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何“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因为做一件事的动力,可以在前期用利益驱动,但持续影响需要真的喜欢。
深渊与凝视
尼采的这句,“当你凝视着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第一次感知是性别议题。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的关注点,越发集中在女性本身,而忘记跳出性别叙事、不局限于女性群体,忽视个体特性与自我偏爱,由此产生了巨大的迷茫。
而工作后感受到的结构性机制,令我再次审视女性主义所提出的问题,其牢牢地紧扣着“文化与权力”的拉扯,仅仅只体现在性别领域吗?
在企业文化与雇佣机制本身,在“年轻人应该学会吃苦”与“年轻人为何要主动吃苦”的观念变化中,何尝没有文化观念对现有体系的冲击与碰撞呢?
我们为何要花那么多时间改变观念?因为提醒问题的存在,才可能开始启动问题解决的进程。我们可以下意识忽略性别议题,却无法阻止这些观念对我们个体生活的影响。
既然如此,为何不做一个主动出击、近身搏斗的个体?也许我们依旧没有办法改变什么,但至少曾经努力过。
不平则鸣
我为何而写?
学生时代是因为被鼓励,是小学时被夸赞的作文,是中学时被肯定的分数,是大学时专业能力的证明……
在主业之外的写作,则更多承载着现实需要与理想期待冲突的承载地。我想做的内容,客户不需要;我想探索的话题,平台不喜欢;我想表达的主题,不匹配合作方调性……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课堂谈论的灵感、还是生活所思的触动,亦或者是偶然的情感抒发,写作俨然成为了我与自己对话、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
当我探究这种心态,找到的是唐代韩愈“不平则鸣”抒情诗学观。“不平则鸣”出自韩愈《 送孟东野序冬》:“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一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音,其皆有弗平者乎!”
在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锋杰看来,“不平则鸣”有三重理解:
一是,“不平之鸣来自不能实现理想之道而发生了抒情需要”,本质上是对“独善其身”合法性的否定。这种达济天下的自觉,是“文人的宿命、责任与光荣“。
刘锋杰《韩愈“不平则鸣”说的诗学归属论》论文截图
二是对自身性情的延续,可追溯到孟子“不淫、不移、不屈”,继承的是孟子大胆介入政治现实的批判精神。
三是不同于“温柔敦厚”政教大传统(表现人的义理之性、歌颂专制统治),“不平则鸣”的抒情小传统(要抒发人的情感、批判现实黑暗)。
不平则鸣,以儒家积极入世为思想基础,突破了“温柔敦厚”塑造的“中和之美”,以“深沉悲慨“的美学价值丰富着文学史。
刘锋杰《韩愈“不平则鸣”说的诗学归属论》论文截图
当古代文论的“不平则鸣”,与现代文学中表现的反抗性,再回看如今的网文、短剧,也历经着中和之美到网文作者反思自我意识的观念变迁。
而这其中所隐藏的无意识,正是思想进步、理念开放的足迹。而这,也是激励着我一点点输出的关键。也许我表达的很片面、也许有很多常识性错误、也许过几年看会很稚嫩,可那又如何呢?
能有材料可回顾、能有故事可留存、能有机会去体验,这不就是生活本身吗?如果可以留住生活,有些被审视、被批判、被凝视的目光,或许不值得一提。
热爱才能有觉察
“敬畏心”这三个字,不是“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所能消解的,那是一种始终保持对行业现状与前沿动态的敏锐感知力。因为只有日积月累,才有厚积薄发。
唯有理顺这一逻辑的此刻,我才理解什么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性格决定命运”、“不要尝试对抗人性、要顺应人性去布局”。
如果没有喜欢,怎么忍受枯燥乏味;如果不是一个沉下心来的性子,如何能接受日复一日地思考、永无下班一说的灵感捕捉;如果不是顺应人性,跟着鼓励、自我愉悦的状态,有了持续性积累,此刻的我又能做什么呢?
正是这些思考,有了下图中的三个具象问题:
其一,如何评判反馈正负效应,并应该如何执行下一步?是什么因素正在影响你的思考与决策?
其二,在接收不如意反馈后,是归结于自己不合适、还是外部环境影响?如何厘清放弃与继续,是迫于形势无奈之举、还是真的不想要?
其三,如果你不懂得自己选择之下的默认潜规则,接受不可控的结果,那么当现实浮现时,你该如何接纳自己的挫败感与无助?
目的与手段相一致 方法论思考
某种意义上,这三个问题贯穿了我过去两年的生活,直到今天,我依旧为之所扰。但当我发问的那一刻,我明显消除了诸多的焦虑与不安,有了更具体、具象的视角聚焦。
毕竟,找到了问题,就已在解决问题的路上。要知道,一件事从想要到落地需要迈过重重关卡,唯有热爱才能带来残缺的坚持,而不导向中途放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花花相异”(ID:xuannuan-weiguang),作者:化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