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程美宝:记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陌生人
“黄东,一位生活在珠江口的普通百姓,起初混迹在广州十三行商管区,后来阴差阳错前往英国讨生活。程美宝从小人物命运窥见大世界幕布的转换,重思18、19世纪之间的历史缺口,以及中国在当时世界中的角色。她的写作,既体现出历史学家精湛的技艺和宏大的关怀,也有侦探小说家一般高超的叙事技巧。作者将自己追索黄东的经历交错在叙事中,既示范研究过程,又推动思想深化,可谓引人入胜。”
以上是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作品《遇见黄东:18—19世纪珠江口的小人物与大世界》所获得的评委会推荐语。
1月27日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颁奖典礼现场,《遇见黄东》作者、香港城市大学教授程美宝发表主题演讲,分享了自己“遇见黄东”、“写作黄东”的缘起和目的。演讲原题为“有话想说”。
有话想说
程美宝 口述
程美宝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之所以把《遇见黄东》写成这个样子,是因为我“有话想说”。其实,在下笔写作此书的时候,我曾犹豫过是否还要写“黄东的故事”。犹豫,是因为我2003年已经发表过一篇《Whang Tong的故事》的文章,后来黄东的故事也有学者写过一点,我这次再写,是否只是增补一些材料,写成一个更完整的“故事”呢?我不愿意重复自己,也不愿意拾人牙慧。
直到有一天,我在BBC News网络中文版上看到曾于2017年11月20日刊载过的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题为《中国留学英国“海归”第一人——清朝书生黄亚东》。作者在文章末尾说:“一个饱读诗书、通晓英文、学贯中西、与大英帝国有通天人脉关系的年轻‘海归’,究竟在广州做出了怎样的事业?”看到这段话,我知道我“有话想说”了。
我知道,我这本小书要对话甚至质疑的,就是流行于大众媒体甚或专业作者的这类根深蒂固的历史知识、认识和概念——“海归”“第一人”“饱读诗书”“通晓英文”“学贯中西”“通天人脉”,等等。我觉得,这些说法的背后,隐藏了许多一厢情愿的误解、想象与二元对立,也意味着似乎非要达致某种“高度”的人物,才值得我们大书特书。
《遇见黄东》获评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
因为有话想说,我告诉自己,我绝对不能把黄东写成一个传奇人物,或所谓的“第一人”,而必须把他置于日常,甚至“降”为平常。我提醒自己,我只是“遇见黄东”,而并非“寻觅黄东”,但我要把他的名字写在封面上,不是因为他是英雄,而是要让读者念着、记着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陌生人。
因为要“低调处理”,所以我细读布莱克船长父子与黄东共同形成的笔记,为的是回答最根本的史料学问题:某字某句有可能是谁写的?为什么要写?如何写?当时谁在问什么?谁如何回答?零碎断裂的资料性质,使我对“偶然性”有更深刻的体会。
尽管很多读者还是把黄东看成一个传奇人物,但我对从材料看到的黄东故事的“结局”和“后续”,感到非常“合情合理”的“平平无奇”。(例如,他回到广州后,没有答应琼斯帮忙翻译《诗经》;对英国东印度公司某些职员的询问不大搭理;还有,到了清末,张荫桓说他“不知何许人”;等等。)这更坚定我把他低调处理的决心。黄东回到广东省城,不过继续“搵食”(赚取生计),这就是我认为最有可能的黄东的故事的结局了。
黄东肖像,乔舒亚·雷诺兹爵士绘
我把黄东如此低调处理,才能够把接下来论述的“沙文”“做厨”“引水人”,以及这段期间奇怪但实用的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方式,贯穿起来,用史料旁敲侧击地理解一群在历史上没留下多少自己的文字和声音的人。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历史人类学的实验和实践。
在我看过的有关拙著的评论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句感言是:“我们都是黄东。”我想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我们不一定像黄东一样有机会在外国某个宫室无端生活几年,跟许多名人打过交道,但我们大多数人其实像黄东一样,即便个人有许多经历,最终在历史上都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哪怕有点故事,结果还是草草收场。就好像我用手机草拟这篇讲话时,是站在香港的东铁列车里的,我抬头看看周围的每一个人,他们所经历的,难道就没有“故事”吗?但又有多少人的故事,会被写下来呢?
我对黄东“平凡性”的体会,可能也跟我一个“童年记忆”有关。我祖父曾告诉我,我的曾祖父(清末民初人)去过美国耕田,但没多久便回来,从此再没有出国。我祖父说,曾祖父从美国带回来的,只有几块巧克力,还煞有介事地藏在阁楼里,偶然才拿出来给儿孙分享。我小时候觉得这样的故事不可思议,但当了历史学徒后,便明白祖父没有骗我,曾祖父也不是自吹自擂,他这段经历应该是真实的。只是曾祖父留给祖父的信息,或祖父记得的曾祖父的事迹,就只剩下几块巧克力了。我每看见乡下祖居的那个阁楼,便仿佛看到曾祖父把巧克力取下来的那一幕。我想,那一幕的情景,应该是比较幽暗的。
程美宝
我们作为历史学徒,也非常明白我们从事的是“非虚构性写作”,每字每句都必须有所根据,发挥应该点到即止。在拙著里,我尽力把这个专业要求贯彻到底。因此,在全书最后一张附图,即我拍摄的诺尔宫室的照片说明中,当我提到“在园中斜径遇到一位老人家,他热切地指着不远处告诉我有鹿”时,我注明这老人家“并非图中这位”。如此啰嗦,是因为我不想这种有点文学性的笔触,会误导正在读一本史学著作的读者。
《遇见黄东》内文插图
诚然,正如文景历史写作奖所提倡的一样,我也认为,人文学科的著作,在遵循学科规范的同时,对写作应当有所要求和追求,但这个训练不是在博士阶段可以一蹴而就的,更不是这两年兴起的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可以轻易取代的。如果我这个母语是广东话的香港人,写作还算清通的话,我必须感谢小时候语文老师对我的教诲——我还记得这几位老师的姓氏哩——但那已经是发生在一个远去的年代一个天主教小学和一个基督教中学里的事了。谢谢老师!谢谢各位。
指导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
主办单位:世纪文景
视觉设计:东合社
独家视频平台:抖音
深度播客平台合作:小宇宙
独家社交媒体平台:新浪微博
特别合作伙伴:
微博读书、微博文学 、微博泛知识、微博历史
播客合作:
忽左忽右、东腔西调、不止读书、蜜獾吃书
渠道合作:微信读书、当当
媒体支持:
新京报书评周刊、中华读书报、澎湃新闻、界面文化、国家人文历史、北青艺评、出版人杂志
新媒体合作伙伴:
保马、学人scholar、古籍、海螺Caracoles、雅理读书、四马路上、新书季、历史地理研究资讯、历史学研究通讯、近现代史前沿、群学书院、爱知学者、中古史研究资讯、人文社科联合书单、近现代史研究资讯、勿食我黍、叙拉古之惑、民族史、历史园地、明清史研究、金陵读书会、孔夫子旧书网、中国图书网、书影阅评、尔雅国学、学术治愈系、贰时代、拇指悦读、全历史、人文学会社、历史学参考、近现代史论
原标题:《程美宝:记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陌生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