在家待得最长的。

妻子带着三个孩子在老家读书,他负责在外面赚钱。他老实本分,性格和顺,做事比较保守,每年赚到的钱不多,过年的时候会把钱都给妻子,剩余没有多少钱给父母。父母和妻子会抱怨他赚得少,他只是笑笑,也没怎么解释。

阿强早年长得还算俊朗,但二十多年的泥水工让他变得比同龄人苍老一些,腰也被生活压得越来越弯。他咬紧牙关,拼命赚钱,希望孩子能够成才,找份好工作,这样他就能轻松一些了。

他努力攒下一点钱,在村里买了一块地。村里的地价也飞涨,二十多年前只需要两三千块就能买到一块地,前几年涨到了近十万。他挑了一块不大不小的,花了9万块。

本来他想把另外几万块钱用来建房,但儿子跟他说,“能不能先供我读书,等我出来工作之后赚钱再建房?”阿强心想:大学生好歹比农民工赚得多,工作也更轻松一点吧。他看着打好了地基还没开始建的房子,点头同意了儿子的想法。

(文中阿豪和阿强为化名)   

    责任编辑:蒋子文
    图片编辑:金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