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读丨那些年赶过的大集
1月13日,一名小朋友在河北石家庄正定年货大集上吃棉花糖。新华社 资料图
赶集,这种古老又现代的生活方式,承载着浓厚的生活底蕴与鲜活的人间烟火。每当夜深人静,我在刷短视频时,最为钟爱的一类内容便是关于农村大集的画面。
三元一份色香味俱全的炒素菜,五元一份丰盛可口的荤菜,八元就能品尝到一盘饱满诱人的水饺,十元可以喝到一碗滚烫热烈、香气四溢的羊杂汤……那一口口翻腾着蒸汽的大锅,透出的食物色泽和香气让人垂涎欲滴,让我不禁回想起与赶集有关的温馨画面。
父亲在世时,常向我讲述他童年赶集的故事。父亲自小生活在农村,当他还是个十岁左右的半大小子时,经常跟随村里的大孩子步行十几里的崎岖道路,去县城赶集。天边刚泛起鱼肚白,他们就出发,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一路欢声笑语,不觉疲倦。抵达集市后,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脸上是无比的好奇与欣喜。
家中通常给父亲五毛钱作午餐费,他视如珍宝,每一分都得精打细算。两毛钱买两个香脆的烧饼或火烧,两毛钱享用一碗醇厚的油茶或是鲜美的丸子汤。有一次,父亲在油茶中捞到一片肥肉,这让他欣喜不已。剩余的一毛钱,用几分钱买一大碗茶解渴,剩下的买几块糖果,带给家里的弟弟妹妹。
对父亲来说,赶集是一项长途旅行,更是艰苦岁月中一段难得的美好记忆,是幸福期待的具象化。
母亲腿脚还算康健时,也喜欢骑着三轮车前往城郊结合部赶集。那时,家里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母亲总能在集市上慧眼识珠,挑选到物美价廉的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她知道集东头的老刘家豆腐口感醇厚,集西头的老王家花生油纯正无掺假,老赵家的猪肉最新鲜,老孙家的蔬菜都是自家种植。
对母亲而言,赶集是解决家庭温饱的途径,更是为家人创造幸福感的一种方式。
我也深深热爱着赶集。大学期间的一个暑假,我面临备考压力,略感焦虑。在那个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时代,赶集成为了我舒缓心情的最佳选择。从集东头漫步至集西头,耳边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如同交响乐章,眼前热闹非凡的人群与空气中弥漫的各种美食香气交织在一起,令人心境豁然开朗。
我会买一个三元钱煎饼,或是点一份三元五的炒饼,又或是一份五元的水煎包,天气炎热时再配上一份清凉爽口的刨冰,一顿简单朴实的餐食下肚,心情顿时愉悦起来,随后又带着满满的能量投入到学习之中。
对我来说,赶集成为了一种释放压力、回归生活本真的独特路径。
在繁华都市生活的这些年里,我几乎没有机会体验赶集的乐趣,但有一次的经历除外。在某地暂住时,附近有一个喧嚣的城中村。某个冬日下班归来,我饥肠辘辘,想在附近解决吃饭问题。走进那条狭窄的街道,两旁二层小楼林立,一楼经营商铺,二楼居住人家,灯火通明宛如老家集市上的商业街。我在一家普通的拉面馆用餐,虽然味道并非顶级,但价格亲民且分量十足,别有一番滋味。
在这条街上,我重拾了久违的赶集感觉。饭后闲庭信步,店铺逐渐稀疏,临街房屋门户洞开,灯光柔和如水。我看到有一家人围坐在一间十平米的小屋内共进晚餐,炉灶与床铺同处一室。那一刻,我恍然领悟到了这种熟悉感觉的根源所在。
忆当初父母年轻时,我们一家四口也曾蜗居在这样的狭小空间内。没有暖气设备,冬日寒风凛冽,但那盏温馨的灯光传递出无尽的暖意。那时的父母正值壮年,妹妹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尽管生活简朴,但一家人笑声不断,共同度过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那一刻,情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怀念起已故的亲人,追忆起那段共享天伦之乐的日子,泪水不禁夺眶而出,脚步无法前行。对此时的我来说,赶集蕴含着浓厚的思念。
赶集,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琐事,值得深深回味。对故土的一片眷恋,对无忧无虑童年的怀旧,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如同一首淳朴而深情的乡谣。每次回想起来,那些在大集上度过的时光,仿佛一幅真实生动的民俗画卷,烙印在每一个热爱生活、感恩乡土的人心中。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