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天眼”控“蛟龙”——集团公司电务设备四十年的变迁
图为近日,贵阳电务段党员突击队员正在作业。王坤供图
上世纪电务职工检修设备场景。王坤供图10月19日,贵阳电务段贵阳南信号车间值班室传出一阵急促的报警声,车间值班干部徐远忠应声冲到信号集中监测机前查看:原来是贵阳南站5031号道岔动作电流过大引发了报警。他立即通知工区申请调度命令,组织人员上道处理。
利用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发现铁路设备故障并快速处置,如今的电务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改革开放40年来,从臂板信号机、色灯信号机到CTCS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从手扳式道岔、电动道岔到ZYJ7型液压道岔,从083型信号监测系统、TJWX-97型信号监测系统到CSM信号集中监测系统,我国铁路发展日新月异,电务设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功能单一到功能全面的次第变迁。
1
“移动”全靠“轨推磨”
过去,受线路条件和电务设备技术水平限制,“绿皮车”运行速度较慢。“列车变道行驶全靠‘轨推磨’(手扳式道岔),比电动道岔耗时费力不说,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到了冬天,道岔被冰雪冻住,只能用开水去浇化……”贵阳电务段贵阳南信号车间副主任徐远忠回忆说。
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电务系统工作的徐远忠见证了电务设备翻天覆地的变化过程。谈起上世纪80年代的电务设备,他说:“30年前,电务设备发生故障时,电务职工都要一窝蜂地赶赴现场,看设备外观是否异常、摸线路接头是否牢固,一组组道岔、一个个区段地排查,效率极其低下,大家笑称当时的电务设备是‘出了故障跑断腿’!”
进入电务设备电气集中联锁时代后,电务职工可以通过观察继电器状态去判断故障了,虽然工作环境改善了、工作量减少了,但这种排查故障的方式准确度不高、可靠性差。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083型信号监测系统诞生后,信号机、轨道电路、道岔等站内设备才得到了监测。当时,由于全路没有统一的标准,研制单位在现场实际运用过程中均根据自身需求对系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于是形式各异、技术水平不一的版本纷纷出现,导致该系统制式、标准五花八门,还不能联网只能分散使用,监测效果不理想。
2
“奔跑”配上“黑匣子”
从“移动”到“奔跑”,科技的进步不断刷新列车的运行速度。1997年以来,我国铁路经历了六次大提速,“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实现赋予了贵电人更多的责任与使命。不断增加的客货列车在带给贵州更多资源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线路设备检修、维护的难度,如何实现对电务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成为贵电人面临的重大课题。
“1997年,我们终于迎来了第一代信号监测系统——俗称‘黑匣子’的TJWX-97型信号监测系统,真正意义上地实现了对电务设备的实时监控。”徐远忠介绍,该系统在原始微机监测的基础上增加了开关量、继电器状态、电源屏电压等参数的监测项目,能够实现对信号机、轨道电路和道岔等站内设备的监控,使电务职工在查找设备故障时终于有了“头绪”,再也不用像无头苍蝇般乱碰乱撞了。
谈及这个“黑匣子”的使用效果时,徐远忠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自该型号信号监测系统投用后,当设备出现异状时,不待故障发生微机就能提前发出提示音并弹出预报警信息,只需派两三名职工赶赴现场就可以把隐患处理掉,完全做到了预防故障于未然,大大提高了电务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现在,电务职工赶上了好时代,随着铁路的不断发展,电务设备越来越先进,干活也越来越轻松了!”
3
“飞行”有了“天眼通”
本世纪初,号称“陆上飞”的动车组犹如出海蛟龙横空出世,逐渐取代了“绿皮车”、空调车,并迅速占领了我国铁路客运市场的“半壁江山”。要驯服这条“蛟龙”,让它更好地为市场服务,必须配备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信号集中监测系统。这对贵电人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2014年,贵广铁路开通,标志着贵州正式进入高铁时代。CTCS2、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无砟线路信号设备……该段的电务装备实现了重大突破,大步迈入了世界铁路先进行列,而CSM信号集中监测系统(俗称“天眼通”)便是整套电务设备的“总管家”。即将开通的铜玉铁路在采用目前最先进的高铁设备的同时,也配套使用了最先进的CSM信号集中监测系统。
说起CSM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带来的便利,正在铜玉铁路参加电务设备精调工作的该段凯里南信号车间技术干部刘递新深有体会:“CSM信号集中监测系统是目前最先进的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系统,电务设备维护人员能通过它实时掌握所有信号设备的运行状态,解决了维护人员在动车运行期间无法上道巡检的问题。”据他介绍,该系统将区间轨道电路纳入信号集中监测后,可以实时定位运行中的列车,甚至可以精确到公里标。这意味着列车的运行过程完全在电务信号集中监测设备的监控之下,动车运行安全有了最大限度的保障。
40年来,铁路电务设备监测监控手段不断更新换代,除了方便电务职工精确查找隐患和处理故障外,还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工作效率,使通信信号岗位成了名副其实的高精尖工种。如今,电务设备维护越来越科技化,故障发现处置越来越迅捷,设备维护效果越来越好,电务人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来源:西南铁道报
作者:孙体民王坤
编辑:向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