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上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逻辑、实践内涵和实践路径,以全新举措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从实践逻辑来看,首先,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变道超车”的关键动力。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和战略决胜点。新质生产力着眼于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已经成为新技术和新生产要素有机融合的重要体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我国提高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前瞻性布局未来科技的关键,将有助于我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变道超车”。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全球创新格局和竞争格局正在加速重塑,但与此同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主义抬头,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面临一系列挑战和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国从容应对国际形势风云突变的底气所在。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我国夺取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
其次,高质量发展要求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其一,在资源利用方面,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呈现出明显的资源过度浪费和廉价要素依赖问题,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系统。
其二,传统产业结构使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遇到瓶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实现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其三,传统增长模式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提高创新能力的制约,构建更加具有活力和开放性的创新体系将成为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必由之路。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方向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刻,这一战略性转变不仅是对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的精准把握,更是对全社会经济、环境、创新等多领域发展方式的再审视。高质量发展要求中国经济更加注重绿色化、智能化、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的培育,要求中国加速实现技术进步路径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将推动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中国经济朝着更为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从实践内涵来看,首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动力是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形成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动力在于技术革命性突破。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下,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新时代以来,中国在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异军突起,这些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新技术的不断突破。科技创新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特别是在绿色技术、智能技术、数字技术、健康技术等新领域,科技创新的作用更为凸显。
培育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将科学研究的最新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最先进成果,应用到具体生产体系中,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在过去,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投入。随着大数据应用、算法不断迭代和生物技术的更新,企业的生产方式和价值创造方式经历了深刻的变革,科技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推动力。
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核心是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生产力是更先进的生产力,构成新质生产力的各类要素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最关键要素是新劳动者,新质生产力下的新劳动者已经不仅仅是各种机器和设备的操作者,更是创造者。新劳动资料也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数字时代的劳动资料不仅仅是传统的机械设备,而是涵盖了大量智能化、数字化的工具。新劳动对象的引入,特别是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应用,不仅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还体现在各种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上。新质生产力并非简单的要素数量的增加,而是通过创新性配置,使得各种要素之间能够协同工作,实现“1+1>2”的效果。例如,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新的要素被纳入生产过程,与传统的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相互结合,形成了全新的生产模式。这种优化配置有利于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再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载体是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载体是产业,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助力传统产业实现了深度转型,在生产流程、交易渠道、供应链管理等各方面,数字技术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产业插上数智的翅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产业层面的具体体现,相较传统产业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创新活跃度和发展潜力。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地和孕育地,中国在未来产业中的前瞻性布局,将有望助力中国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生产关系变革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需要把握好六大实践路径: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涵养新质生产力人才“蓄水池”。要“内培外引”双管齐下,一方面不断优化和调整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服务于新兴产业和未来科技的高素质跨学科人才,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结合。另一方面要动态调整人才评价标准,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迅速填补国内在关键领域的人才空缺。
二是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形成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体系。要立足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依托新型举国体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协同机制,搭建一体化的科研平台促进产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合作共赢。要以有效的市场机制推动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体系。
三是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前瞻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加紧研判产业发展方向,紧密关注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持。要以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促进产业良性循环,以创新平台和产业链实现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培育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创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立各类生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要素市场体制机制,要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五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激发人才、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活力。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还要建立健全数据要素产权制度体系,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优化金融市场的“供血”功能,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覆盖企业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促进创新创业和产业升级。
六是坚持扩大开放和合作共赢,打造全球性的开放创新生态。中国要紧密携手国际社会,加强全球合作,推动和引领世界范围内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要积极融入和引领全球开放创新生态,以自身发展为牵引,共同构建开放、包容、互利的全球创新生态。
《新质生产力》,盖凯程、韩文龙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
(作者韩文龙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最新著作有与盖凯程教授合著的《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