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时代变迁中的沪港对话:从《繁花》看双城文化渊源
上海与香港,两座崛起于近代的都市,彼此间一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024年上海“两会”期间,多位代表与委员谈到“繁花热”现象,以电视剧《繁花》为例,讨论影视、文旅、IP打造、制造业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议题。其中,上海市政协委员、TVB行政主席许涛从上海与香港两座城市关联的角度表示,《繁花》是上海的题材,香港的导演团队,通过这样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创新才碰撞产生了优秀的艺术创作。
电视剧《繁花》能够成为上海与香港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也一定程度上源于沪港双城大半个世纪以来的渊源。《繁花》背后有怎样的沪港双城文化渊源?反映了怎样的城市文化变迁?对上海未来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有何启示?
从香港看上海,离散者的城市印象
20世纪30年代,上海是亚洲金融中心。1940年,即使处于抗战时期,上海的贸易量依然是香港的十倍。上世纪中叶后,不少上海人南下香港,将时髦的商业、文化带往香港。
抗战中一批上海作家抵港,例如张爱玲、戴望舒。1940年代末,大量上海商界与文化精英再次南下,上海电影界大亨来港创业,如邵氏兄弟与电影懋业;陈光甫、宋汉章、张嘉璈等银行家虽移居香港,仍心有所系,一如陈光甫所说“人在香港,心在上海”。普通民众的迁居带来了上海的生活方式,众多上海理发厅、裁缝店、面馆纷纷开业。
将英语单词“怀旧”(Nostalgia)追溯到它的希腊语词根,意为对“家”(algia)的“渴望”(nostos)。美国哈佛大学文学教授斯维特兰娜·博伊姆(Svetlana Boym)在《怀旧的未来》中写道,当一个人离开他的社群,或这社区进入夕阳余晖的时刻,就会产生一种集体回忆,将平日的共同记忆改造有目标的大叙事情节。
香港影视中,对上海的怀旧叙事屡见不鲜。《上海滩》系列咏唱“浪奔浪流”,成为经典;周星驰携手王晶的《赌侠2》,选择穿越到1937年的上海;关锦鹏在香港本土出生,却拍摄了《阮玲玉》《红玫瑰与白玫瑰》与《长恨歌》等三部以老上海为背景的影片。生于上海,在香港成名的影视人更是不少,如萧芳芳、沈殿霞、汪明荃、张敏、王晶、姜大卫、黄元申,其中也包括《繁花》的导演王家卫。
王家卫1963年随父母离开上海,迁居香港。其作品《阿飞正传》《花样年华》《二〇四六》不断追忆上海的城市图景。《花样年华》叙述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香港的故事,却全然是一幅上海图景:絮絮叨叨的沪语、令人眼花缭乱的旗袍、收音机里播放着的周璇的老歌。
电影《花样年华》剧照。图片来源:东方IC
正如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一书中所言:“当香港把上海远远地抛在后面时,这个新的大都会并没有忘记老的;事实上,你能发觉香港对老上海怀着越来越强烈的乡愁。香港需要一个‘她者’来定义‘自己’。”
香港商业、文化如何反哺上海?
1980年代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制造业北移,香港企业家开始北进。电视剧《笑看风云》中,包家北上东莞开设纺织厂,描述的正是这个时代背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香港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1990年后,内陆企业开始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市,香港成为内陆经济主体资金融通的平台。电视剧《繁花》中,宝总将公司注册在香港,成为香港公司的上海代表,正反映了这时期香港在金融界的特殊地位。
改革开放后,香港也不断在城市文化方面反哺上海。1993年,《上海文化》杂志首刊号上《重塑上海的城市形象》一文提出,将“怀旧”作为“重塑”上海城市文化的一种策略。如何“怀旧”?在李欧梵看来,便是复制“香港的现代或后现代”城市景观,被他视作“镜像的镜像”,因香港长期以来以老上海为蓝本。
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从衣食住行到流行文化,处处可见香港的影子。电视剧《繁花》开幕旁白“一九九二年的上海,霓虹养眼,万花如海”;张爱玲《倾城之恋》里写白流苏初到香港,就看到霓虹灯:“颜色浓烈的霓虹灯招牌,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彼时,上海黄河路美食街饭馆百余家,上海本帮菜与港式粤菜一直占上风。据黄河路苔圣园总经理祁文回忆,“沪港口味,天然融合,这就是一种上海特色”。而据唐鲁孙描述,粤菜早在抗战前,就已成为了上海饮食界的主流。
1999年,上海黄河路夜景。图片来源:东方IC
《繁花》在香港也广受好评。香港《信报》社评“《繁花》嵌进了香港魂”,称“表面是饮食男女,里面是时代变迁。王家卫串连上海和香港,恰恰也是‘两制’冲击交汇的炫丽命运”。
深耕城市文脉,《繁花》不会“昙花一现”
溯源之外,如何透过《繁花》展望城市文脉的未来?
上海两会期间,上海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表示,“《繁花》‘绽放’之后,还将有百花盛开。”上海如何更好地建设城市文化品牌,打造更多影视文化精品?《繁花》或能带来以下启示:
第一,深耕城市文脉,充满地域特色的海派文化能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较香港而言,上海有更丰富悠久的历史。台湾大学教授黄宗仪在《全球城市的自我形象塑造:谈老上海的怀旧论述》中指出,上海需要双层镜像以形成新的身份认同:一面映照全球著名城市,譬如纽约、巴黎;另一面则映照城市过往的历史。强调全球化的现在与未来,能连接上海往日的黄金岁月。
第二,立足上海开展城市对话,能带来丰富的灵感与资源。上海文化题材、香港团队风格,不同城市间的融合创新,为电视剧《繁花》带来了巨大张力。《繁花》也引发了对近代宁波商帮的讨论。而同时期,湖州帮也不遑多让,张謇亦能架起上海、南通对话的桥梁。不只香港,在上海还能“发现”更多城市,开展更多城市对话。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