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今天是南社成立109年,看“南社与近代上海的社会变革”
今年的11月13日是南社成立109周年。“光前启后——南社与近代上海社会变革”主题展览于昨天(11月12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幕,展览以“南社与近代上海社会变革”为主线,展出文献史料和文物百余件,包括陈去病《南社杂佩》、姚光《姚光日记》等名人手稿;柳亚子、杨了公、白蕉等书画名家作品等。
一些学者认为,南社成立时的《南社启》开篇即曰:“国魂兮!盍归来乎!”这一南社开社明义之句在当下依然不失其现实意义。
马公愚与白蕉合作成扇(正面)南社与上海
南社1903年11月13日由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发起成立, 活动中心在上海。社员总数1180余人。1923年解体﹐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前后延续30余年。是辛亥革命前后最有影响力的革命文化社团,它与同盟会互为犄角,用文字鼓吹革命,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权,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舆论支撑,他们在革命斗争、舆论宣传、办报兴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推动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
南社重要成员还包括蔡元培、于右任、
君武、廖仲恺、鲁迅、曹聚仁、李叔同、何香凝、黄宾虹、苏曼殊、姚石子、黄兴等。
据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胡江介绍,今年是南社成立109周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与金山区博物馆共同举办此次展览,一方面是因为南社在近代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是上历博与南社的缘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与南社的缘分源于1930年代柳亚子先生创办的上海通志馆,博物馆馆藏的革命文献部分就有当年上海通志馆的收藏,同时上历博还藏有部分南社社员的相关文献。”
上海金山与南社渊源深厚。据介绍,南社出了高旭、姚光、白蕉等50多位金山籍的南社社员,现今的上海南社纪念馆就设在金山张堰的姚光故居。金山区博物馆也收藏有为数众多的南社文物。
姚光故居上海南社纪念馆何以会设在姚光故居?据金山区博物馆俞春艳介绍,姚光1918年任南社主任。而作为南社创始人之一的高旭也是金山张堰人,姚光故居系当时南社人士通讯联络及会唔交流的场所。姚光故居在2004年被定为金山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开始筹备南社纪念馆, 2014年被定性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展出珍贵名人手稿及名家书画
此次展览分为“几复风流振风骚”、“辛亥朝阳倡共和”、“风雨同舟创伟业”和“海上流韵焕华章”四个展示部分,围绕“南社与近代上海社会变革”这一主线,通过百余件文献史料和珍贵文物,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紧密联系“南社与同盟会”、“南社与中国共产党”、“南社与上海”的关系,集中展示南社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强烈的家国情怀在革命斗争、舆论宣传、教育兴学等方面所做的贡献。
展览展出陈去病《南社杂佩》、《姚光日记》等名人手稿,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诗经》类古籍,柳亚子、杨了公、姚鹓雏、白蕉等书画名家作品,金山区图书馆藏《南社》《南社小说集》等相关出版物以及大量珍贵的史料照片。
《姚光日记》(金山区档案馆藏)《姚光日记》是姚光先生的私人日记,所撰写的年代从光绪34年(1908年)到其去世的民国34年(1945年),共37本,系姚光之子姚昆田先生于2014年捐赠,现藏于上海市金山区档案局(馆)特藏室。本次展出的两本日记中,有两处与南社重要大事相关的记载,其一是新南社之成立,其二是南社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可与其他相关记载互证。
1909年11月13日南社成立时,姚光即首批入社,成为南社最年轻的社友之一。1918年柳亚子辞南社主任后,由姚光继任。故有“前有柳亚子,后有姚石子”之称。一生嗜书,为江南著名藏书家之一。
展厅内搭建的姚光故居敦仁堂内景作为展览的亮点之一,策展方将姚光故居(上海南社纪念馆)敦仁堂的内设场景在上历博的展厅内进行搭造,“敦仁堂”内悬挂有吴昌硕时年七十五岁手书对联,陈设有白蕉为姚光题写的“石华”、“书影”的藏书柜。
陈去病 《南社杂佩》手稿(中国南社文史馆藏)《南社杂佩》是陈去病手录的南社社员通讯录。民国十八年(1929年)夏,南社20周年纪念时,陈去病“拾旧欢而寻坠绪″,亲笔分篇登录已有资料的社员信息,目的“备自览焉”。 此录是南社二部社员通讯录中最早且较为详实的一部,柳亚子先生晚年所著《南社纪略》中亦归录一部。这两部通讯录,是当代南社学研究的基础史料,珍贵至宝。现手稿遗册珍藏于中国南社文史馆。
白蕉和马公愚合作成扇(反面)展览还展出了白蕉和马公愚合作的成扇,作品作于1943年。其正面为马公愚题写的明遗民朱舜水先生五古一首,署“永嘉马公愚”,其反面为白蕉画兰,署“云间居士白蕉 ”。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1月6日。明年也恰逢南社成立110周年,今天的“光前启后——南社与近代上海社会变革”展览,也可以看作是“南社”之于上海的一种回归。南社,作为见证近代上海社会变革的重要标志,向我们形象地反映了近代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