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平王东迁为何使周室迅速衰落?周室在当时有中兴的可能吗?
西周天子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缯侯、犬戎围攻西周国都镐京,周幽王出逃,被犬戎兵杀死在骊山脚下。周幽王被废的太子姬宜臼在申侯的帮助下继承王位,是为周平王。因为犬戎在王畿骚扰不止,镐京残破不堪,周平王在诸侯的拥护下东迁洛邑。周平王在此时仍然拥有太华、外方之间的六百里土地,秦文公在击破犬戎之后也曾以岐东之地献于王室,可以说周室仍然有中兴的资本,但周平王为何不能完成这一使命,反而让周室日益衰微呢?
一、西周的衰亡:周室不振的先声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出自《史记·周本纪》,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段故事情节充满了戏剧性,西周灭亡的原因绝非像“昏君妖女”模式那样简单,西周的衰亡与西周面临的内外困境有很大关系。
西周依靠宗法制和分封制维持着统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为基础是西周统治制度的重要特点。周王分封众诸侯,赐予他们在封地内的高度自治权,同时也让他们承担一定的义务。这套制度在实行之初有力地巩固了西周对广大疆域的控制,维系了内部的稳定。但随着周室与众诸侯血缘关系的日益疏远,周王赐予的高度自治权逐渐转变为独立的权力,诸侯国与周室的离心倾向不断加强。在王畿内部,周王依靠分封王室土地和人口而非发放俸禄来换取贵族对周王的忠诚,以至于王室的土地越来越少,而贵族的土地却越来越多。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有土地之外的大量荒地被开垦,王室土地弃耕现象严重。周室的实力日趋衰弱。
周穆王以后,周室与犬戎等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日益紧张。周宣王在位后期,王师多次战败,军队减员严重,甚至“料民于太原”,依靠统计人口的方式增加军队数量。而在“千亩之战”后,周六师全军覆没,西周拱卫王畿的重要力量灰飞烟灭。为了防止犬戎骚扰王畿,周室选择与申国联姻,希望通过申国加强与犬戎的联系,维持西北的安定。周宣王让太子姬宫湦(也就是后来的周幽王)迎娶申侯之女,便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但是周幽王宠幸褒姒,决定废申后而立褒姒为后,以褒姒所生之子伯服(《竹书纪年》作伯盘)为太子。申后与儿子宜臼逃往母国申国,寻求申侯的庇护。周幽王为永绝后患,打算发兵讨伐申国,诛杀申后与废太子宜臼。
褒姒
这件事在当时的朝堂之上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史伯劝谏幽王说:“王欲杀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史伯认为,幽王以伯服为太子,一定会诛杀宜臼。宜臼现在逃到申国,幽王一定会向申国要人。而申侯为保护外孙一定不会交人,幽王因此必定会率兵讨伐申国。而申国与缯国、西戎向来交好,为增加胜算,申侯一定会向他们寻求帮助,和他们会师伐周。如果“王心怒矣,虢公(周幽王宠臣虢石父)从矣”,不出三年,周朝必亡。
事情果然像史伯预料的那样。幽王三年(前779年),幽王开始宠幸褒姒。五年(前777年),太子宜臼逃往申国寻求庇护,此时又有一名朝廷重臣皇父弃官出奔。八年(前774年),幽王以褒姒所生之子伯服为太子。九年(前773年),申侯与缯侯、西戎进行外交往来。十年(前772年),王师讨伐申国。十一年(前771年),申国、缯国、犬戎联军大败王师,攻入镐京,在骊山脚下杀死幽王与伯服,掳走褒姒,西周灭亡。
《东周列国·春秋篇》中的周幽王
二、二王并立与平王东迁:周王合法性危机
周人兴起于岐山之下的周原,自武王伐纣至幽王被杀,共计历十一世十二王,定都于镐京。犬戎在攻入镐京后,并未退出岐、丰之地,而是占据着焦穫城,“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镐京遭受战争重创,宫室文物毁灭殆尽,王畿残破荒芜,而且犬戎仍在王畿滞留,到处烧杀抢掠,镐京已经不能继续成为周室的立足之地。周平王由众诸侯拥立,此时仍然居住在申国已经不太合适。因此,周平王在秦襄公的护送下东迁洛邑。
早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鲁侯、许男、郑子在申国拥立废太子宜臼继位为王,这就是周平王。而虢公翰(南虢国国君,可能为虢公石父之子)在携邑拥立幽王之弟姬余臣为王,是为周携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对此事的记载为:“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郟鄏。”东周之初,王室存在着在携邑的携王余臣与在洛邑的平王宜臼东西对立的分裂局面,平王有弑父嫌疑,而携王由虢公翰拥立,两者继位都与自身实力无关,纯粹由他人拥戴,这极大地削弱了王室的声威,加快了王室衰微的步伐。
《春秋列国·春秋篇》中的周平王
周平王二十一年(前750年),晋文侯诛杀携王,结束了周室东、西二王并立的局面,使周室复归一统。周平王为报答晋文侯,赐给他秬鬯珪瓒,命为侯伯,在《尚书·文侯之命》中保留了周平王的锡命之辞。而在“晋姜鼎”上又有晋文侯夫人晋姜秉承先祖遗泽,辅佐晋文侯帮助周天子平定叛乱,使周天子能够治理天下万民之类的铭文。
晋姜鼎
申侯联合犬戎以下伐上、废太子宜臼仰赖诸侯拥立始得嗣位为王,这件事令尊卑等级界限严明的封建制度崩解;平王有弑父毁国之嫌以及平王、携王两王并立的兄弟争位,都冲击着周制中最为核心的宗法体制,造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亲尊尊”精神沦丧殆尽,王纲倾颓于上,王室威仪因而荡然无存。因周幽王被杀而引发的一系列负面事件持续发酵,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天下形势与社会秩序,而王室与诸侯间的上下对应关系变化尤大,周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无法像以前那样继续享受天子唯我独尊的特殊尊荣,而各诸侯则以发展本国事务为第一要务,相对之下,王室自然日益衰落。
三、周平王执政与郑国的崛起
周平王东迁洛邑时,无力驱逐盘桓在岐、丰之地的犬戎,希望秦襄公能驱逐戎狄,光复宗周故土,因此封襄公为伯爵,位列诸侯,并赐给他岐西之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秦襄公在五年后病逝,其子秦文公子承父业,连年发动对犬戎的战争。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年),秦国终于驱逐犬戎,收复王畿故地。按照之前的约定,岐山以西地区归属秦国,岐山以东地区由秦伯交还王室。
岐、丰故土是周人基业所在,自从镐京陷落后,被犬戎铁蹄蹂躏二十年之久,宗庙宫室毁坏不堪。周平王得到岐东故地后,理应振奋感激,加以重建改造,恢复往日辉煌,但周平王毫无作为,任其继续荒废下去,以致行役至此的士大夫空有黍离之悲。由此可见,周平王资质平庸,“非拨乱反正之才,并无奋发有为之志”。
周平王在位期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郑国的崛起与王室的持续衰微。在春秋初期,王室与郑国的关系最为密切。郑桓公姬友是周宣王的弟弟,在骊山护卫幽王,被犬戎所杀。郑桓公之子武公与晋国、申国的诸侯一起扈卫平王东迁,有同姓之亲与辅弼之功。但在周平王在位后期,周室与郑国的关系持续恶化,最终为平王之孙桓王即位后周、郑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郑国以亲而且功大,郑武公、庄公相继担任周室的卿士,执掌周室大权。郑庄公为人阴鸷,有谋略,利用担任卿士之机大力发展郑国的势力。郑庄公之弟共叔段叛乱后出逃卫国,庄公甚至直接调动王师和虢师讨伐卫国,要求卫国交出共叔段。这件事足以表明郑庄公的专擅恣意,这引起了周平王的猜忌和不满。周平王提拔虢公,想要削弱郑庄公的权势,但又不敢公开得罪郑庄公,为求得郑国信任,与郑国互换人质。周平王与郑庄公交质使得原本周天子与郑庄公的上下关系变成了对等的两国关系,极大地损害了周室的声威。
《春秋列国·春秋篇》中的郑庄公
文史君说
周平王在位的五十年,是东周存续的关键,也是周室衰微的起点。虽然周平王拥有太华、外方之间的六百里土地,在秦文公驱逐犬戎后又有了岐东之地,有复兴周室的条件,但周平王有杀父毁国之嫌,并非按照宗法制度的正常程序继位,其正统性受到质疑,其后的二王并立进一步损害了周室的威望。周平王依靠诸侯拥立得以继位,原本周天子唯我独尊的上下尊卑关系逐渐变为与诸侯国之间的对等关系,传统的等级制度分崩离析。周平王执政平庸,更让东周再无复兴之希望。
参考文献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8年。
许倬云:《周东迁始末》,载杜正胜编《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上册,台北华世出版社,1979年。
邵炳军:《论周平王所奔西申之地望》,《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神启)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