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乡建|在云南景迈山翁基寨:艺术参与地方营造

王美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艺术系教授
2018-11-15 10:14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翁基村鸟瞰图 赵吉亮 图

地方营造和艺术乡建

“地方营造”(place-making)是近年经常出现在中国城市规划和乡村建设业界的词,也被翻译成“地方创生”“场所营造”或“社区营造”,基本上是指对一个具体地方(某个城市、社区、乡镇或村落)进行考察和评估,并制定相应方案来改善当地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一种综合性的在地建设活动。

在过去十来年,地方营造的理念不但在中国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中得到广泛的实践与推广,也逐渐被运用到由政府带动的方兴末艾的中国乡村建设中去。先有“美丽乡村”建设运动,接着兴起“特色小镇”建设风潮,最近又有“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一阵阵乡村建设的热潮刚好与近年来升温的文化旅游业相遇,2018年初,文化部与旅游部这两个国务院机构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

在这个背景下,通过艺术和文化活动进行乡村建设,似乎也从原先的带有实验性的、由个别艺术家和策展人发起的社会参与式艺术实践,发展为一场新的跨学科的运动。

艺术参与地方营造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乡建方式。这其中,艺术策展人和乡建活动家左靖多年的乡建工作,显示出地方营造作为一种社会参与式艺术,能够为乡村复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富有参考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自2011年起,左靖组织一批从事文化艺术的专业人员,包括策展人、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和研究者等,先后在安徽黟县碧山村、贵州黎平县茅贡镇和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地区进行艺术乡建项目。他与多种专业背景的人士合作,通过对乡村古建筑的改造和活化利用,对民间工艺和传统习俗的深入系统研究,以展览、出版、艺术节和工作坊等形式,吸引更多人了解、关注、讨论中国渐被忽略的农耕文明历史成就,以及广大乡村近三十年来遭遇的现实困境,并参与到复兴乡村公共文化生活和提升村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乡建事业中来。

在修复中国屡遭破坏的农业社会、增进城乡互动以缓和两者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这个大使命的前题下,左靖采取的是以小范围为起点,从一个村、一个镇的地方营造项目开始,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行动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并发展相应的乡建理念。

“景迈山计划”和翁基寨的地方营造

景迈山是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的一个山区。据研究者说,这里拥有世界上年代最久、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可上溯千年或更久远。在这里,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和汉族世世代代傍山而居,沿着山势建立了一个个村寨。他们与茶树为邻,以务农为生,共同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过去,他们过着自成一体、基本与世隔绝的、相对贫穷的生活。

这些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自2012年景迈山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后,这个地区逐渐为外界所知。因其未受到由大资本入侵带来的大规模破坏而得以保留的、比较纯粹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与此同时,它的千年古茶树林也开始为茶业界所知,该地出产的茶叶很快成为畅销品,价格快速上升。

每年春秋时节的茶叶旺季,游客和茶商络绎不绝,为当地村民带来很多新的信息和商机。这些新发展为当地的经济注入活力,很多村民通过销售茶叶或从事与旅游相关行业而迅速脱贫致富。原先,这里家家户户都做茶、饮茶,以农耕为主。现在,很多家庭开始经商、开茶店或开客栈招待游客。

老人拣选茶叶 朱锐 ©左靖工作室 图

景迈山地区农民家庭收入的增长和与外界的频繁交往,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和对居住空间的新要求。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木构民居,渐被遍布中国乡镇的毫无特色的钢筋混凝土或砖墙楼房建筑取代,因为后者在农村是被广为接受的一种富裕象征。很多村民或拆掉老房子盖起以砖块和混凝土为主的楼房,或离开原来的村子在周边山上盖起更高更大的新房,而留在村子里的老房子也因无人居住而失修破落,原先富有当地特色的村寨民居和历史悠久的村落布局正在逐渐消失。

为寻找解决方案,当地政府成立了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这个管理局要保护的不仅是古茶林,更重要的是当地的人居环境和文化生态。在过去几年,管理局通过与外界专家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引进新理念,以期建立一种既能保护当地独特的民居遗产,又能改善村民住房条件的发展模式,并尽最大可能地强化景迈山自身的地方优势,提高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富有多年乡建经验的左靖是管理局邀请到的专家之一。管理局的局长曾在2016年带队访问左靖在贵州的“茅贡计划”,并参观该计划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展示:由该乡镇废弃的旧粮库改造而成的茅贡粮库艺术中心的开幕展览。

实施“茅贡计划”的过程中, 左靖正式提出他的艺术乡建三部曲理论:空间生产,文化生产和产品生产。

空间生产指的是创造具有当代文化交流功能的新的公共空间,通常是改造旧的或废弃不用的建筑,并赋予它们崭新的功能,在“茅贡计划”中就是对旧粮库的改造,使它成为一个展示艺术和文化活动的空间。

文化生产就是由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等,围绕当地民风民情而创造的各类作品或研究成果,最早的一批文化生产成果主要以视觉形式,展示在新开放的粮库艺术中心。

产品生产指的是利用当地物质和文化资源,设计生产出可供销售的产品,比如有机食品、环保布料和手工编织等。虽然在开幕展所展示的成果,主要是由左靖请来的专业人员或独立完成、或与当地村民合作而来,但这个计划的最终理想是希望创造机会,引导村民成为乡建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社区改造和发展的活动,获得精神文化和经济上的回报。

位于贵州省黎平县茅贡镇的粮库艺术中心原貌  ©左靖工作室 图

随后,左靖受邀到景迈山地区实地考查,并接受后者的委托,承担了景迈山申遗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即为该地区多个村落进行田野调查、展陈出版、空间利用与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等工作。

从2016年底起,左靖带领一个由策展人、艺术家、建筑师、摄影师、导演、设计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开始了“景迈山计划”。他们通过田野考察了解该地区的人文与自然生态、村落布局和居住空间、节庆风俗和日常生活,以及当地的经济模式等。他们也像社会学家一样,对景迈山上14个传统村落进行具体的调查和统计,并用绘画、摄影、和影像等方式,记录当地民风民俗民艺和宗教信仰。

在进行实际的地方营造时,他们选择了翁基寨作为工作的起点。翁基寨是隶属于惠民镇芒景村的一个自然村,是布朗民族的世代集居地之一,虽因嫁娶而有所变动,但目前人口还是以布朗族为主,共有大概89户人家、300多人口。与周围风貌渐失的古村落相比,该寨是传统村落布局和民居风格保持得最为完整的村寨。

翁基云海  朱锐 ©左靖工作室 图

到目前为止,“景迈山计划”是与当地政府合作的项目,由管理局负责与当地村民的交流协调,左靖的团队负责设计方案并在地实施。在翁基寨的建筑空间改造方案中,他们计划翻新分散在这个古寨的六栋传统干栏式木结构民居,在保持其原有结构并增强其美学特色的同时,将它们改造为具有当代性的公共或半公共空间,以达到对当地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活用。

至2017年末,他们共改造了四栋房子,其中一幢被命名为翁基小展馆,成为展览当地文化和习俗的场地, 还有一幢作为乡村工作站,另外两幢成为接待访客的民宿。这些新改造过的房屋自然成为“景迈山计划”在建筑设计、室内改造、空间利用方面的成果,是保护式改造的案例展示。

据左靖说,他的团队在传统干栏式建筑的保暖、防水、防鼠、采光、隔音和卫生间的配置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保持并强化富有当地特色的建筑美感的同时,使室内空间和设备更符合现代人的需要,希望这些探索能为村民在改造他们的房子时提供参考。

在左靖的构想中,“景迈山计划”整体上是以文化梳理为基础,内容生产为核心,服务当地为目的,它将是一个延伸到多个村庄的多年项目,虽然目前的改造和展示工作主要集中在翁基。

小展馆外观  刘展辉  图

工作站改造前  张一成 ©左靖工作室  图

营造地方的“文化自觉”

经过大概一年的工作,左靖于2017年10月策划了“今日翁基”展览,在新完工的翁基小展馆呈现正在进行的“景迈山计划”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该展览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了团队对翁基村民的生活状况和当地生态环境的研究成果,以及应邀而来的艺术家们以该地区的人、物和事为主题的创作作品。

左靖将“今日翁基”定位为地方性知识的一个通俗的视听再现,是一个“乡土教材式”的展览,通过展陈让村民,尤其是孩子们,去了解自己村寨的历史、文化,从而实现教育的功能。

这个展览将当地村民视为主要潜在受众,通过文字、手绘插图、视频、照片、模型以及改造后的展馆,为村民提供新的视角、空间和方式,去观看和体验经由外来文化艺术工作人员阐释过的当地人的生活、工作和休闲。

由于茶叶是当地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对制茶工艺和茶林的介绍也是展览内容的重点。据了解,该展览很受当地村民的欢迎,特别是那些以他们的民族文化为主题或介绍村民的生产方式和当地节庆礼仪的作品,很多人反复到展厅观看,也会带亲戚朋友来看。 有些村民甚至希望能在自己的家里或者店里,用上关于茶叶生产和民族文化的手绘和视频,以便与来访的客人交流。村民的这些反馈应该可以视作他们对左靖团队在当地工作的认可。

“今日翁基”展览的另一潜在受众群体则为游客,而整个展览的内容及其展示空间,也成为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个新内容。与左靖在其它地区的乡建项目一样,他也积极地将有关景迈山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及其团队的工作成果介绍给外界,特别是城市文化圈,以促进对艺术乡建这种地方营造实践的交流和讨论 。比如,在2018年6月,“景迈山计划”参加了深圳华·美术馆举办的大型展览“另一种设计”。

 “今日翁基”:乡土手艺  张鑫 ©左靖工作室 图

翁基的地方营造仍可以用左靖之前提出的艺术乡建三部曲理论来解读。旧民居的改造为村子创造新的公共空间,这是一种空间生产。其中,翁基小展馆和乡村工作站又可承担展示和扶持文化生产和产品生产的功能。同时,整个团队和相关艺术家自2016年起,对翁基以及景迈山地区进行考察、研究和创作就是在进行文化生产,其成果得以在新改造的空间里展示传播。这些新的空间和文化产品很有可能提醒、启发并加强当地村民对本地区的综合认知。

比如,当地一家客栈老板说,她从不知道自己从小就熟悉的几个村寨的地理位置和具体分布,是左靖团队航拍的村落全景图让她有一个总体的感知。现在她的客栈就有几张村落全景图片装饰着白色的墙面,颇有意趣。由于文化生产是以对该地区的全方位了解为基础,它自然也在为今后的产品生产准备条件 。

更为重要的是,以“景迈山计划”的名义开展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营造和培养当地村民的“文化自觉”。什么是文化自觉? 费孝通先生如是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

虽然费孝通是针对中国文化与其它国家的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关系而提出这个概念,但它对中国的广大乡村如何在以城镇化和市场化为主导的大环境中,寻求合适的发展道路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对乡村建设来说,在信息时代,不受外来影响、不与外界交流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不让村民们发展也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景迈山地区与外界的交流已经日益频繁。但是,没有文化自觉,就会造成被动的改变或“被发展”,盲目并表面化地跟随所谓较发达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思潮,而无视自身传统的优势。而有文化自觉的人们不会轻易排斥本地的传统,也不会盲目跟随潮流,他们会更理性、有比较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从而获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因此,研究台湾社区营造活动的学者罗康隆认为,在乡建运动中重视培养社区的文化自觉,能够提升乡村发展的品质。

村民学习傣文  朱锐 ©左靖工作室  图

可以相信,避免景迈山的古村落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浪潮中失去本色的途径之一,就是培养村民的地方文化自觉和认同感。正如一个研究者所发现,以提高文化自觉为重要目标的地方营造,不但可以创造出独具地方魅力的文化特色,也将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一个地区综合发展的目的。

而左靖和他的团队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该地区村民的民生民情、日常社会关系和精神需求,也就是岁月积累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加以整理、研究、表达和展示,在视觉、具体物理空间和社会心理各层面上,加深村民对本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美学等多方面的资源的认知。这种认知的积累会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增强他们的社区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村民对“今日翁基”展览反映热烈或许就是一个证明。

翁基村貌  张鑫 ©左靖工作室  图

虽然目前翁基寨村民对“景迈山计划”的主动参与还很有限,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有更大的能动性并积累相应的经验,参与管理这些新的公共空间,创造可以展示的新内容和新产品,成为保护他们民族特色文化和激活社区公共生活的主要力量。而这种设想也不是毫无根据的。

据左靖团队的调研,翁基寨和它所从属的景迈村与中国其它省市的很多空心村不同。这些年,因受益于茶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当地村民就在家中从事与茶相关的生意,也有较快的家庭收入增长,因此没有人口流出。相反,不断有外面的人才被吸引进来,从事各类投资、生产和销售活动,整个村寨颇有活力。村民收入增长较快还带动了农民企业家群体的形成,这不仅增强了当地村民的消费能力,也让他们更有余力和能力参与管理村级公共事务。

左靖希望他的团队能够真正服务于当地的社区,创造合适的条件以促进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和管理,甚至主导以后的乡建方向,激发新的公共空间、文化和产品的生产,从而为增强翁基和其它村寨的活力提供有益的思考和行动。对所有从事地方营造项目的积极参与者来说,寻找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吸引社区成员参与并达到对项目的自治经营,应该是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Jane Jacobs,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1

William H. Whyte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Washington, DC: Th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1980

Trevor Sofield, Jaume Guia, and Jan Specht, "Organic ‘folkloric’ Community Driven Place-making and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61 (2017)

费孝通文集,第 l4卷 ,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罗康隆,“社区营造视野下的乡村文化自觉——以一个苗族社区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