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殖民史、工业现状与非洲未来——科特迪瓦考察记
因合作项目需求,2018年10月21日至28日,笔者到西非国家科特迪瓦出差并开展调研。
这是笔者第二次来非洲。印象中的非洲,就是贫穷落后、战乱频仍和传染病流行,所以出发之前,合作方多次强调一定要打黄热病疫苗,否则难以办理签证。这种传染病曾在几年前夺去了近6万非洲人的生命。此外,合作方还强调要带足防范蚊虫的药,否则很容易得疟疾。这种疾病早已在中国消失,但仍然每年在非洲夺去大量的生命。
出发前又看到使馆的警示:科特迪瓦地方选举后爆发骚乱,经济首都阿比让的Plateau和Marcory区都出现了暴力冲突,建议中方人员注意。
出行前不免有些忐忑,但好在同行项目合作方的白总非常有经验,他曾在科特迪瓦常驻两年。他淡定地告诉我:“没事,那些比较乱的区,中国人一般都不去,问题不大。”这一席话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
科特迪瓦属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般来说,人们会把非洲分为北非(主要为阿拉伯人建立的国度)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北非相对繁荣,包括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等阿拉伯人建立的国家。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包括西非、东非、中非、南非等区域,这些区域主要为黑人建立的国家,即传统上的“黑非洲”,除南非相对繁荣外,其他国家都相对贫困。
科特迪瓦的地理位置(图片来自网络)。作为经济学者,笔者这次来非洲,除对项目具体内容深入调研,同时也想了解全球化条件下非洲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中非合作的现状、问题及下一步发展需求。这也是我们分析经济形势的重要参考。
一、埃塞俄比亚的崛起
我们乘坐的是非洲唯一的四星航空公司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班机,飞行12个小时后到达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博莱机场(Addis Ababa Bole International Airport)。这座机场由中国建设,正在新建的航站楼的建设方也是中交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
埃塞俄比亚是中国在非洲的桥头堡,也是当前中非合作最有成效的国家,大量的中国投资者进入这里,或从这里中转前往非洲其他国家。所以,博莱机场也人性化地为中国人提供了大量服务,机场里不但有中文的指引、中式面馆,更有专门的中文服务处,放置有《人民日报》等中国报纸。
中国在埃塞俄比亚有大量建设项目,特别是在亚的斯亚贝巴,中国倾力帮助埃塞俄比亚提升基础设施,发展工业,将中国工业开发区经验带到了这里,所以会让人觉得,这里的建筑风格如同江浙地区经济开发区建设的翻版。最让人关注的“亚吉铁路”,这条铁路是中国在非洲建设的一条标志性铁路,也是解决埃塞俄比亚工业产品出海的核心通道。这条铁路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亚丁湾小国吉布提连接了起来,是东非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也是中国自坦赞铁路后在非洲修建的又一条铁路。
在这条铁路开通前,从吉布提到亚的斯亚贝巴的货物运输主要依赖公路,运输时间要7天左右,亚吉铁路修通后,这一时间缩短为12个小时。但遗憾的是,这条铁路的运行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所以从吉布提到亚的斯亚贝巴的公路依旧非常拥堵。据美国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中国项目主任刘亚伟先生说,主要有以下四条原因:一是技术转让没有完成,目前还离不开中国人;二是铁路按照电气机车设计,但埃塞俄比亚配套水电站没有修好,目前只能使用内燃机车;三是铁路还没有修通吉布提港,最后一公里成为瓶颈;四是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关于分成机制没有谈拢,整个运作机制尚未健全。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中国改革发展经验的重要总结。笔者衷心希望,埃方尽快与吉布提达成协议,让这条铁路尽快发挥作用,以更好更快地带动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发展。
二、中国企业与非洲
非洲最有名的中国企业并非建桥修路的中交、中电建(中国电力建设集团)等大型央企,最鼎鼎大名的企业毫无疑问是传音(深圳传音控股有限公司),这家从深圳走来的手机厂商几乎完全占领了非洲的低端手机市场,甚至非洲人已经认为这是一家非洲的本土企业。
传音的影响极大,从亚的斯亚贝巴的博莱机场,到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街头,再到笔者拜访过的贫民窟,到处都是传音的广告。传音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公司之一,虽然其出品的大部分低端手机只卖10至20美元,但依旧每年在非洲卖出1亿部以上,营业收入超过200亿美元。目前,传音手机在埃塞俄比亚建设了组装工厂,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另外一家中国企业华为也毫不逊色,不但其网络设备已经铺满了非洲的各大机场、各大城市,其手机也已经成为非洲人心目中的高端手机。在阿比让最高档的商场中,华为P20正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我认真观察了调研中见到的几位政府工作人员,发现他们的确都在使用华为手机,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件事。
让人惊奇的是,还有一家在国内不为人所知的企业叫四达时代(四达时代集团),竟然垄断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电视机顶盒市场。这家企业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十多个国家成立了数字电视公司,雇佣了大量本地人,同时也向当地人提供数字电视服务,近几年非洲人看到的中国电视剧都是这家企业配音且在当地上映的,而这家公司近几年举办的配音大赛更是火爆了非洲,涌现了不少本地的明星,这些明星会被公司送到中国深造,再回到非洲发展。
三、四处开花的中餐馆
随着中非合作愈加紧密,中国人大量来到非洲,中餐馆也开始在非洲四处开花,各国都有数量不等的中餐馆。在博莱机场,我们看到了一家面食馆,餐馆只接待中国人,原因是只能用微信或者支付宝付款。对中国人来说,在异国他乡,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再加上辣椒和醋,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享受。
阿比让的中餐厅也有五六家,考察期间,笔者所考察项目的常驻代表唐总带我们吃遍了阿比让的中餐厅。记住名字的有北京、熊猫、和平、华安等等,饭菜质量总体不如国内,但在国外已经是美味佳肴了。
四、非洲的殖民历史
年少时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叫《走出非洲》,那种奇妙的感觉仍然历历在目。
在茫茫草原上,无数斑马、狮子、大象轰鸣着奔跑向遥远的地平线,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色,还有该片女主角凯伦这样的殖民者在非洲留下的爱恨情仇。虽然这部电影的剧情发生在东非的肯尼亚,但却反映了西方人视角下的殖民者与殖民地的复杂感情。
这正是笔者此行想了解的一个问题:西方人为殖民地到底带来了什么?非洲人又如何看待殖民者?
19世纪以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几乎处于石器社会,原始部落大量存在,生产方式非常落后,不少国家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直到西方的殖民者到达非洲。从此以后,法国、英国、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等西方列强先后介入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将主要国家纳入其势力范围,并派驻总督管理。具体来看,西非主要为法属,东非和南非主要为英属,比利时、葡萄牙的殖民地主要集中在中非地区。
西方人对非洲殖民地的开拓带来了大量侨民,《走出非洲》中的女主角凯伦也是如此,为了男爵夫人的名头,从故乡丹麦千里迢迢来到肯尼亚生活居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非洲只有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由美国废奴后返回的黑人建立)、埃及三个独立的国家(埃及还只是名义上的独立)。除此之外,其他非洲国家都遭到列强瓜分领土,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为宗主国提供原材料和奴隶。直到1960年后,非洲国家才陆续脱离西方统治,结束殖民时代,所以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殖民给非洲带来了什么?笔者曾与西南交通大学的邱延峻教授讨论过这个话题,他的主要观点是:“殖民让殖民地没有了自己民族的精神”。
邱教授提到几年前在肯尼亚的一次访问经历。当地大学的学者告诉他,殖民地的历史让肯尼亚人没有了祖国,当地所有教材乃至整个教育体系都来源于英国,精英阶层以到宗主国英国为荣,不会真心去考虑肯尼亚本身的发展。他同时也告诉我:“不同的是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人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为他们是非洲大陆唯一没有被殖民的国家。”此行的感受也的确如此,虽然这些国家独立已超过60年,但宗主国的影响仍然广泛存在,并深刻融入到非洲人的社会生活中。
总体来看,西方殖民者打破了非洲的自然蒙昧状态,将现代文明传入非洲,但遗憾的是,殖民者在非洲的经营时间太短,尚未全面改变非洲社会,再加上非洲的人类社会长期处于原始状态,其文化与发展状态难以骤然适应现代文明。这种“现代文明”也并没有为非洲带来和平,反而为非洲带来了无尽的战乱。
以政治体制为例,西方人为非洲带来了民主,培育了部分亲西方的精英,这些精英成为了所在国的最顶层管理者。所以在非洲,中央政府层面多是民选政府,但最底层的村乃至在省一级政府,国家势力很难掌控,因为很多国家的最基层组成单元仍然为部落,基本上就是传统势力(如酋长等)的管辖范围,在这一层级,酋长比州长更有权力。
这种社会构成导致民主政体缺乏文化和制度土壤,所以每逢选举,必然是社会风险最大的时期,因为选举充满各种舞弊,如某些国家大选时,一些选举势力会大量将邻国居民拉到本国投票,还有人会贿赂选民甚至伪造选票。所以,经常会有总统当选后反对派不承认,或两位候选人各自宣布当选总统的情况。这种情况的惟一的结局是内战。
所以,从非洲国家发展历史看,西方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制度,越是殖民者统治时间长的地方,他们对社会的改造越彻底,则该地社会经济就相对发达。如南非,白人政府的行政效率及管理能力均相对较高,推动南非在上世纪后半期成为非洲发展最好的国家,直到种族隔离被废除,黑人重新掌权,国家发展才开始出现明显的回落。
五、法国给科特迪瓦带来了什么?
科特迪瓦作为法国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法国人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比如,科特迪瓦的国名“Coate d'Ivoire”,正是法语中“象牙海岸”的意思,当地的官方语言也是法语。
虽然西非是欧洲人殖民最早的地方,但科特迪瓦却直到1844年才逐步被法国势力侵入,原因是科特迪瓦港口条件一般,也缺乏深入内陆的大河。法国人最早进入的地方叫“大巴萨姆”(Grend-Bass),这里也是殖民地时期法国人的统治中心。后来,一场黄热病使大巴萨姆被放弃,科特迪瓦首府签到了附近的新城班热威尔(Bingerville),直到1934年阿比让才兴起。
目前,大巴萨姆已经成为科特迪瓦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这里保留的大量殖民地时期的法式建筑也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令这里成为法国人及当地法裔的首选度假地。但2016年这里曾经发生过一起针对法国侨民的恐怖袭击,造成16人丧生。
科特迪瓦旅游胜地大巴萨姆一处街景(图片来自网络)。法国人用心经营了科特迪瓦,将其作为统治西非的大本营,所以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非洲独立运动并没有让科特迪瓦出现摆脱法国人的兴趣。在与政府一位司长的访谈中笔者得知,在他小的时候,学校都是法国老师,法国的用心经营使科特迪瓦人普遍亲法,精英均以到法国为荣,特别是政府内高官,这位司长也在法国留过学。而法国人同样给予了这些科特迪瓦精英公民权,他们甚至可以参加法国本土政治。如科特迪瓦的首任总统博瓦尼(Félix Houphouët-Boigny,1905—1993)甚至出任过多次法国政府的部长,是亲法派的代表。1960年科特迪瓦独立,博瓦尼成为总统后,仍然继续保持与法国的亲密关系,是法国新殖民主义政策的重要拥护者。
法国人塑造了科特迪瓦的经济奇迹,在法国人来到科特迪瓦后,也带来了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使科特迪瓦成为全球第一大可可出产国,咖啡也是本地最主要的工业产品,雀巢在本地设立了速溶咖啡的生产工厂。科特迪瓦实现了连续20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成为法属西非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到1960年独立的时候,科特迪瓦自己就贡献了整个法属西非40%的出口,而首都阿比让更是被称为“西非小巴黎”,有着非洲国家不多见的高楼大厦云集的中央商务区。
唐总告诉我:阿比让是非洲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企业常驻人员在非洲大陆最推荐的城市。比起旁边的毛里塔尼亚、马里等国家,这里就是天堂了。这里电力供应充足,生活配套完善,城市相对安全,中餐厅、日餐厅都有几家,甚至还有中国人开的理发店、按摩店、KTV,而北侧的几个国家据说连个像样的酒店都没有。
下图中的这些高楼大厦大量建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科特迪瓦在上世纪末繁荣的象征。但遗憾的是,从七十年代后,由于腐败及内战,这里几十年似乎都没什么变化。纵观二战以来国家的兴衰,繁荣的基础是和平与稳定,这让我们更珍惜国内的发展成果。
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一处街景。科特迪瓦独立后,法国侨民竟然出现了快速增长,这在独立后的非洲国家非常罕见。目前,科特迪瓦政府依旧聘任了大量法国籍顾问指导国家发展,法国大使馆处于当地最好的位置,法国军队仍然驻扎在阿比让,有超过五万法裔居住在科特迪瓦,当地随处可见法国餐厅,如果不是满街的黑皮肤,恍惚中会让人觉得来到了法国。
法国在科特迪瓦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我们住的酒店电视频道都是“法国台”,本地电视台也在直播法甲,所以刷手机成为回到酒店的唯一娱乐项目。本地的网络由华为搭设,4G网络速度虽然较国内慢一点,但看视频等都没问题。早晨遛弯的时候,笔者特意观察了法国车的比例,总体感觉是,大街上老百姓驾驶的车辆多是日本车,丰田、三菱、本田都大量存在。而政府机关、酒店门口停靠的车辆多为法国车,如雪铁龙、标志等。
当然,法国的长期殖民给科特迪瓦带来的不止于此,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政府职员和企业职员清一色的西装革履,衣着非常考究,这与国内公务员随意的穿着完全不同,同样“法国化”的是其政府机关非常亲民,笔者拜访的两个部委均进出自由。
到目前为止,法国依旧把控科特迪瓦的经济命脉,法国是在科特迪瓦投资最多的西方国家,在科特迪瓦的法国企业超过八百家,包括兴业银行、法国电信(Orange S.A.),以及石化企业道达尔(Total)。每年科特迪瓦政府收取的企业利润税中,法国企业占到50%以上。法国企业为科特迪瓦创造了几十万的就业岗位。金融业同样如此,科特迪瓦的法定货币叫西非法郎,是西非经济货币联盟(UEMOA)八个成员国(贝宁、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几内亚比绍、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及多哥)的共同货币,目前也扩展到喀麦隆、中非、刚果、加蓬、赤道几内亚等国。而这种货币,是由法国银行和西非各国银行共同发行的。
六、科特迪瓦几乎没有工业
在阿比让的日程排得很满,七天时间拜访了两个部委(三个司局),一家非政府组织,两所学校,以及一所工厂。与科特迪瓦官员、精英们的座谈令笔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国家,并深深认识到为何非洲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其发展,为何新时代中非加强合作是必要的。
非洲国家有一个共同点是没有工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原材料输出,所以无论在科特迪瓦还是在安格拉,抑或是尼日利亚,最大的感觉是工业日用品价格都非常昂贵,因为这些国家国内无法生产,都需进口,或是国内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科特迪瓦也同样如此,阿比让是全国工业的主要集中地,主要有可可加工(巧克力)、啤酒(饮用水)、水泥、电力等行业,但其他的制造业几乎为零,所以物价也同样高昂,我们在超市购买的东西,价格普遍高于国内一倍以上。
作为全球第一大可可出口国,可可出口及原材料加工是科特迪瓦国民经济重要支柱。雀巢在本地设立了速溶咖啡加工厂。在科特迪瓦政府某部委安排下,我们拜访了一所位于阿比让的咖啡加工厂,来的路上忽然发现车拐到了贫民窟里。白总说:这个区第一次来,一般来说,白天都不愿意来这里,贫民窟还是比较危险。已经是当地时间下午4点,怕参观完天色会晚,所以还略有点担忧。
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一家咖啡加工厂外围的贫民窟。说是工厂,其实只是一家藏在贫民窟当中的小作坊,这个工厂只雇佣了八个工人,工人都没有受过教育,工艺非常原始,设备老旧,卫生条件较差。工厂老板来自赤道几内亚,他说目前每年销售收入大约为人民币750万元左右。据其CEO说,这已经是当地的中等规模企业。
我们问他为何不把产品卖到中国去,他说:“我知道,阿里巴巴。”然后我们问他为何不增加新的设备,他回答说:“太贵。”一旁的白总说:其实因为当地企业家没有扩大再生产这个思想意识。工厂里充斥着浓郁的烘烤咖啡豆的味道,笔者现场买了两袋,每袋800西非法郎,到酒店还热乎乎的。
七、科特迪瓦的教育亟待补短板
比起中国人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非洲人要淡定的多。目前整个非洲的文盲率仍然是全球最高,其中科特迪瓦为43.8%,远高于我国8%的水平。即使是上过小学的科特迪瓦人,他们的实际水平也低于我国国内,包括在识字、基本的科学知识等方面。何以我国九十年代农民工“千军万马下珠江”时,很多只读过小学的人照样能胜任工厂的工作,而在非洲却要差不少?原因可能在基础教育方面。
我们看了两所职业学校,这已经是科国最好的,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一所学校的校长说:“他们没有办法把控生源,这个我不能说,但我不说的话,我可能不会上到天堂。”于是他有点义愤填膺的告诉我们:“有很多关系生。”
笔者参访的一所职业学校。一位援建尼日利亚的朋友和笔者谈到尼日利亚人:“他们的思想观念仍然不符合工业化发展需求,如果一个企业家给当地人工作机会,当地人不会感谢老板,他们只会感谢上帝或者真主。”如果要实现工业化,有工业思维必不可少,可能,非洲真的需要一场“新文化运动”。
八、非洲的未来在哪里?
这次调研让笔者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非洲的未来在哪里?
当前全球正处于工业化时代的末尾,并即将步入智能时代。但客观地说,非洲国家距离工业化国家还有很长距离,不但基础设施存在极大的短板,其劳动力素质也难以满足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工业化发展的需求。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未来10年工业化时代过去,智能化时代到来,非洲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困难。非洲的未来在哪里?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随着机器生产的推广,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变成技术密集型,将推动企业越来越集聚在主要消费市场。既没有人才技术,又没有资本的地方可能很难具有比较优势。在马太效应作用下,未来的世界很可能分化加剧。这意味着,本次工业化中最大的赢家及主要消费市场欧洲、东亚、北美,集生产能力与消费市场于一体,是未来全球产业链的顶端。而非洲社会尚是原始与现代的混合体,本身便充满了不稳定性,再加上不是统一市场,也尚未具有健全的基础设施,这是否意味着非洲最终将沦为全球的低层次原料产地?
笔者认为,对非洲国家来讲,最重要的事,可能是要在这10年内在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方面迎头赶上。哪个国家在10年内可以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状况,哪个国家可能就是非洲为数不多可以赶上工业化产业转移的尾巴,实现突围的国家。由此形成的庞大资金需求更有赖于全球与非洲共同合作,为非洲提供更多的发展经验、资金、技术,才能真正推动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本文首发于作者的微信公众号“高敏观察”,原文分三次发布,现由作者整合为一篇文章,并对原文略加增删。除取自网络的图片之外,其他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