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时代小剧场戏曲的守正创新 | “2023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专家研讨会圆满举办
12月25日下午,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文汇报社共同主办,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社协办的“2023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在文新报业大厦召开专家研讨会。
文汇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郑逸文,文汇报副总编杨健,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莉,文汇报社文化部主任邢晓芳,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副总裁佘玫玫,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戴颖出席了专家研讨会。研讨会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主持,16位全国知名戏曲专家、文艺评论家齐聚一堂。
研讨会以“新时代小剧场戏曲的守正创新”为主题,现场气氛热烈,嘉宾共同探讨小剧场戏曲在新时代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发展方向,如何进一步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激发青年创作者的创新潜力,推动戏曲艺术繁荣发展。
谷好好
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
九年以来,我们共收到近80个剧种502部作品的申报,经过专家前期遴选,目前共上演了90多台小剧场戏曲作品。“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从“上海小戏节”一路走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戏曲创作者和不同领域的观众。实验先锋的戏曲作品需要在交流中提升,在演出中历练,绽放出思想和艺术的火花。而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正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不仅是精彩好戏轮番上演的“码头”,更成为推动原创新作竞相展示的“源头”和推动引领新时代戏曲蓬勃发展的“潮头”。
张莉
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一年一度的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是戏曲界的盛会,也是演艺演出行业的重要节日。展演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戏曲传承发展上的生动实践。繁荣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展演培育了戏曲人才、推出了优秀作品,为戏曲可持续发展赋予了新的动能,获得全国范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将继续为传承中华传统戏剧艺术,打造演艺大世界品牌,助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共同努力。
郑逸文
文汇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作为媒体平台,我们助力小剧场戏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关注,推动中国各个地方戏曲的探索与发展,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在新媒体传播时代,中国戏曲应以展开羽翼、展翅高飞的姿态,坚守传统经典的同时,迎着崭新的潮头前进,实现新传媒时代的多维度呈现。面对“Z世代”观众,戏曲艺术应成为他们非常可贵的艺术基因,与中华传统文化合成一棵大树,在当代人的审美观念构建中开枝散叶,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专家发言
崔伟
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
9年来,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推动戏曲发展、激励新人,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果。对戏曲小剧场的开创,是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延伸。守正创新,“正”是一种精神,我们守住了戏曲文化的特质,鼓励青年人的创造本领,将传统戏曲和小剧场文化结合;“新”是激发活力,既在于艺术上的新颖看点,也在生活与审美的新表达上,以戏曲形式表达思想内容上的追求,实现了充满活力的戏曲“新前行”。
赓续华
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戏剧》原主编
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在全国影响力逐渐扩大,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呼吸”,自由开放的创作环境和戏曲观念的更新,在小剧场的空间里得以对戏曲本体进行思考和突破,为戏曲艺术注入新活力。守正创新,新追求不是对旧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新发现和对审美的新表达,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新元素,让观众获得新的观剧体验,不仅让戏曲得以传承和发展,更让它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光彩。
罗松
《中国戏剧》杂志主编、编审
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发展至今,积累了很多代表小剧场独立品格的剧目。小剧场戏曲是戏曲和小剧场结合的新产物,“呼”和“吸”生动表达了这种相互依存、促进的关系,吸入传统、呼出创新,以“呼吸”来保持生命的创造力和活力,同时,小剧场具有无限可能性和开放性,古语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正因为“小”才有无限创造空间,创作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融入假定性、虚拟性等创作手法,这是无边无际的。
郑荣健
《中国艺术报》新闻部副主任
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贯彻吐故纳新的理念,吸引力与影响力逐步提升,为当代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注入活力。小剧场戏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现现代文明,不仅涉及艺术审美,更需要有思想文化内涵和实践的可能性。当今网生一代的年轻创作者和观众正在共同塑造小剧场的新审美和价值观,面对创作者跟观众共同成长的过程,我们要引导小剧场戏曲的审美追求,在剧目创作视野的深邃度上,做出更深探索。
钟珍珍
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主管(戏曲)
我们觉得小剧场戏曲这个概念很好,给予年轻人,特别是民间剧团的年轻人很多机会去创作,既培养了创作者,也发掘了新观众。本届展演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优秀作品,它们尝试与其他表演艺术结合,但也能看到本身剧种的魅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希望通过小剧场戏曲的创作鼓励香港年轻人,但我们也有一个原则,“创新”还是要记住“守正”,不忘剧种的特色,这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陈 东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我们在过去的9年里一直坚守“高台教化、守正创新”的理念,这也是小剧场戏曲的伦理所在。小剧场的实验性、先锋性和持久性是其存在的价值,持续发展形成了品牌。我感到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在9年探索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所以我们这个平台在激活更多地方戏之外,更要把这些地域发展起来的剧种,它们的大气、文气、烟火气更好地释放出来,让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马博敏
上海京昆艺术咨询委员会主任
本届展演求新求变的热情高涨,是可喜的表现。在戏曲“新与变”的过程中,如何守住自身的精彩,仍然值得思考。力争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争取更多热爱戏曲的人。只有在守住戏曲本身精彩的基础上,创新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跨界学习的真正本领在于融会贯通,必须登高而远望,才能实现守正创新。小剧场戏曲展演倡导艺术革新,鼓励探索戏曲在新时代的新作为,这个平台值得我们年轻一代戏曲人去珍惜。
荣广润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在本届小剧场戏曲展演中,不少演员身兼编剧、导演和演员等多重角色,展现了他们作为宝贵戏曲人才的实力,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年轻一代的积极参与,他们传承中国传统戏曲的精髓,勇敢地探索着传统与现代、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平衡,为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正是有了新生力量源源不断加入,小剧场戏曲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并持续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呈现出更多精彩纷呈的优秀作品。
毛时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
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为年轻戏曲人开拓了新的空间,争取了新的观众。二是要创新,在守正传统与个性创新之间寻找平衡。文化自信包含着文化自醒,对于技术、技巧的运用是一门学问,传统和创新当中如何保持适度的张力,如何使这种张力预示新时代戏曲的发展,这是小剧场戏曲所要寻求的,从而使小剧场戏曲资源能够得到更有效的转化,吸引更多观众关注戏曲发展。
郦国义
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
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自开始至今,经历了巨大变化,如今青年戏曲人在这个平台上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守正创新,创新对戏曲青年人才和文学艺术至关重要,年轻人是时代的赋能者,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期待和赋予他们的天赋。老一代则在守正方面,怀着“新松恨不高千尺”的情怀来支持和培养年轻人。最重要的是,要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把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并且对待创新要有呵护精神。
吴孝明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遴选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对上海乃至全国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九年来,各个剧种在这个平台上轮番登场,众多剧种融入其中,为小剧场戏曲展演舞台注入了丰富的内容。展演作为融合破圈、赋能转型的文化创作平台,为戏曲带来了更多不一样的解读和手段,是当前戏曲转型的良好途径。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已经做成了中国文化的事件,上海文化人口的增长给了我们信心,而戏曲也为我们作出了文化贡献。
沈伟民
上海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秘书长
为期9天的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为申城舞台带来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当代戏曲人如何更好实现“双创”的探索之路。九年来,这个舞台如同“造梦空间”,戏曲人们“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戏曲的丰厚养料,“呼”出具有创新、实验、先锋意味的探索实践气韵,追求着以小见大、以小见深、以小见精、以小见新、以小见美的品质,引起观众共鸣、共思,这一“造梦”的过程,也不断圆着年轻戏曲人实现自己艺术理想的梦。
李守成
原上海市文化局戏剧处处长
小剧场戏曲应该长什么样,不是一个理论的命题,而是一个实践的课题。经过九届实践,我们发现小剧场戏曲中“古树新芽”的作品——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又在枝头上冒出新芽,它们能够更好地推动戏曲艺术茁壮发展。一些剧目在理念的先锋性和实验性方面有明显突破,既秉承了传统戏曲的精髓,又勇于尝试新的表现方式和手法。面对传统艺术,如何在理念上有更新的认识、更深的解剖,仍然是我们继续探索的课题。
方家骏
原上海市文广局艺术处调研员
在本届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中,不少剧种在小剧场戏曲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关注的成果,这再次凸显了在当今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戏曲守正创新的重要性。我们仍需坚持有鉴别地对待传统文化遗存,剧种也要不断地在探索实践的道路上前进,呈现符合当代价值体系的作品,推动当代戏曲在传承基础性上发展创新,与时代同步、同频,衷心希望戏曲艺术能够在未来越走越宽、越走越扎实。
胡晓军
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通过9年实践,我们已经在行动上回答了“小剧场戏曲为何”“为何小剧场戏曲”等问题,明确戏曲必须以传统为主导,守古典性戏曲文化之正,创现代性戏剧文化之兴。这种守正创新对应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造性,这“两性”是融合的,体现为不同的剧种有不同的特征,主创的审美追求和趣味也形成了不同的状貌,年轻主创将自己的生活和灵活融入作品,这是个好现象,是时代所产生的艺术创造和审美的变化。
郭晨子
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
这9年来,我观摩众多戏曲演出,每年冬天都是学习的好时机。我们传统的戏曲,更多使用一种线性的结构,剧情的起承转合如同一幅长卷,一段一段缓缓展开。不少小剧场戏曲作品改变了传统的结构法,并在守正创新中,保留剧种精华、增加新套层,带给观众新鲜感受,非常精彩。我们也观察到,如今许多青年主演也加入了编剧、导演的行列,这是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的一大成果。
现场嘉宾合影
2023年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期间,全国及沪上媒体接连报道了这一年度戏曲盛会。展演前的云探班直播活动在微信视频号、微博、B站、抖音等平台反响热烈,观看人数超26万人次。
我们将通过小剧场戏曲展演这方平台,培育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文化生态链。坚持守正创新,让青年戏曲人和观众成为戏曲发展的实践者、推动者,持续繁荣发展传统文化事业,为戏曲艺术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摄影:陈禹州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是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下的非营利性的戏曲院团集群,是以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统戏曲艺术,推动上海戏曲事业健康发展为己任的公益服务性的事业单位。
网站:www.shchineseoperas.org
公众号/抖音号:xiquarts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