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该怎么做耳蜗微音器电位测试?

2024-01-31 15: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孙进 上海新华医院听力眩晕中心

一、耳蜗微音器电位简介

耳蜗微音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CM) 是主要来源于耳蜗外毛细胞的一种神经前反应,CM 的波形随刺激声的波形变化而变化。CM波最大的特点是复制刺激声的声学波形,类似一个麦克风,所以称之为耳蜗微音器电位(CM)。

CM最重要的临床应用是对婴幼儿听神经病(AN)的综合诊断。《中国听神经病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中明确提出,CM是针对疑似AN的婴幼儿必行的听力学检查项目。对ABR严重异常的婴幼儿,耳声发射(OAE)和CM可作为辅助手段诊断AN。与OAE不同的是,CM是由耳蜗外毛细胞的被动激活引起的,其中几乎没有与耳蜗放大器(外毛细胞+Deiters细胞)活动相关的主动成分,因此,评估耳蜗外毛细胞功能时,OAE和CM不能等同或替代。在临床中常见的情况是OAE未引出但CM波形引出,提示与OAE的进行性减弱不同,CM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二、CM测试技术

01

电极放置

CM波形记录与听性脑干诱发电位的电极放置方法相同,将接地地极放置于眉心,记录电极放置在额头发际线处,参考电极放置于两侧乳突靠近耳道位置。

02

刺激声

使用疏波和密波click短声分别进行测试。Click声是宽频谱声音,能量主要集中在2~4kHz,因此尽可能多地振动基底膜,并满足高刺激速率的要求。注意click声的极性应设置为疏波(Rarefaction)和密波(Condensation)。

03

刺激速率

诱发CM的刺激声应设置较高的刺激速率,推荐设置80Hz以上(如我们中心使用的是88.1Hz)。因为CM具有无疲劳性的特点,高刺激速率有助于降低听神经电位的幅值,以凸显CM的波形。刺激声强度应为85 dB nHL及以上的声强,从而保证诱发率以及较大的反应波幅。

04

记录参数设置

滤波设置:低通滤波设为3kHz,高通滤波设为100Hz;开窗时间:因CM波通常在3ms左右,建议记录窗设置为8-10ms;叠加次数:通常为2000次(最低1500次),高刺激速率能极大缩短测试时间,不必担心因叠加次数较多而延长。

05

耳机

必须使用插入式耳机(如ER-3A)。插入式耳机因有导声管,使得换能器上的电信号和耳道内的声音刺激之间存在时间延迟(约0.9ms),从而使电刺激伪迹与CM及时分离。另外,在测试过程中,通过夹闭耳机导声管,可以很容易地阻止声音进入外耳道,这是测试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耳机放置时要注意将换能器远离电极与导线。

三、测试方法

1.记录CM波形首先应将刺激声极性设置为疏波进行测试,然后在将刺激声极性设置为密波再次测试,每种极性应测试两次以保证波形重复性。因为CM波形忠实复制刺激信号波形的特点,使用疏波和密波click声诱发的CM反应波形相位相反,呈对称的“镜像”波(图1)。因为CM反应波形相位相反,将疏波和密波CM波形叠加后,如最下方所示,呈较为平直的波形(临床上可能会因相位偏差叠加,波形呈现小起伏)。

图1 CM波形示意图 (引自英国CM指南)

2. 但是要注意的是,要鉴别刺激声产生的伪迹和反应波形。方法如下,在同样的刺激声极性和参数设置下,夹闭插入式耳机的导声管以阻碍声音传播,再次测试。如果将导声管夹闭后,波形无明显变化,则测得的“CM”波形其实是刺激声产生的伪迹。如图2最后一行波形所示, 夹闭导声管后CM波形消失,则夹闭导声管前记录到的CM波形为真实的波形。

图2 夹管波形记录示意

3.波形的呈现要注意,同一极性click声重复刺激诱发的波形应重叠放置,以凸显CM波;疏波与密波click声诱发的波形应上下紧密排布,以较好地呈现“反转”的镜像波形;夹管后诱发的波形应在疏波和密波之下,以显示波形是否为刺激伪迹。

四、报告解读

CM波在刺激声开始1ms内出现,通常持续到5-6ms,且重复刺激时应有较好的重复性。CM波形应随刺激声的极性变化而上下“翻转”,即疏波与密波呈“镜像”波形,符合CM的性质。当使用交替click声时,会出现一个平坦的波形曲线。将声管夹闭后再次进行测试,CM的波形应该消失,如果波形未发生变化,则很可能为刺激伪迹。

图3所示为1例AN儿童的CM波形。可见CM波幅显著较大(>0.75μV),这种波形在AN儿童中可见,可能由于毛细胞活动的传出抑制异常有关。另外,要注意在0ms之前出现的波形为刺激伪迹。

图3 1例AN儿童CM波形

图4则为一个波幅较小但仍可见的CM波形,CM波在声刺激后1ms内出现,持续至约3ms,最上方夹管之后波形消失可证明为真实的反应波形。图5所示则为CM波未诱发的情形。

图4 波幅较小的CM波

图5 CM未引出

杨军主任主编—颞骨侧颅底解剖与手术图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