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古代有春运吗?古人出行难不难?

2024-02-08 12: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4年的春运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预计今年春运出行人次将创历史新高,达90亿人次!“春运”一词最早出现在 1980 年的《人民日报》上,但其实自从有春节就有春运现象了,过年了,在外的官员和商人等都要赶着回家过年。现代人出行有汽车、火车、飞机等,那有没有想过,没有这些交通工具的古人怎样出行呢?

一辆马车到底有多少匹马拉?

我们常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难道一辆车都是由四匹马拉的吗?其实,一辆马车可以只用一匹马拉,也可以多到六匹马拉。

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独辕车,独辕车顾名思义就是只有一根辕的车,一开始是王公贵族乘坐的,也用作战车。后来推广到了民间,可以坐人,也可以载物,一般需要两匹马拉。

独辕车结构示意图

大约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双辕车,即有两根辕的车。双辕车马在中间,两根辕在两边,只需要一匹马就够了,可以节省马力,跑起来也更加平稳。

汉字是一种很形象的文字。例如一辆马车上如果驾了两匹马,就叫作骈 (pián),就是两匹马并排驾车的意思;一辆车上要是驾了三匹马,那就是骖(cān),骖字右半边的“参”本义就是“三”;一辆车上驾了四匹马,就是驷(sì)字了。由于很多车都是一车四马,人们就开始直接用驷来指马车,或者用驷作为马的单位。比如《论语》中有一句话叫“齐景公有马千驷”,实际上是说齐景公有一千匹驷马,也就是一共四千匹马。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意思是:说出口的话,即使是驾着四匹马拉的车子也追不回来,用来表示说话要算数。

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有一种“天子驾六”的说法。对于天子驾六的起源,有人认为从夏代就开始了,有人认为是周代,有人则认为这是秦汉的“新”规定, 司马迁就认为天子驾六是秦始皇制定的。关于这个问题,后来有了新证据。2002年,考古学家在洛阳发现了一个陪葬坑,里面埋着车和马。这个车马坑被专家认定是东周时期某一位周王的陪葬坑,坑中有一辆驾着六匹马的车子,这说明,至晚在东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天子驾六”的规定。但是到了东周晚期,也就是战国时期,在很多诸侯的墓里也发现了六匹马的马车,这可能是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周王室衰弱,强大的诸侯不把周王放在眼里,纷纷有恃无恐地摆起了王的排场。

古人把车称作“舆”,那你猜“肩舆”是什么?

肩舆(yú),也就是扛在肩膀上的车子,那不就是轿子吗?据考古发现,肩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是达官贵人才能够使用的交通工具,十分平稳舒适。一般由两个人一前一后抬着行走,地位更高的人还会使用四人甚至八个人来抬。最初的肩舆十分简单,就是在椅子底下安两根杆子,乘肩舆的人坐在椅子上。后来肩舆的四面才渐渐有了遮挡,变成封闭的样式,就和后来的轿子一样了。

肩舆一开始是不能随便使用的。比如在唐代,最初官方规定,除了达官贵人,其他人都不能使用肩舆。后来要求渐渐放宽,男子一般在生病时才能使用,女子则只有身份高贵的人才能使用。但是肩舆实在是非常便利,以至于屡禁不止,为了顺应民意,官方规定一再放宽,到了最后简直成了一纸空文,人们可以随意地乘坐肩舆了。

肩舆使用人力代替牛马,这一点受到很多人诟病。比如宋代的王安石,他退休之后,出门时只爱骑驴,有人建议他乘坐肩舆,因为肩舆更加舒适,王安石生气地说:“自古以来,王公贵族即使再不讲道理,也不敢用人来代替牲畜驱使,我如果不骑驴,而叫人抬着我走,不就是用人力代替畜力吗?我怎么能这样做呢?”

人力毕竟有限,因此肩舆一般只供人们在城里或者短途出行时使用,但是肩舆有一大优势,那就是便于登山。牛马等牲畜很难在高低不平的山道上行走,两条腿的人类在这方面却拥有很大的优势。这种为了上山而设计的简便肩舆,叫作滑竿。

皇帝专用的肩舆叫做辇(niǎn),最晚到隋朝,皇帝就开始使用辇了。据史书记载,隋朝的皇帝有七种不同的辇,各有用途,装饰的方法也不同,其中还不包括一种叫做腰舆的轿子。腰舆是供皇帝平时出行时使用的,称为腰舆,是因为这种轿子要被人抬在腰间,而不是扛在肩上。抬轿的人双手下垂提着杆子,高度就在腰间,杆子上还有一条带子,带子一头系在一根杆子上,中间部位则搭在抬轿人肩上,抬腰舆的时候,需要双手和肩膀一起用力,后世的很多轿子,其实更多的是这种腰舆的形式。

古代也有计程车?这是什么黑科技?

我国古代有一种会自动计算道路里程的车辆,就是记里鼓车,又叫“记里车”“司里车”“大章车”,它有每行一里路就击一下鼓、每十里就敲一下钟的功能,因此得名。西晋的《古今注》里有关于记里鼓车的最早的描绘,它分上下两层,上层有一座钟,下层置一面鼓,每一层有一个头戴高冠、身穿锦袍的木头机械人。车每走一里,下层的木头人就击鼓一次,鼓被击十次后,上层的木头人就敲一下钟。根据击鼓和敲钟的情况,人们就能知道走了多少里程。

记里鼓车并不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使用,它是皇帝出行时的仪仗车。皇帝出巡时,在漫长而华丽的仪仗队伍里,由四匹马牵引的记里鼓车排列在车队的第二位。它装饰华美,色彩绚烂,为缓慢行进的队伍记录着路程。

那么,记里鼓车为什么能准确地报告行驶里程呢?原来,车的内部装有一套齿轮系统,马匹拉记里鼓车向前行走,带动齿轮组转动。车行一里时,其中一只齿轮牵动击鼓的木头人,木头人便扬起手臂击一下鼓;车行十里时,齿轮组的其中一只齿轮牵动敲钟的木头人,木头人便敲一次钟。

原标题:《古代有春运吗?古人出行难不难?》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