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月文学报好书榜:感受生活,它会点亮文字的方向
2月
文学报好书榜
继一月推出我们的年度好书榜之后,二月继续为大家带来月榜推荐。冬天的尾声里,我们纷纷准备休憩于生活之中,感受静水深流。本月我们编辑推荐的好书,既带着冬天的氛围,例如东北大地的故事、北极探险的女性传奇,更潜藏着作家们对生活实感的提炼,书中的老人与青年打开生活缝隙努力成为写作者,书外的素人作者,在菜场或是快递工作间隙,拿起笔讲述自己的故事。
生活的面貌,如此具体而热气腾腾,这里没有平行宇宙,没有断裂的感受。在这些文字面前,我们仍然可以相信,文学的召唤能力无处不在,并震颤着远方更多的内心。
虚构
《东北故事集》
《历史》
《乘风少年的奇遇人生》
《诗》
《马利纳》
《星星的书签》
非虚构
《蒲宁回忆录》
《在菜场,在人间》
《一个女人,在北极》
《我比世界晚熟》
《未经删节》
《道达里》
(以上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2月
虚 构
《东北故事集》
迟子建 /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捶打和挤压的结果是精炼与平衡,东北的历史与现实从中冒出一半复杂的轮廓,已经足以令读者识别它背后的庞大与幽深。
郑周明
这个冬天东北的热搜不断吸引着游客前往体验,这片黑土地之上是热火朝天的生活,之下则是迟子建小说中的细腻世界。新小说集所收录的三个中篇正是进入此间的缝隙,《喝汤的声音》述说哈喇泊家族三代人在黑龙江畔的生死传奇与爱恨情仇;《白釉黑花罐与碑桥》以宋徽宗的幽囚岁月为切入点,展开一场亦真亦幻的相拥与别离、荣辱与兴衰的穿越之旅;《碾压甲骨的车轮》以晚清罗振玉所藏甲骨失散为引,围绕一桩迷雾重重的失踪案,探寻人类心灵世界的烛火微光。可以看到,擅长写长篇的迟子建,将近年行走基层的观察压缩进了中篇的尺幅里,捶打和挤压的结果是精炼与平衡,东北的历史与现实从中冒出一半复杂的轮廓,已经足以令读者识别它背后的庞大与幽深。
《诗》
[韩]李沧东 / 著
田禾子 / 译
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李凌俊
在残酷又柔情的表达中,李沧东以刀劈斧砍般的态度剖析现实,向时代的失语者投射了严肃的目光。
《诗》被认为是“李沧东作品中最安静但主题上最完整的电影”“叙事完成度极高的作品”,获多项大奖。此番引进出版的电影剧本,当然是电影的基底,但亦可被视为是独立的文学作品,是李沧东通过文学之眼对这个世界严肃的发问;“我们是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故事以两条线索展开,老人梁美子濒临失智,学习写诗是她抓住内心残存的诗意、反抗人生的最后方式;她的外孙参与了一起对少女的侵犯案,却不知悔改。庸俗的生活这两条线索中的反复交织中呈现出沉重、残酷的面目。故事的结尾,梁美子消失于这个世界,她唯一写完的诗在一连串的空镜书写中缓缓被念出,诗成为人类文明最后的表达。在残酷又柔情的表达中,李沧东以刀劈斧砍般的态度剖析现实,向时代的失语者投射了严肃的目光,这不是廉价的同情与归罪,而是对平庸生活的反思,提醒人们去为真正理想、正义、良善的生活做出努力。
《历史》
[法]克洛德·西蒙 / 著
于昕悦、唐淑文 /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傅小平
除了巴恩斯,大概也只有西蒙能凭借一沓错乱到不分年代的明信片,于旦夕之间“拼凑”出三代人的故事。
克洛德·西蒙无愧于“无趣作家”的标签,居然给一部小说取名为《历史》。他敢情是存心要把小说写得跟很多人认知里的历史一般无趣。相比之下,朱利安·巴恩斯可就有趣多了,同样是以小说的笔法写“史”,他还给自己的代表作取了个《10½章世界史》的书名呢。话说回来,要是真以为这部小说跟书名一样无趣,我们就错看“历史”了。试想,除了巴恩斯,大概也只有西蒙能凭借一沓错乱到不分年代的明信片,于旦夕之间“拼凑”出三代人的故事。这难度系数和有趣指数怎么说都不下于玩转拼图游戏或魔术方块吧。所以,喜欢挑战难度,也自觉有趣的读者,很有必要读读《历史》,西蒙真是功夫做到家了,能把“历史”也嵌套得这般趣味盎然。
《星星的书签》
[日]星绪早苗 / 著
周龙梅 / 译
玉兔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张滢莹
慰藉人心的不仅是因为印刷而重新浮现的记忆与情感,更是对我们不断丧失的专注力的唤醒。
在所有人都在为生存奔忙的时代,如何才能脱困于外界束缚,以自己的理想来践行生活?《星星的书签》里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式——延续一家拥有古老历史的活版印刷店,为纸张、铅字和油墨的组合赋予每一份属于当下的心绪。在这本题材独特的活版印刷主题小说中,慰藉人心的不仅是因为印刷而重新浮现的记忆与情感,更是对我们不断丧失的专注力的唤醒。手艺的秘密也许正在于此:当思考不被打断,杂念统统摒弃,全身心沉浸于手头简单质朴的劳作时,人是幸福的。
《马利纳》
[奥]英格博格·巴赫曼 / 著
王韵沁/译
野spring·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何晶
巴赫曼在童话、梦境、现实、回忆中呈现了一位女性的挫败与消失。
巴赫曼唯一一部长篇自传小说,最大的特质不在于她以意识流讲述了一个奥地利女作家的生活,也不在于她与保罗·策兰情感的映射,而在于作为一个诗人,巴赫曼以一场极具诗性意象与折叠句式结构的“词语的飓风”,在童话、梦境、现实、回忆中呈现了一位女性的挫败与消失。哲学思辨在小说中闪现,“马利纳”究竟是谁,是女主人公“我”的幻象,还是一个男性冷峻的外壳,在一场无序的对话中,读者也将愈加接近小说的内核,即人的处境如何发生。
《乘风少年的奇遇人生》
[巴西]保罗·柯艾略 / 著
张含笑 / 译
磨铁·台海出版社
你会在这里读到生活的小切面,读到自己,原来“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承载着同一片宇宙”。
袁欢
如果说有一种“鸡汤文学”是让人甘之如饴,而不是皱着眉头感到警惕的,大概就是保罗·柯艾略这本作品了。实际上,这本书分类非常困难,百余篇寓言小故事,融合作者多年亲身见闻、哲思、感悟,以一位少年想要成为一名作家开启了奇幻的冒险之旅:不符合墨菲定律的面包、孤零零的一块木炭、那个遵循梦境的男人、死后的环球旅行……都成了书写对象,你会在这里读到生活的小切面,读到自己,原来“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承载着同一片宇宙”。
柯艾略实在太会讲故事了!连吐槽都精准而不失幽默。他的文字是流动的、轻盈的、充满魔力的,让人积攒勇气,心生力量。
2
月
非 虚 构
《蒲宁回忆录》
[俄] 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 / 著
李辉凡、李丝雨 / 译
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
要是对比一下他写的小说、散文,给人感觉是那么宁静美好,我们反倒会觉得他的回忆录大有可观。
傅小平
都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恩怨情仇,也难怪很多回忆录都显得格外亲和慈祥,字里行间充溢着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的释然,但蒲宁是个例外,大约是因为如有评论所说,他觉得那些有意无意参与了毁灭他心中的美的知识界文艺界人士,终究不可原谅的吧。好在他也没像鲁迅说的,一个也不宽恕。比如,对契诃夫和托尔斯泰就赞赏备至,让我们不由感叹,蒲宁再是尖酸刻薄,他眼里到底也到底还是有近乎完美的人呐,他不过是爱憎分明罢了。要是对比一下他写的小说、散文,给人感觉是那么宁静美好,我们反倒会觉得他的回忆录大有可观。
《一个女人,在北极》
[奥]克里斯蒂安·里特 / 著
赖雅静 / 译
也人·上海书店出版社
张滢莹
在敏锐的观察力、丰沛的感受力和充满哲思的文字中,我们得以与她共赴清冷澄澈的北极大地,感受自然的宽容与美。
读到尽头,我才意识到这是一本来自80多年前的书。撇开现代的保暖设备和技术,80多年过去了,我们面对北极荒野时产生的内心震撼与表达的视角,是否比前人更得人心?我看未必。克里斯蒂安·里特以她的文字昭告,文学如何能够跨越时光而历久弥新,无怪乎有读者感叹,她真正写出了“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村上春树作品名)。在敏锐的观察力、丰沛的感受力和充满哲思的文字中,我们得以与她共赴清冷澄澈的北极大地,感受自然的宽容与美。
《我比世界晚熟》
胡安焉 / 著
胡杨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样的过程回望,都让这部书拥有了一个核心的表达:只要有一线可能,不放弃“成为”更完善的自己。
郑周明
“我比同龄人更晚看清楚这个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也话费了更久时间去寻找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说出这句话,并不是什么生活环境优渥之人,而是去年以《我在北京送快递》被许多读者第一次知道的青年胡安焉。在二十多年时间里,他先后在广州、南宁、大理、上海和北京打工,从快递员、理货员到烘焙店学徒、图书美编,十几种完全不同行业的工作,却仍让他发出了上述感慨。何以如此?在第二本非虚构新书里,他仔细梳理了这个过程,为我们打开了与他类似的庞大青年群体。胡安焉也是其中一员,只不过他往前迈了一步,他意识到阅读和写作能够帮助自我诊疗,让自己看清缺陷和局限,仅仅是这样的过程回望,都让这部书拥有了一个核心的表达:只要有一线可能,不放弃“成为”更完善的自己。
《在菜场,在人间》
陈慧 / 著
果麦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何晶
平凡人的一生,每一天似乎都与前相同,但每一天也都是崭新的一日。
于陈慧而言,“在菜场”即是“在人间”,都是贴地的生活。在小镇菜市场摆摊18年的她,天然地与周遭的环境、人物、物件相融,文学之心赋予她一双专注观察的眼睛,投注在顾客、隔壁摊主、乡邻之上,将他们的日常生活如实记录,书写人间芸芸众生的百态人生。她是他们中的一员,因而她的视角是平行的,不隔膜亦不拔升,自然而然,也自由无拘,平凡人的一生,每一天似乎都与前相同,但每一天也都是崭新的一日。世界本来如此。
《道达里》
沈璐 /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李凌俊
它是对在城市变迁中逐渐失落的邻里构造和社会联系的打捞,对城市住宅人文性和社会性的呼唤。
道达里是上海市黄浦区北京西路、新昌路的一栋普通的里弄住宅。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作者沈璐曾经是这里的居民,在这本以“道达里”为主角的小书里,她用近乎白描的笔法叙述了14号四代人的生活,读上海里弄这一城市空间的形成过程,并且通过对里弄住宅建筑空间的介绍,引入其中居住的“72家房客”的居住生活记录,并以生动的、充满文学性的描述,再现了1980年代上海里弄生活的诸多生活细节,糅合了散文写作与历史研究、建筑空间研究、社会学研究,展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城市命运的细密联系,可读性强又意味深长,它不是一种伤感的缅怀,而是对在城市变迁中逐渐失落的邻里构造和社会联系的打捞,对城市住宅人文性和社会性的呼唤。“从大历史和小家庭的角度,绘就一部普通人的百年上海史”,沈璐已然实现了她的写作初衷。
《未经删节》
[英] 戴安娜·阿西尔 / 著
曾嵘 / 译
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未经删节》更接近这位天才出版编辑的工作本身。她的文字如此直白、敏锐、坦率而真诚。
袁欢
比起《暮色将近》,《未经删节》更接近这位天才出版编辑的工作本身。“我的人生每个阶段都很重要,正是那些琐碎与情绪,才构成现在的我,构成完整的我,我从不需要掩饰美化什么。”她的文字如此直白、敏锐、坦率而真诚。从父亲告诉阿西尔:你必须自己谋生。她自己可能都未曾想到此后的人生会在工作中散发如此巨大的能量。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她为六位作家写的人物小传,她一直认为编辑(出版商)与作者之间“双方都没有义务努力建立亲密的私人关系”,但读到她和简·里斯的交往,她对奈保尔毫无保留的“嫌弃”,读者便会从中发现珍贵的友情,也能从巨细的文字里真正走进这些作家的内心。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摄图网
原标题:《2月文学报好书榜:感受生活,它会点亮文字的方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