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哲学新书联合书单|潘多拉的希望

哲学新书联合书单
2024-02-04 13:10
翻书党 >
字号

《走向生命的现象学:米歇尔·亨利访谈录》(Entretiens

[法]米歇尔·亨利 著,邓刚 译,东方出版中心·象形文字,2024年1月

二战后法国现象学家米歇尔·亨利访谈录首度中译。相较于萨特、加缪、波伏娃、阿尔都塞等同时代人,一生远离学术潮流中心的亨利,虽然生活得像一名隐士,却对思想本身更加专注且纯粹。他创造性地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引导我们认识那不可见的“生命”,呈现出更丰富和统一的人类生存图景。《走向生命的现象学》以访谈录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了认识亨利思想的极佳机会。我们从一次次的问与答中看到,亨利如何对传统现象学进行解构,如何发展出注重内在感受的“生命现象学”,并如何将其运用到绘画、精神分析、政治等诸多领域。此外,亨利的学术关怀不止于纯粹思辨,他还呼吁我们关注技术时代中被遮蔽的生命本质。他通过捍卫文化、艺术和思想的价值,还原了生命的丰富性,为读者带来对存在的新思考。作为20世纪法国现象学的重要人物,亨利凭借其一系列富有原创力的洞见正日益获得重视。本书不仅呈现了亨利丰富的精神世界,让读者领略其现象学的独特魅力,也是探索当代西方哲学思想不可或缺的指南。

《政治家》

柏拉图 著,溥林 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12月

《政治家》是柏拉图后期的一篇重要对话录,主题是统治的艺术,对德性和谐思想的阐述为其一大特色。在本篇对话中,柏拉图试图寻找真正的政治家的定义,以便将优秀的政治家与那些拙劣的统治者区别开,在发现真正的统治家的同时,柏拉图也展示了一条可行的治国之道,即通过将诸种美德和谐地“编织”在一起,实现一种政治上的和谐,从而实现全体公民的幸福。柏拉图的德性和谐思想受毕达哥拉思、巴门尼德、苏格拉底的影响,但主要是奠基于他的理念学说之上;德性和谐的要义在于“编织”,基点在于理性。

《亚里士多德逻辑哲学》

周昌忠 著,商务印书馆,2023年11月

本书旨在呈现亚里士多德知识哲学之以形而上学为魂、形式逻辑为体的原貌,详尽复原他对实存者作为知识对象的逻辑建构工作。同时,本书也澄清了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观念,其关键点是他对类和个体关系的把捉:个体是绝对实存者,同时,又总是作为类的成员实存,个体以本体相同而结成类。因此,本体根本上是个体实存者的本体,即可感本体(第一,即原初本体,由“四标识”规定);同时,类成员之同一本体也是类的本体(第二,即派生本体,由“三标识”规定)。他表明,知识的对象是实存个体,知识的目标是其本体即其原因和本原,并转归于类的本体——个体本体的纯粹形态。

《阐释政治哲学:政治发展与社会建设的中国逻辑》

孙国东 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1月

延承作者在《公共法哲学:转型中国的法治与正义》中的学术关怀、思想立场、理论取向、概念体系和研究取径,本书力图在政治哲学领域阐发一种“作为阐释政治哲学的民主社会学”理论模式。为此,本书从“中国现代政治哲学话语”是其应是的三大功能(面对西方的“对话-抗辩功能”、面对现状的“阐释-范导功能”和面对历史的“阐释-反思功能”)入手,探索形成了“公共阐释”的取向及相应的三种研究取径(思想史重构、政治哲学建构与社会-历史分析相结合、历史政治学与社会-政治理论分析相结合),破解“理论视野的去西方化”“现代性价值/范畴的中国化”和“中国性价值/范畴的现代化”等课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国经学史·南北朝、隋及初唐卷:文献学的衰落与诠释学的崛兴》(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Scholarship: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Sui, and Early Tang

[美]韩大伟 著,童岭 陈秋 李晔 译,徐兴无 刘雅萌 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1月

本书系美国杨百翰大学韩大伟教授所著五卷本《中国经学史》的第三卷,起于南北朝,而断于初唐,以文献学的衰落与诠释学的崛兴为核心,历述了经学的分裂与复归一统。全书贯彻了韩大伟教授“聚焦领袖群伦的宗师,例举举足轻重的先哲,并追踪他们身后的影响,借此概括各个时代的主要潮流”的写作理念,以及中西经学研究对比的视野。全书体例谨严,既有对经学发展的宏观把握,也着重分析了皇侃、熊安生、刘炫、刘焯、孔颖达、颜师古等个案,填补了西方学界尚无中国经学通史的空白。

《黑格尔或斯宾诺莎》(Hegel or Spinoza

[法]皮埃尔·马舍雷 著,赵文 曹振威 林佳信 译,西北大学出版社,2023年12月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皮埃尔·马舍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斯宾诺莎研究处女作。作者对斯宾诺莎和黑格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并以外科手术般的精细程度,质询了黑格尔对斯宾诺莎所作的误读。通过对黑格尔和斯宾诺莎的文本进行跨越性批判,凸显了斯宾诺莎哲学中的非目的论、非观念论的辩证法概念。相比黑格尔刻板的描述,马舍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具活力的斯宾诺莎,颠覆了流行的哲学史常识,这对于释放斯宾诺莎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成份、揭示其当代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经由以阿尔都塞、马舍雷、巴利巴尔、奈格里、德勒兹等批判思想家的持续解读和阐释,斯宾诺莎哲学的革命性已成为当代思想中最引人入胜的理论问题之一。

《苏格拉底与居鲁士——色诺芬导读(1963)》(Lectures On Xenophon:A course offered in the winter quarter of 1963

[美]施特劳斯 讲疏,[美]纳顿 整理,高挪英 杨志城 译,华夏出版社,2024年1月

本书内容是施特劳斯在芝加哥大学政治科学系所讲授的关于色诺芬的课程,经课堂录音转抄稿整理编订而来。全书共含十六讲,第一讲为课程导引,施特劳斯提出并解答了两个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转向色诺芬?第二,我们应该如何阅读色诺芬?第二讲的对象是《回忆苏格拉底》,第三至五讲是《治家者》,第六讲转入《希耶罗》,第七讲是《邦国财政》和《雅典政制》,第八讲是《拉刻岱蒙政制》,第九至十六讲是大部头作品《居鲁士的教育》。课程始于色诺芬笔下的哲人苏格拉底,终于波斯帝王居鲁士,由哲学至政治,由理论至实践,体现出施特劳斯对政治哲人色诺芬旨趣的理解。

《冯天瑜学述》

何晓明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

本书为学人学记类著作,由冯天瑜的学生何晓明撰写,他追随冯天瑜研习中国文化四十余年,对冯天瑜先生的学术生涯、社会交往与生活情景有着更为细致的了解。书中在梳理学人学术思想、勾勒生平轨迹的同时展现了前辈学人鲜为人知的另一侧面,使其形象更加饱满与立体。本书是冯天瑜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纪念之作。冯天瑜作为史学大家,并于2019年荣获“汤用彤学术奖”,其思想对于理解中国近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意涵。为学界同仁领略大家风范、探寻问学路径提供参考借鉴。

《努斯: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第6辑)——逻辑、同异与辩证法》

崔延强 梁中和 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

本书是一部古希腊罗马哲学专业的论文集,主题为“逻辑、同异与辩证法”。本书共收录17篇文章,其中,古希腊原典译注1篇,为塞克斯都·恩披里柯作品的节选;外国学者论文9篇,国内学者论文3篇,分别围绕逻各斯与辩证法、同一与差异两个话题进行讨论;优秀学生论文1篇,以苏格拉底之死所引申出的古希腊的自杀与神命问题为主要关注对象;学者纪念文章3篇,分别为希腊罗马哲学研究专家Charles Kahn、Pierre Hadot的自述以及对新柏拉图主义研究者Werner Beierwaltes的追思。

《保罗·利科六访马赛尔》(Entretiens Paul Ricoeur-Gabriel Marcel

[法]保罗·利科 [法]加布里埃尔·马赛尔 著,陆达诚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密涅瓦,2024年1月

本书收录了两位思想巨擘保罗·利科与加布里埃尔·马赛尔的六次对话的文字成果。1968年,保罗·利科多次拜访了业师马赛尔,并与他讨论有关形上学、存在主义、戏剧、神圣、死亡、科技等问题。在这六次讨论中,他们少有意见不一之处,二人有着基本的共识。利科采用了马塞尔的存有论立场作为自己的立场。马赛尔认为,谦逊是“存有”的真实见证人的记号。而见证,则是为光作见证。利科说马赛尔首创了“光的形上学”。光照明、引导、吸引旅途之人与其他路人同步前行。这光也许变得黯淡,但它仍能指示晨曦的方向,给人带来希望。此外,本书还收录了马赛尔的剧本《破碎的世界》,在利科与马赛尔的对谈中,曾多次提及马赛尔的这部剧作,它是马赛尔存在哲学的文学性体现,也博得了利科的诸多赞誉。

《寻求有尊严的生活:正义的能力理论》(Creating Capabilities:The Human Development Approach

[美]玛莎·C.努斯鲍姆 著,田雷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

如果GDP每年都在增长,但却始终有相当比例的民众无法接受基础教育,没有医疗保险,我们能否认为这个国家正在进步?努斯鲍姆教授在本书中批判了以GDP为指挥棒的发展路径,认为当下主流的发展理论忽视了最根本的对尊严和体面的人性需求。本书陈述了能力发展模式的结构和政策意义,勾勒出一种有别于罗尔斯正义论的新政治理论,并且讨论了它的哲学渊源和脉络,在承认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论证了能力理论路径的普遍价值。努斯鲍姆同阿玛蒂亚·森教授以及其他同道一起,从最基本的问题出发,通过关切个体人的故事,追踪政策对日常生活的效应,寻求推动民众活出丰满且有活力的人生。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In decem libros ethicorum aristotelis ad nicomachum expositio

[意大利]托马斯·阿奎那 著,黄瑞成 译,译林出版社,2023年12月

阿奎那注疏的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是古典学领域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作品,呈现出中世纪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传承,体现了经院哲学对其的吸收。本书由重庆大学古典学黄瑞成教授倾情移译,是中文世界首个译本。作为亚里士多德注疏传统中最为完整和翔实的一部,《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向来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研究之必备,也是托马斯·阿奎那道德哲学、神学伦理学及其政治神学研究的重要文献。托马斯·阿奎那对整部《尼各马可伦理学》有通盘把握;其评注严格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行文次第条分缕析,忠实阐发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其注疏将《尼各马可伦理学》放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之整体中来考察,并阐发了其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从而表明《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包括形而上学)”的具体运用,也是过渡到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要津。因此,本书是研究《尼各马可伦理学》乃至全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重要门径。

《时空文化:1880—1918》(The Culture of Time and Space:1880-1918

[美]斯蒂芬·科恩 著,易灵运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折射集,2024年1月

“这个时代有它的怀疑和犹豫,但它的本质特征是一种无视警告、全速前进的傲慢。”这是一部涉猎广泛、颇具趣味的思想史,回溯“一战”前的形形色色,回到一个沸腾的时代。本书描写了188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科技和文化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使得理解、体验时间和空间的新模式得以产生。书中论及普鲁斯特、乔伊斯、H.G.威尔斯、弗洛伊德、康拉德、爱因斯坦和毕加索等人物,并阐述了流行文化的各种来源和传统价值观的转变。

《<利维坦>的修辞:霍布斯与文化转型的政治学》(The Rhetoric of Leviathan:Thomas Hobbes and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加]戴维·约翰斯顿 著,李钊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图书,2024年1月

《利维坦》的修辞问题,由约翰斯顿在其著作《<利维坦>的修辞》中首次提出。昆廷·斯金纳等众多知名学者随后都受此书影响而开始研究霍布斯的修辞。本书尝试解答如下问题:《利维坦》中长篇大论的神学论述与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之间有何关系?用英文写就的《利维坦》与霍布斯早前用拉丁文撰写的政治著作《论公民》《法律要义》有何不同?《利维坦》究竟是一本什么性质的著作?作者约翰斯顿认为,修辞是解开这些谜团的金钥匙。《利维坦》目的是:培养大众的理性思维和行动,用启蒙对抗迷信,以光明胜过黑暗。

《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

孙周兴 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

海德格尔意义上的“后哲学”意味着哲学之外其他思想方式的可能性。后哲学的思想将有更自由开阔的课题范围,因为它面临一个没有边界的多元文化世界。本书是孙周兴教授20世纪90年代的短篇作品集,分“哲学与时代”“诗歌与思想”“东方与西方”三编,记录作者主要从海德格尔思想出发,对哲学传统、艺—哲关系、现代技术、东西方文化比较等课题的思考,把哲学视为一门希腊—欧洲特有的以“形式化”的观念思维为特征的学问,表达了对于哲学的本质及其在现时代的命运的几个基本看法,对后哲学的“诗歌”和“思想”关系进行了讨论。

《如何阅读笛卡尔》(How to Read Descartes

[英]约翰·科廷汉 著,王寅军 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

本书聚焦于笛卡尔的经典篇章,使其经典理论遗产再次进入当代大众视野。笛卡尔被誉为“现代哲学之父”,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约翰·科廷汉考察了笛卡尔为建立科学理解的新基础所做的卓越尝试,包括他著名的第一原则“我思故我在”,以及他臭名昭著、常被误解的关于身心关系的解释。他还探讨了笛卡尔哲学中引人入胜但鲜为人知的方面,包括他对语言、人类和动物本性、情感在美好生活中的作用。本书摘录了笛卡尔的著作,包括《谈谈方法》(Discourse on the Method)、《第一哲学沉思集》(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哲学原理》(Principles of Philosophy)和他的最后一本书《灵魂的激情》(Passions of the Soul),以及他的书信。

《如何阅读达尔文》(How to Read Darwin

[英]马克·里德利 著,汪功伟 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

本书聚焦于达尔文的经典篇章,使其经典理论遗产再次进入当代大众视野。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理论是达尔文留给后人的不朽遗产。在研究进化和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他建立了一套抽象、普适的理论,也尽可能多地搜集了事实证据,从而为研究对象的所有关键特征做出合理的解释。通过探究达尔文最重要的著作《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人类和动物的表情》,马克·里德利向读者解释了达尔文用经验研究的方法提出了哪些问题,用逻辑论证的方式回答了哪些问题。里德利带领读者走进达尔文的大脑,了解他的思维方式,理解他的观念和主张,见证了他凭借智慧与坦率克服思想上的重重困境。

《有思想的生活——智识生活如何滋养我们的内在世界》(Lost in Thought: The Hidden Pleasures of an Intellectual Life

[美]泽娜·希茨 著,吴万伟 译,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2023年11月

智识生活是什么?它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方面的益处?普通人如何过上一种富有思想的智识生活?在希茨看来,智识生活可以培育人的内在价值,找回人之为人的尊严,重启自由思考的能力。很少有体验能像智识生活那样让人备感充实,而这种智识生活来源于纯粹的学习、必要的闲暇以及沉思。希茨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遵循一种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辨传统,通过文学、图像、故事和案例来展示她眼中真正的智识生活是什么样子。她以令人振奋的典范为向导,身体力行地投入当地社群的集体中,亲身验证智识生活在不同阶层践行的可能性。她意识到,学习是普通人就能做到的高级活动,以学习为目的的智识活动能够滋养人的内心生活,创造幸福价值。她带领我们回眺人类过往的精神高度,思考现代人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学习是如何被追名逐利所腐蚀的?智识生活对个人的幸福和人类社会的繁荣有何种作用?在人类遭受的苦难和不公向我们提出的要求面前,人文学科又该如何发挥其“无用之用”的力量?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英]R. H. 托尼 著,赵月瑟 夏镇平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12月

本书堪称20世纪政治经济领域内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托尼凭借广博的经济知识和翔实的历史资料,以恢弘的气势和华丽的文字,回溯了宗教改革前夕直至17世纪末叶经济生活逐步摆脱神学理论控制的过程,并以此为背景,考察分析了神学理论本身发生的变化,尤其是英国清教的产生、发展和转变,如何影响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托尼有关宗教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相作用的论述,可以看作对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著名命题的回应、批评和补充。

《天地不仁:中国古典哲学中恶的问题》(Heaven and Earth are Not Humane: The Problem of Evil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美]方岚生 著,林捷 汪日宣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2024年1月

坏事发生在好人身上,这个问题在早期中国与在今天一样真实。方岚生以恶的问题为线索,追踪了战国时期的中国思想家在那个充满冲突和分裂的时代,为寻求人类与世界的和解所做的努力。方岚生对《墨子》《道德经》《孟子》《庄子》《荀子》等战国时期主要哲学著作进行了丰富而独具匠心的解读,揭示了复杂文本中的关键问题,并展开了颇具启示性的比较分析,有力促进了早期中国思想家与西方学者之间的跨文化对话。

《中国宗族通史》

常建华 主编,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灿烂的文明史,其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又与宗族制度的演变相联系相伴随。宗族又称家族,指父系单系亲属集团。学术界对宗族的界定不一,依冯尔康和常建华两教授看法,宗族是由男系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在宗法观念的规范下组成的社会群体。宗族有三个标志,即祠堂、祭祖和族谱。因此,宗族是维系中国社会结构的一条纽带,是千年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承载者。本书主编常建华,为领域内知名专家,其各卷撰写者皆为南开大学与西北大学宗族史研究专业人士,历时五年苦战耕枟而成。该书以时间发展为序,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探讨中国宗族形态自殷商的族氏组织至21世纪以来族谱修纂的历史演变,以考察和说明社会历史的变迁,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部大规模、全面系统而深入地梳理宗族历史发展演变的通史著作,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

《极高明与道中庸:补正沃格林对中国文明的秩序哲学分析》

唐文明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10月

在《秩序与历史》前三卷中,沃格林判定中国文明为宇宙论秩序的文明,十七年之后,在第四卷《天下时代》出版之际,他对中国文明的看法发生了质的变化,将“中国天下”与“西方天下”看作平行存在的历史现象。承认多个天下的存在也标志着沃格林思想历程中的第二次突破性转变。本书聚焦沃格林的《秩序与历史》,尤其是《天下时代》,试图回答“沃格林不同时期究竟如何看待中国文明”和“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沃格林的中国文明研究”这两个关键问题,在梳理其秩序哲学全貌并且高度认同其秩序哲学理路的基础上,补充沃格林原有分析的不充分性,修正不正确性,进而回应中国文明如何通过持续不断地向西方文明进行深度学习,从而获得自身的更新这一更为宏大的历史性课题。

《结构之后的路:哲学论文(1970-1993)与自传性访谈》(The Road since Structure:Philosophical Essays,1970-1993, with an Autobiographical Interview

[美]托马斯·库恩 著,邱慧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

从20世纪60年代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出版,风靡思想界至今。《结构之后的路》体现了库恩晚年思想的发展,是对《科学革命的结构》观点的拓展与反思,并对于对他理论的一些批评和误读,作出了回应,是其科学哲学体系的正式完成。如果说《结构》一书重在提出“范式革命”,难免有宽泛和欠周全的地方,《结构之后的路》则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加哲学体系化。书中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被质疑较多的地方进行了针对性的阐述,尤其是对于“不可通约性”。书末还收录库恩去世前一年所进行的深度访谈,是库恩学术生平的很好自传式材料。

《潘多拉的希望:科学论中的实在》(Pandora's Hope: Essays on the Reality of Science Studies

[法]布鲁诺·拉图尔 著,史晨 刘兆晖 刘鹏 译,拜德雅丨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1月

本书是布鲁诺·拉图尔多年深耕科学哲学的结晶,是自他的《科学在行动》一书以来最具哲学意义的著作。面对一次学术会议后,一位科学家朋友直言不讳的提问:“你相信实在吗?”拉图尔在书中给出了缜密的回应,并对其科学论立场做出了最全面和具体的阐述,为从实践角度理解科学实在和科学论所追求的那种实在论提供了出色的论证。通过一系列案例研究,拉图尔展示了不同领域科学家的行动:从土壤科学家在亚马孙地区的田野考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法国原子能科学家的核反应研究,再到路易·巴斯德对酵母中乳酸发酵的研究,从而向我们揭示了物质世界中的各类事件被转化为科学知识的无数个步骤;他还选取技术世界的诸多例证,让我们见证了物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如何在技术进程中相互聚合、相互转化的。

《我们从未中产过》(We Have Never Been Middle Class

[以]豪道斯·魏斯 著,蔡一能 译,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2024年1月

媒体中无所不在的中产阶级,有时被形容为一个雄心勃勃的群体,被触手可及的成功牵引;有时又被描述为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群体,时时陷入坠落的恐惧。将他们团结起来的并不是繁荣,而是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负债资产和强制过劳。当我们举债获得的财产的价值变得过于难以预测,当初决定投资时得到的关于未来的承诺显得不再可信时,我们就会迎来从中产阶级意识形态中觉醒的真正转折点。不管中产阶级性创造了何种关于“自力更生”的乐观说法,我们都不是——也从来不曾是——中产阶级。人类学家魏斯通过对德国、以色列和美国等国的民族志调研,勾勒出中产阶级这种观念是如何在身份政治乃至私人生活中对普通人的家庭施压的。这项极富原创性的研究将人类学和批判理论的研究路径熔炼一炉,通过对资本主义世界中典型行动者的分析,重新阐释了资本主义。 

《一个女人,在北极》(Eine Frau erlebt die Polarnacht

[奥]克里斯蒂安·里特 著,赖雅静 译,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2024年1月

一九三四年,奥地利艺术家、作家克里斯蒂安·里特只身前往挪威位于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群岛,她将与丈夫赫尔曼、探险家卡尔一起,经历为期一年的极地生活。近百年前的极地几乎与世隔绝,每一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想着如何让自己活下去。为了喝水,他们必须出门寻找雪水,为了温饱,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与北极熊斗智斗勇……里特以敏锐的洞察力,记录下了这段旅居极地的生活。在踏上这趟旅程前,她不知道生命能给她带来什么,而在历经持久的风暴、与动物的亲密相处和无边的永夜之后,她开始思考北极之于她的意义,思考生命的本真。北极,对她,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

《天人不相胜:庄子内篇的文本、结构与思想》

陈赟 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

《天人不相胜——庄子内篇的文本、结构与思想》,是作者长期教学《庄子》的总结之作,洵为研读《庄子》的踏实导引。本书全录《庄子》内七篇原文,体例正如副标题“庄子内篇的文本、结构与思想”所示,每篇基本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题解,总括该篇大意,提示要注意的问题;其次按《庄子》行文脉络分章,章解句释,甄别故训;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将内七篇视为网状的意义结构,力图疏通其思想脉络,并在一定程度上敞开内在于《庄子》的精神世界。

《性理与岐黄》

徐仪明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1月

本书将中国哲学和中医学最关注的天人问题提炼出来,辟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天论,下篇为人论。“天论”篇立有天与太虚、气化与神化、二火与恒动、太极与阴阳、明理与契数等专题,“人论”篇立有仁术与孝道、养德与复性、治心与寡欲、习静与主敬、中庸与修身等专题。作者以宋明理学为中心,将先秦哲学—《黄帝内经》—宋明理学—金元明清医学按时间顺序串联起来,在每一专题下,进行纵向的梳理与论述。本书作为一部开拓性的研究著作,在着重探讨一些有争论的学术问题的同时,较为全面地揭示了传统医学与宋明理学之间错综复杂、相互渗透的内在联系,可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的儒医文化现象、医易学及其他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身体部署:梅洛-庞蒂与现象学之后》

龚卓军 著,崇文书局,2024年1月

本书以梅洛‐庞蒂晚期思想为发展线索,以福科对现象学的批评为收束点,透过梅洛‐庞蒂思想与胡塞尔、柏格森、列维纳斯、福科、德勒兹等哲学家的哲学论辩系谱,将议题部署于三个思考平面上:“身体现象学与身体感”“现象学之后的视觉存有学”“身体现象学与文化批判”。本书将现象学置入现代人文科学的历史系谱,让我们看到了现象学的极限与法国当代哲学的出发点。“部署”是晚期福科提出的概念,比“知识型”更普遍。福科晚期声称要打破他自己早期所引入的知识/权力分析轴来谈论“部署”,更多的是在构想一种新的主体状态。而对“身体部署”的关切,是福科,以及本书的作者,仍寄望于激发出崭新的、创造性的主体可能性。

《知宋·宋代之儒学》

包伟民 总主编,何俊 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两宋时期尤其如此。我们这一套“知宋”丛书,旨在为有一定文史基础并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两宋历史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学习的门径。文萃选编以两宋为中心,列出了政治制度、君臣、法律、科举、军事、城市与乡村、货币、交通、科技、儒学、文学、书画艺术、建筑等专题。《知宋·宋代之儒学》重点关注宋代儒学的发展,分上、下两编。上编依年齿选邓广铭、徐规、陈植锷先生与陈来、王瑞来教授共七篇文章。下编收入编者何俊教授近年分析宋学初兴时胡瑗湖学与宋学完型时朱子理学、象山心学、水心事功学等四篇文章。上、下两编互补,引导读者对宋代儒学获得一个兼具宏观与微观的认知。

《生活中的意义》(Meaning in Life and Why It Matters

[美]苏珊·沃尔 著,陆鹏杰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2月

什么样的生活才值得一过?什么东西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本书为当代著名女性哲学家苏珊·沃尔夫的代表作,作者以分析哲学的方法,对“人生意义”的内涵做了抽丝剥茧的阐释,为我们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视角。作者结合大量生动的案例来介绍自己的哲学观点,极具感染力又很务实,说理清晰、深刻。全书深入浅出,译文精准流畅,能让大众读者充分领略哲学思考的乐趣。本书曾被列为普林斯顿大学新生指定读物,为近20年英语世界关于“人生意义”这个话题引用率最高的哲学书。

《毒堇之杯:苏格拉底、希腊黄金时代与正当的生活》(The Hemlock Cup: Socrates, Athens and the Search for the Good Life

[英]贝塔妮·休斯 著,李磊 译,理想国 | 九州出版社,2023年12月

苏格拉底的一生动荡不安。他从卑微的石匠之子成长为一名战士和一位哲学家。他没有在恢弘壮丽的学园、宫廷里思考,却在鞋匠店里演讲。他喜欢在雅典街头赤脚漫步,随机向人提问,质疑习以为常的观念。他担心追求富足会招致盲目的享乐主义,而“民主”则会沦为争斗的托辞。他关心生命和真理,关心美德是什么。然而,这个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却没有留下任何书面文字,他本人始终是一个谜团。为了还原他的一生,贝塔妮·休斯走遍希腊的考古现场,带我们来到古代雅典人的家庭、街道、会场、酒宴,结识政客、将军、商人、工匠,参观热闹非凡的市政广场,走进举办大赛的竞技场,参与雅典神圣的宗教节日,重构苏格拉底生活过的世界,经历雅典民主的繁荣与衰败,并看到自由与智慧的巨大力量。

    责任编辑:臧继贤
    图片编辑:张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0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