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初唐四家陆柬之的书法之路

2024-02-19 07: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 鹿离 

注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苏州做为人文渊薮,历史上出过非常多的杰出书法家。西晋才子陆机有《平复帖》传世,被认为是“章草”的经典;唐代草书大家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潇洒恣肆,开创大草一路风格;明代以文征明、唐伯虎为代表的“吴门书派”,风头强劲,独领风骚。可惜,在历史的角落里,有一位大书法家却有点默默无闻,试着走近他的身边,微微掸去其上的灰尘,又瞬间绽放出万丈光芒。这位被人忽视的大书法家就是唐代初年“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苏州人陆柬之。

1

“青出于蓝”:书法有路勤为径

陆柬之像 图源网络
陆柬之(585—638年),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

陆柬之在唐初的书坛地位颇高,被时人认为能与虞世南、欧阳询那样的书法名家相抗衡。为何正史上默默无闻的他,能与“初唐四大家”比肩呢?这都与他的家学传承、姻亲关系以及社会环境有关。家学奠定了书法基础,姻亲辅助提升了书法境界,社会环境让他汲取到了“二王”书法精髓,三者相合,助他从初唐书坛脱颖而出。北宋人朱长文在《墨池编》中夸赞他:

柬之以书专家,与欧、褚齐名,隶行入妙,草入能,隶行于今殆绝遗迹,尝观其草书,意古笔老,信乎名不虚得也。

朱长文将陆柬之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进行比较,认为他们的书法水平相差不大,可以并驾齐驱,是一位书法大家。此处的“入妙”与“入能”,是在评比书法品第,是在说隶书、行书能入妙品,草书能入能品。唐人张怀瓘在《书断》中,将书法分成神、妙、能三品,每品又有上中下三等,共计三品九等。这明显在仿效九品中正制,彼时离魏晋未远,人们评价事务还带有强烈的“九品中正制”的痕迹。

在传统书法中,家学对书法家的影响颇大。比如,蔡邕与其女文姬,钟繇与其子钟会,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欧阳询与其子欧阳通,不胜枚举。陆柬之出身华亭陆氏。其先祖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陆机手书的《平复帖》,被人誉为“草书、若篆若隶,笔法奇崛”,具有极高的书法造诣。自陆机之后,华亭陆氏兴盛了数百年,传承自陆机的书法,在一代代后人的手中不断得到继承与发扬。陆柬之的祖父陆琛,在南陈曾担任中书舍人一职,参与朝廷文书诏令的起草。此职位的书法乃朝廷的脸面,不是书法高手往往难以承担。

《平复帖》 陆机 晋 故宫博物院

陆柬之本人在唐高宗一朝,担任太子司议郎,也经常与文字打交道,必须要有过硬的书法水平。其子陆彦远也以书法闻名于世,当时的人们将他们父子并称为“大小陆”,肯定了他们书法成就。由此可见,陆氏书法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也证明了家族传承为书法家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陆柬之要想在书法上更进一步,就需要依靠名师指点。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浙江宁波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是陆柬之的舅舅。他既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更是初唐四家之一。无论在人品德道,还是文学修养,或者书法造诣上,他都对陆柬之有着莫大影响。李嗣真在《书后品》中记载道:

(陆)柬之学虞草体,用笔青出于蓝,故非(萧)子云之徒,正隶功夫恨少,不至高绝也。

明明白白地记述了陆柬之受到过虞世南的指点,专心学习草书,甚至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地步。萧子云是南梁的大书法家,善长草书与隶书。李嗣真用“正隶功夫恨少”,表明陆柬之的书法还是有所缺陷,在隶书上下的功夫太少,功力未能圆满,因此不能给予高绝的评价。

《张翰帖》欧阳询 唐 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虞世南的指点,传说陆柬之还得到了欧阳询的指点。欧、虞二人是好朋友,拥有多年的深厚友谊,而且两人都醉心书法,苦心孤诣,水平极高。看到好朋友的外甥如此聪明好进,欧阳询恐怕也会时常指点一二。得到这两位初唐大家的日夜提点,陆柬之的书法想不一日千里都很困难。

除了家学与舅舅的指点,陆柬之还希望从书坛圣手王羲之的作品中吸取更多营养,直追魏晋,取法高古。一方面初唐的书坛被王氏书法所笼罩。唐太宗本人就非常推崇王羲之,称赞道“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将其立为书法界的标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这股风潮下,陆柬之临摹王氏法帖,吸收其书法,化为已用,也就可想而知了。除此之外,陆家传承久远,又久在江南,收集王羲之、王献之的传世作品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陆柬之仔细观摩,书法水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行书五言兰亭诗卷》陆柬之 唐 上海图书馆藏

身兼三家之长的陆柬之书法高妙,在代表作《五言兰亭诗》与《得告帖》中,充分彰显了自身风采。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提出书法务求平正的思想。陆柬之在《五言兰亭诗》中,就印证了这一思想。陆柬之的笔墨饱满,行文流畅,字的重心基本在一条纵向的轴线上,虽然也存在部分字偏左或偏右的情况,但总体而言,基本是平直的,实现以“平取势,字守中线”,达到了平正的特点。除了书法整体布局之外,具体落实到每个字上,又能大小错落,相互之间的距离,也忽远忽近,忽左忽右,绝对不会整齐划一。如此排列会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更能展现书法的美感。

《得告帖》陆柬之 唐 收录于碑刻丛帖《绛帖》

《得告帖》则是采用了行草书风格,开头用行书起头,将“近”字写得飘洒挥逸,颇有王羲之的行书风采。接着用草书写就“得”字,用墨浓重,一改章草的轻淡,开启了行草书法的风格。陆柬之在整篇《得告帖》中,将每列字都近乎排在一条中线上。这种组合令行书与草书统一,给画面一种别样的美感。运笔时,中锋与侧锋不断交替,特别是最后的“也”字,形象独特,尤为醒目。“也”第一下笔画末尾的斜勾,变化之丰富,运笔之巧妙,堪称绝妙。最为显著的就是笔末的出锋,似乎将一笔化成数笔,实在太过奇妙。

《得告帖》陆柬之 唐 收录于《宝贤堂集古法帖》 日本国立图书馆藏

2

“得其家法”:能以妙品教神品

陆柬之不仅善于学习书法,更擅长教授书法。以其为中心的书法传承脉络,更是撑起了大唐书坛的半壁江山。

首先陆氏子弟受到他极深的影响。陆柬之与其子陆彦远,在书坛并称“大小陆”,可见双方书法相近。陆彦远明显受到了父亲的言传身教,才能在书坛取得如此高的地位。侄子陆元方是女皇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以明经科功名踏入官场。唐代向来就有“三十老明经”的说法。因为明经考得是贴经,也就是填空题,只要能将儒家经典倒背如流,就能轻松的通过考试。年轻人头脑清楚,记忆力强,擅长背诵。因此明经科考题很容易答对。在大家都拿满分的情况下,应该怎么排名呢?这里就要考生具有过硬的书法根底,能让考官眼前一亮将人一举选中。以明经科起家的陆元方自然是一个书法大家,而且很大可能是向伯父陆柬之学习的。因为不管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将陆柬之的内容放在陆元方传中,几乎明示了两人的师承关系。陆柬之的直系子孙中,还有陆景融、陆希声,善长书法,被世人称赞。可见在其引导之下,陆氏家风严谨,书法传承代不绝人。

《文赋卷》(局部)陆柬之 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的书法讲究“真草隶篆”,加上行书,一般是五大字体。后人一般认为,唐代书法的高峰有三座。首先是法度森严的唐楷,代表人物为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其次是张旭与怀素开创的“大草书”,所谓“颠张醉素”;第三则是李阳冰开创的“铁线描”小篆书法,接续秦代李斯以来传统。

上述三座高峰,都与陆柬之颇有渊源,他在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唐代最有名的两位草书大家张旭与怀素都跟他有师承关系。在楷书与行书上有巨大成就的颜真卿,也和他有着香火情谊。唐人卢携记载了陆氏书法的传承顺序:

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张旭)。

从这一谱系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张旭是陆柬之的徒孙。张旭与陆柬之除了师祖与徒孙的关系外,还有着很强的血缘关系。张旭是他的外孙,陆彦远是其舅舅。虞世南以舅舅的身份指导陆柬之,陆彦远也以舅舅的身份指导张旭,相互之间传承有序,可谓一段佳话。“楷法随渡”一句,则表明这种传承是以楷书为主。而“永禅师乃羲献之孙”一句,更是将这一层师承脉络上追到“二王”,让人感受到书法传承的生命力,以及家学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

草书《古诗四帖全卷》张旭 唐 辽宁省博物馆藏

陆柬之与颜真卿的关系,则在南宋人陈思的《书苑菁华》中:

(陆)柬之传之陆彦远,彦远传之张昶,昶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顔真卿。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李阳冰是陆柬之的三代弟子,颜真卿则为四代弟子。唐代是一个书法极其灿烂的朝代,诞生了众多书法大家,楷书方面有欧阳询、颜真卿,草书有张旭、怀素,篆书有李阳冰。现在张旭、李阳冰与颜真卿都与陆柬之有关,可见他本人在唐代书坛的地位。有意思的是,朱长文将陆柬之列入妙品,却将张旭、李阳冰与颜真卿三人列入神品,颇有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意思。如果陆柬之知道,自己能以妙品之身,传授出三位神品弟子,心中应该会感到非常开心与欣慰吧。

《湖州帖》颜真卿 唐 故宫博物院藏

陆柬之与怀素的关系比较间接。唐人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记载道:“(李)阳冰传之徐浩、顔真卿、邬彤”。从这条记载中可以看出邬彤与颜真卿都受过李阳冰的教导,算是同门师兄弟。而邬彤与怀素是堂兄弟,他将学自张旭的草书笔法与王献之的书法神韵都一一传授给对方。大历七年(772年),怀素在洛阳与颜真卿相遇,向其拜师,求教书法的奥妙。颜真卿毫不藏私,将自身的“十二笔意”,倾囊相授于怀素,并为他写了《怀素上人草书歌序》,其中有一段是在解释书法传承:

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逮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

其中杜度原名杜操,为了避讳曹操的名字,就改成杜度,他是东汉书法家,擅长章草。崔瑗是杜度的弟子,也是一个草书爱好者,与师父齐名,并称“崔杜”。崔在前、杜在后,表明世人认为崔比杜强。伯英是“草书之祖”张芝。羲、献是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虞、陆则是虞世南陆柬之舅甥。颜真卿在这段文字中,交代了草书的传承顺序,也侧面表明怀素是陆柬之的门生。

《论书帖》怀素 唐 辽宁省博物馆藏

陆柬之不但在唐代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对于后世也有深远影响。比如,宋四家里面的米芾,就极其推崇陆柬之。他在《海岳名言》中曾这样评价:

唐官告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开元已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开元已前古气无复有矣。

翻译过来就是,初唐的朝廷文书采用褚、陆、徐三人的字体,风格独特,值得细细品味观赏。唐明皇偏爱字体肥俗,导致世风变化,不再具有古风。在这里,米芾将自己的喜好表露无遗,倾向于陆柬之一路的字体。米芾更是在陆柬之的《头陀寺碑》上汲取营养,将自身妍美的笔锋,转变成“八面出锋”的鲜明个人印记。

赵孟頫跋 《文赋卷》(局部)陆柬之 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陆柬之在书写先祖陆机的《文赋》帖时,全文1658字,其中行楷1566字,草书92字,开行草书之先河。元代的大书法家赵孟頫,沿着陆柬之的行草,走出了一条新路。他还在陆柬之的《文赋》帖上题跋:

右唐陆柬之行书文赋真迹。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子之下耶!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者希耳。

赵孟頫在此称颂陆柬之的书法,认为他与初唐四大书法家处于同一水平。叹息他的作品太少,令世人罕见,因而传唱度不高。从家族子弟,到门生弟子,再到后世的仰慕者。这些无不在阐明陆柬之在书坛的地位,以及他的影响力。

3

“隶行入妙”:谁是初唐四大家

不管是从自身书法水平,还是在后世的江湖地位,陆柬之都应该在初唐的书法圈子里面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可是后世在评论初唐书法四大家时,大都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列,将陆柬之排除在外。明明陆柬之与欧虞褚三人是同一时代人物。薛稷的年龄远远逊于另外四人,如何也不应将其排入其中。这一反常现象的背后,实际上与两人的家世背景、作品流传以及评价体系有关。

薛稷家世背景显赫,他的外祖父魏征是唐太宗朝宰相,父亲薛振也是初唐重臣。薛稷本人在唐睿宗朝也做到了宰相。这一连串的头衔,让薛稷在世人眼中光芒耀眼。相较于薛氏的高门大户,华亭陆氏就黯淡不少。陆柬之的祖父陆琛只是南陈的一个中书舍人,陆柬之本人则是一个小小的太子司议郎。虽然其侄子陆元方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但是陆家整体势力远不如薛家。而欧阳询则是银青光禄大夫,封渤海县男;虞世南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封永兴县公;褚遂良是唐太宗、高宗两朝宰相。后人排列书法名次时,不能不考虑到这一重因素。

《论脍帖》薛稷 唐 图源网络

除了家世外,书法作品流传的广度,也是评价书法家地位的一大指标。薛稷以“瘦硬”书风著称,作品多以石碑、拓本的形式流传给后人,有《中岳碑》《洛阳令郑敞碑》等,且多为楷书作品。石碑特别有利于书法的传播。因为后人可以通过拓片的方式,看到其作品。在这方面薛稷占了非常大的优势。而陆柬之的传世书法则以纸张为主,纸张难以保存。到了宋代,陆柬之的作品大多遭到破坏,存世不多。宋徽宗以国家之力收集的《宣和书谱》中,陆柬之的作品仅有六件,其余散失在民间的作品大概就更少了。且六件作品是行书与草书,欠缺楷书。到了现在,薛稷的碑帖还留存着,可是陆柬之却只有《五言兰亭诗》和《文赋》两件还存于世。这就导致后人多见过薛稷的作品,却少见陆柬之。人多能评论薛的优劣,少能言陆的奥妙,毕竟连作品都没见过,又怎能轻易下判断呢。

陆柬之 《五言兰亭诗》,渤海藏真帖
明刻石,陈甫伸辑,章铺摹勒,清道光22年前拓本

然而唐代人却多能见到两人的真迹,因此可以进行公平的比较。比如,初唐的李嗣真在《书后品》中,将陆柬之列为中中品,却根本未将薛稷放进排名中。可见在其眼里陆强于薛。当然李嗣真在排名时,薛稷尚未满四十,书法家越老越显功力,他的排名对薛稷存在几分不公。盛唐时期的张怀瓘在《书断》中以神、妙、能三品,评价书法家优劣。他将陆柬之的隶书与行书列为妙品,将薛稷的隶书与行书列为能品,很明显也是认为陆强于薛。妙品中的唐代书家仅欧、虞、褚、陆四人,也就是说,在张怀瓘的心中,初唐四大家就是“欧、虞、褚、陆”。张怀瓘还为陆柬之立小传道:

调虽古涩,亦犹文王嗜昌蒲,孔子蹙頞而尝之,三年乃得其味。一览未穷,沉研始精。然工于效仿,劣于独断,以此为少也。隶、行入妙,章草书入能。

“调虽古涩”一句,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段,展现出陆柬之书法高妙,世俗中人很难体会领悟,必须日日观看,细细揣摩,才能体会其中深意。“三年乃得其味”更是对陆柬之的最高褒奖。因为《论语》中有,孔子听了《韶》乐后,三个月尝不出肉味的典故。陆柬之的书法却要三年才能品味出奥妙,超过《韶》乐十倍啊。

张怀瓘对薛稷的评价就很不客气,在小传中这样评价他:

薛稷,河东人。书学褚公,尤尚绮丽媚好,肤肉得师之半,可谓河南公之高足,甚为时所珍尚……稷隶、行入能。魏草书亦其亚也。

“尤尚绮丽媚好”一句,貌似夸奖,实则在提醒薛稷书法过分讨巧,骨力却欠佳,内涵不够深刻,有讨巧的嫌疑。“肤肉得师之半”一句,表面上是在说薛稷得到褚遂良真传,书法高妙,实际上表明,他没有资格与褚遂良并列,更何况是欧阳询与虞世南了。“甚为时所珍尚”一句,则表明对方的作品只能流传一时,不能流传一世。张怀瓘在此处运用了春秋笔法,将他明褒暗贬了一番。

《涅槃经帖》 局部 薛稷 唐 图源网络

除了唐代人外,北宋人朱长文在《续书断》中,提到“后人论书,欧、虞、褚、陆皆有异论,惟(张旭)君无间言”,说明“草圣”张旭认为“欧、虞、褚、陆”四人书法水平相近,可以齐名。金代人赵秉文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在《宝墨堂记》中记载:

夫崔蔡钟王,欧虞褚陆,九原唤起,扺掌谈笑,明窗棐几,如见其人,此亦闲中之一乐也。

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与陆柬之四人并列。从“明窗棐几,如见其人”一句中可知,他有四人的书法作品,因此可以做出较为公正的评价。

可惜后人却因为作品流传与家世因素,慢慢地将两人地位颠倒。以至于在书法传承史与书法创新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的陆柬之,被边缘化,悄然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中。

4

结 语

陆柬之学习与教授书法的过程,链接了半部唐代书法史,他在其中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应该被历史所忘记。他本人集家学、名师与王氏书法优点于一身,开创出了行草书一脉。在他的影响下,王氏书法传承有序,将魏晋风度与盛唐气象完美的贯穿在一起。他书法的内涵厚重博大,需要被进一步重视起来,给与这位书法大家准确的评价,让后人能够对他有一个真正地了解与认识。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

2.(宋)欧阳询:《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3.(宋)朱长文:《墨池编》,明隆庆二年永和堂刻本。

4.(唐)张怀瓘:《书断》,民国十六年至十九年武进陶氏景宋咸淳百川学海本。

5.(唐)张彦远:《书法要录》,国家图书馆馆藏何焯本。

6.(宋)陈思:《书苑菁华》,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7.(宋)米芾:《海岳名言》,中华书局,1985年版。

8. 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9. 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 萧元主:《初唐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11. 冯明:《初唐书法四家原义论》,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届硕士论文。

12. 陈丽娜:《陆柬之墨迹〈文赋〉笔法研究——兼论自身创作》,东南大学2018届硕士论文。

13. 徐锦顺:《传陆柬之书〈文赋〉考略》,《中原文物》,2014年第4期。

声明:本馆原创文章转载,须经馆方授权。公益原创文章插图,图片版权归属于收藏地或创作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