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微阅读·行走特辑:给CityWalk的新年问候
这是一期2024中国新春的特别内容。在经过了近两年的行走陆家嘴内容中,行走项目组跨过黄浦江回到了2019年外滩地区行走的地点之一:申报馆(THE PRESS)进行拍摄。2024年是行走项目运营的第9个年头,我们既见证了行走项目嘉宾们的成长,也收获了对城市的积累。
在过去的一年中,行走项目的主嘉宾媒体人周力老师和何菲老师分别都出版了自己的新书,其中有不少的内容与我们行走项目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新春到来之际,我们邀请他们带着他们的作品,和大家一起来说一说用自己的方式“行走”城市的记录和感悟。
“作为一个上海市民,了解自己城市的历史,了解自己城市里的故事,是应该去做的。”周力老师说的这句话,也正是行走项目这些年在做的事情,在完成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之外,记录下人与城市的互动,保留下城市街道上的烟火气,让更多人感受到城市的“暖色调”。
拍摄现场与嘉宾合照
(图片来源:微阅读•行走项目拍摄制作组)
那些被忽视的记录
结识周力老师,是一位朋友引荐。记得当时是这样描述周老师的“这是一位媒体人,他对上海的文化感兴趣。”
之后,周力老师参与了2016年微阅读·行走老城厢线路的行走活动。当时他与行走项目的不少读者一起领略了上海的“城墙内的生活”,走过那个传奇的书影楼,也穿行过曾经的王一亭旧居,还数过那段还保留着的50多米城墙的砖头。
“在上海这个地方,做个职员谋个事很容易,但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那就不容易,业余时间,不妨写点东西”这段话是周老师刚毕业时一位老人同他说的话,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也一直忙碌着,可能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会感到一点茫然,也会有一些想抵抗中年。在与身边朋友的一次偶然约咖啡后,自己搞了一个公众号“望野眼”。
作为读者参与2016年微阅读•行走项目的周力老师
(图片来源:微阅读•行走项目拍摄制作组)
2019年,作为嘉宾带领读者在THE PRESS申报馆外的周力老师
(图片来源:微阅读•行走项目拍摄制作组)
2019年,行走南苏州河路的行走读者们
(图片来源:微阅读•行走项目拍摄制作组)
2019年,带领读者行走外滩“万国建筑群”的周力老师
(图片来源:微阅读•行走项目拍摄制作组)
自此之后,周老师便在自己的闲暇时光开始了自己思绪的“放飞”,他说自己想做的是一朵原野上的小花,野蛮地生长,望望野眼,跳出那个高楼霓虹中的格子世界。周老师这样“走走、看看、拍拍、写写、望望、野野”的过程就是一种自定义的CITYWALK。
在这个忙与盲的世界慌张地生活,总会需要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他非常愿意在上海走走看看。因为对于他而言,这里并不是什么“魔都”,只不过是长出了钢筋水泥的一块野地。
与周老师的相识大相径庭的是,我们是先阅读到何菲老师的文字。这是一种典型的都会女性文字,其中有世俗恍惚下的理性叙述,也有客观对都会情感的局气剖析。正如何菲老师在拍摄间隙说的“自己并不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却是一位行走与都会中的记录者。”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阅读方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但文字依旧被何菲老师视作自己的生存方式。她眼中的上海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组成的,这些故事有对视、交汇、碰撞的各色瞬间组成,这些瞬间显示出了恪守、沉淀、融合的规则。
因为她笔下的那些熟男熟女的酸甜际遇是独属于上海的世情、温度,阅读她的文字就像是在接触城市的肌理。虽然在大都会难免有光泽之下挥之不去的寂寞,但这也是上海这座城市能够呈现的“传奇般”的逻辑自洽。
拍摄《过渡轮,过江去》的何菲老师
(图片来源:微阅读•行走项目拍摄制作组)
正在写明信片的何菲老师
(图片来源:微阅读•行走项目拍摄制作组)
给每天的自己一张明信片
当两位嘉宾一起推开申报馆的大门,行走项目回到浦西,回望这个曾经走过,及路过的地点。虽然拍摄过程不断会被楼下喧闹的人声打断,拍摄组的伙伴们也会抱怨收声的时候夹杂着的许多噪音。
但恰恰是这些噪音在提醒着我们,这就是城市最基本的日常,也是城市构成中最为鲜活的元素——人。任何打动人心的城市总会因为人,这些人会有自己的经历,也有听闻他人的传闻,更有甚者阅读别人写就的作品,亦或是人所演绎出的历史传说。由人建起的城,终究需要由人来实践属于它的故事,无论是让人喜悦、还是让人伤心,都会令人难忘。
在思考这一期内容的时候,我们想让嘉宾用他们的作品给大家拜年。但到底运用怎么样的方式却让大家犯了难,如今的电子化如此迅捷,拜年的方式也逐渐多元化。但两位嘉宾共同的媒体人出身,用文字记录自己对城市中事物人群的观察,归结到底依旧是一种“文字行走”。
行走项目也是一种用阅读推广的方式来呈现城市多种面相的行为,我们始终感觉“行走”与“阅读”都是一种记录方式,这些年的实践将使对于记录方式的边界逐渐打开——写明信片成了这样一种折中的表现方式。
写下明信片的瞬间,就将这个瞬间凝固在了文字里。文字落下了,记录了时间也鉴证了生活的点滴。很多时候,我们的脚步太快,沿途的风景可能还没有变成风景就早已消失;我们忙碌于追逐那些宏伟而绚烂的场景,难以感受当下那些微小的满足和充实。倘若能够将日常理解为一张张明信片,留有一些自己注意力给这些日常,那将会在未来收获来自时光所馈赠的明信片。
或许那些现在看起来随手记录的“风景”,会在二十三十年后,变成一个个被人津津乐道的经典。
行走推荐书单
《老周望野眼:走街穿巷中的城市史》
索书号:K295.1/7240
持上海图书馆读者证的读者,
可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三楼阅读广场、上海图书馆淮海路馆参考借阅区外借本书
《我在上海等着你》
索书号:I267/2241-61
持有上海图书馆读者证的读者,
可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三楼阅读广场、上海图书馆淮海路馆一楼参考借阅区、三楼普通外借区外借本书
《白水青菜》
持有上海图书馆读者证的读者,可以登录上海图书馆“微阅读”电子书平台在线阅读全本
《时光硬币的两面》
持有上海图书馆读者证的读者,可以登录上海图书馆“微阅读”电子书平台在线阅读全本
《手背上的一撮盐》
持有上海图书馆读者证的读者,可以登录上海图书馆“微阅读”电子书平台在线阅读全本
《个人主义的孤岛》
持有上海图书馆读者证的读者,可以登录上海图书馆“微阅读”电子书平台在线阅读全本
《丹青引》
持有上海图书馆读者证的读者,可以登录上海图书馆“微阅读”电子书平台在线阅读全本
《上海文学的都市性》
持有上海图书馆读者证的读者,可以登录上海图书馆“微阅读”电子书平台在线阅读全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